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惨国家:90%人用不上电,总统战死沙场,美国却在偷着乐

郭嘉聊健康 2025-04-05 19:56:33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有个位于非洲中北部、被称作“资源诅咒”最典型案例的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冲突、贫困与外部势力的利益争夺中苦苦挣扎。

2021年4月20日,总统在前线阵亡,成为全球极为罕见的“战死总统”。

而就在他去世前一天,他还以79.32%的得票率成功连任。

这样戏剧般的政治风云,让人看到了这个国家30年强人政治迅速崩塌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乍得全国电力覆盖率仅在6%-11%之间,大多数民众依旧生活在黑暗里,而美国主导的石油投资却高达37亿美元。

种种冲突矛盾,乃至2025年1月首都再遭极端组织袭击,都在不断撕扯着乍得这片土地。

乍得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石油财富究竟带来的是光明,还是无穷无尽的掠夺与黑暗?

一、总统战死沙场

2021年4月19日,乍得选举委员会刚刚宣布代比以79.32%的高票连任。

翌日,军方却证实他在前线重伤不治,这位掌权30年的“铁腕总统”戎马一生,最后竟倒在了战火里。

关于这起突发事件,外界普遍认为,这与自利比亚南下的“乍得变革和协和阵线”(FACT)武装突袭有关。

这个武装组织希望推翻代比政权,并在北方地带连续发动猛烈进攻。

代比曾作为军方首脑亲自坐镇,引以为傲的军事才能让他一路从1990年的政变中脱颖而出,却也让他在晦暗不明的战局中心存侥幸,最终酿成悲剧性结局。

如果说代比的意外战死只是一场事关个人命运的瞬间,那么接下来的权力过渡危机则真正动摇了萨赫勒地区的反恐体系。

代比之子穆罕默德·代比火速组成军事过渡委员会,宣布18个月后开展选举,但此举却被非盟质疑违宪,国际社会也对其合法性抱有疑虑。

到了2025年1月,首都恩贾梅纳再次遭到极端组织袭击,政府军虽成功击毙18名武装分子,但足以显现当局对国内安全仍难以彻底掌控。

法国“新月形沙丘行动”一度借助代比对抗地区恐怖势力;可在代比去世后,萨赫勒反恐联盟显然缺少了重要支点。

法国方面是否能继续稳住此区域,各方尚在观望。

要理解代比的政治地位,先得回顾乍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局势。

代比从政变上台后,六次连任,始终以高压手段镇压反对派,并且相当依赖军队对内维持统治,对外则和法国、美国等势力周旋。

但在他去世当下,外部大国对乍得的石油、军事利益都趋于复杂,内部反对派更可能趁机兴风作浪。

这就让人不禁发问:在这样的大国角力下,乍得的老百姓还能期盼什么?

而30年的强人政治突然断裂后,这片土地究竟会朝何方去?

二、90%的黑暗国度

如果说政治动荡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症状,那么更深层的根源,一定绕不开电力与经济的空心化。

2021年之前,乍得全国电力覆盖率只有11%左右;到了2024年,尽管推行了一些光储项目,依旧只微升到约6.4%。

这数字听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个石油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为什么电力却如此短缺?

甚至出现全国装机容量180兆瓦、实际上却只能发出70兆瓦电的尴尬场面,更别提广袤的农村地区了,90%的民众在黑暗里度日简直成为常态。

众所周知,乍得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始终被外资牢牢掌控。

美国石油巨头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曾试水乍得,康菲石油一度在此勘探,但之后因战乱不断而撤资。

直到2000年,以埃克森美孚为首的石油财团开始推进“乍得-喀麦隆管道”工程,总投资达37亿美元,世界银行也提供了部分贷款。

可建成之后,乍得政府只能从每桶原油里分到12.5%的油气收益,绝大部分利润被美国公司等外资攫取。

美国声称会通过投资带动乍得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电力短缺,可多年过去,实际落到民众头上的好处却寥寥无几。

这背后似乎潜藏一个“能源殖民陷阱”:外界资本只关心如何快速获取石油收益,而对乍得的电网升级、民生保障等问题关注不足,甚至连本该由石油收入带动的减贫项目,也频频因腐败或管理不善而搁浅。

来自中国的一些企业则试图以光储柴一体化方案降低电力成本,2024年开始实施部分项目,希望覆盖到更多偏远地区,可面对这片广袤又基础薄弱的土地,进展并不容易。

回头看来,这种电力匮乏并非一日之寒,也非某一个投资方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变。

农民用了几十年柴油发电机,城里人也只能忍受频繁停电,医院、学校都难以正常运转。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老百姓最平常的期盼,往往就是能准时吃上热饭、有盏明亮的灯照亮屋子,这些简单需求到了乍得却变得遥不可及。

