事件概述: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以 97km/h 撞击护栏后爆燃起火,造成 3 名乘员死亡。事故车辆事发前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驾驶员接管后仍发生碰撞,车门锁死导致救援失败。
技术争议:智能驾驶缺陷:NOA 系统对施工路障识别滞后,驾驶员接管时间不足 2 秒,减速效率未达预期。电池安全隐患: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碰撞后电池包瞬间爆燃,黄金逃生时间不足 30 秒。
官方回应与质疑:小米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调查,但未解释车门锁死及电池爆燃原因。家属指控事故 3 日后才公开回应,沟通滞后,且行车数据未包含 AEB 触发状态等关键信息。
行业影响:暴露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电池防护设计及应急机制的短板。推动行业从 “速度竞赛” 转向 “生命优先”,加速安全标准完善。
深度点评:谁该为三条生命买单?
一、智能驾驶的 “皇帝新衣”小米 SU7 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的遮羞布。NOA 系统号称 “全场景覆盖”,却在施工路障前 “睁眼瞎”。从系统警报到碰撞仅 4 秒,驾驶员实际控制时间不足 2 秒,这与车企宣传的 “人机共驾” 安全感形成巨大反差。更讽刺的是,标准版车型因成本控制取消激光雷达,仅依赖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复杂路况下的识别能力令人堪忧。
二、电池安全的 “纸面功夫”小米曾高调宣传 CTB 一体化电池的 14 层物理防护、170 片气凝胶隔热等技术,但事故中电池舱区域的剧烈燃烧彻底推翻了这些 “黑科技”。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导致碰撞后能量无法向下释放,直接引燃乘员舱。更致命的是,车门解锁机制在断电后失效,外部救援砸窗未果,这与小米此前第三方测试中 “车门可正常开启” 的结论严重矛盾。
三、车企的 “甩锅式回应”小米的官方声明充满话术陷阱:将责任归咎于 “非车主驾驶”,回避电池爆燃与车门锁死的核心问题,用 “配合调查” 拖延时间。家属透露,事故 3 天后才收到小米联系,且未提供任何技术解释。这种 “捂盖子” 的态度,与特斯拉、蔚来等车企的危机公关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小米作为新玩家在应对重大事故时的经验缺失。
四、行业标准的 “真空地带”现行法规未明确智能驾驶事故责任划分,车企常以 “驾驶员最终控制” 规避风险。电池安全方面,虽然小米 CTB 电池通过 1050 + 项测试,但碰撞后爆燃仍暴露标准滞后 —— 行业对电池壳体强度、热失控抑制技术尚无统一强制要求。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动车起火黄金逃生时间不足 30 秒,但多数车企未将车门机械解锁作为标配。
五、消费者的 “生死时速”这场悲剧给所有电动车用户敲响警钟: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双手绝不能离开方向盘;
购车时应优先选择配备激光雷达、机械车门解锁的车型;
养成碰撞后立即手动解锁车门的习惯,关键时刻能救命。
结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米 SU7 事故不是个案,而是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的缩影。当车企沉迷于 “续航破千”“充电 5 分钟” 的营销话术时,安全却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底线。希望这场悲剧能倒逼行业回归初心 —— 技术创新的终点,永远是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