三、石油命脉被控

所谓“资源诅咒”,往往意味着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却因为外部操控、内部腐败,总也摆脱不了贫困乃至冲突。

乍得的石油开发故事,正是这一概念的典型注脚。

早在2000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就组成财团,集中力量开发多巴油田。

截至2016年,外资在乍得石油领域的投入存量已达54.2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占了不少份额。

世界银行颁布的《石油收入管理法》本来希望建立分配机制,要求85%的收入必须用于减贫,然而现实执行却屡屡碰壁。

2003到2008年间,乍得的石油收入据统计高达43亿美元,可基础设施依旧落后。

首都恩贾梅纳更是经常停电、缺水,这些尴尬现象让人见识到了“法律写得再好,也难挡腐败与利益分肥”的现实。

后续世界银行几度呼吁加强监督,却发现乍得政府与外资巨头之间似乎早就形成了各取所需的潜在联系。

美国公司大笔获利,乍得当地官员也能在分配中享受好处,唯独底层民众依旧缺电、缺公共服务。

至于合同里那12.5%的原油收益分配,更是引发了广泛争议。

按照当初的约定,剩余利润由美国等外资企业瓜分,世界银行之所以一度乐观,是寄望通过明确条文和第三方监管来保证资金用途,可实际情况是,这套分配机制被各路利益相关者层层分割,腐败案件层出不穷。

有人质疑:为何乍得政府要签下如此“吃亏”的协议?这背后可能离不开大国博弈的压力。

华盛顿当局往往以反恐、援助为筹码,换取本国对乍得石油的话语权。

而代比政权也亟需军火和外援对付国内外的武装势力,就算知道合约不公,却不得不“饮鸩止渴”。

如此循环往复,资源本该成为造福人民的“黑金”,却变成了勾连外资与政权的利益套索。

老百姓电力都无法保证,这无异于在油井旁边挨饿,又或者像在沙漠里望见海市蜃楼,幻想着那桶“黑金”能解困,最后却只是镜花水月。

四、特朗普的棋局

谈到乍得近年的外交变化,就不得不提及2019年乍得与以色列时隔47年后恢复邦交的那一幕。

当时引发轰动性讨论,背后据说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暗中施压的结果。

一方面,华盛顿希望通过扶持乍得来维系在非洲的影响力,并在石油开发上得到更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想“制衡”法国在所谓“法语非洲”内的传统影响力。

有分析指出,美国通过强化反恐合作,以军事援助为抓手,让乍得更加依赖美国,并保证石油管道和运输安全。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对于以色列的明显倾向,使得那些与以色列复交或关系缓和的非洲国家,往往能获得某种外交回报、军事合同或经济援助。

乍得自然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

代比在2018年访问以色列后,不到一年时间,便正式宣布与以色列恢复建交,各方协议包括安全、农业、水利等多环节。

表面上,文件特别注明不影响乍得对巴勒斯坦的立场,但国内穆斯林群体对此还是强烈抵触,认为美国和以色列的动机并不单纯。

其实,对乍得政府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与支持,用来维持已经岌岌可危的统治根基。

特朗普时期,美国极力想把乍得打造成“反恐前线国家”,大力提供军事援助。

乍得军队和美国特种部队紧密合作,确保萨赫勒地区的恐怖势力不会威胁到 运输,这样的博弈在表面上对双方都有利,但也让乍得长期处于外部势力的夹缝里。

回到现实,这种外交杠杆到底能带来多少实际收益?

进入2025年以后,随着代比之死和首都再遭袭击,乍得的内部矛盾依旧在累积。

大国关注的重点还是石油,而面对燎原的贫困与黑暗,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民生福祉?这无疑是摆在乍得面前的更尖锐议题。

结语

乍得的悲剧,既是一个非洲资源困局的缩影,也再一次敲响了“资源诅咒”的警钟。

守着丰厚的石油,却难以摆脱贫困;代比总统在前线血染沙场,却无法为90%的乍得百姓带来光明。

外界资本投入了37亿美元开发管道,国土之上埋着无数油田,但每桶原油12.5%的份额与让人无处可逃的黑暗处境形成了巨大的讽刺。

到了2025年,首都的枪声还在回荡,大国的角力仍不断加剧,似乎一切又回到原点。

当世界银行报告说“乍得模式已失败”,当许多人惊呼“这就是资源诅咒的最好例子”,我们也许该扪心自问:究竟该如何让石油真正造福当地,如何让如此珍贵的资源摆脱殖民抢夺与内部贪腐的宿命?

也许答案就在民众的恳切呼声中:“如果你是乍得人,会如何打破困局?”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2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