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王家场,曾经是镇后被撤销,现在成为街道,赶场挺热闹

巧云聊旅游 2023-12-08 12:20:07

有网友留言喜欢山寨不如来王家街道的菜子村爬保城寨,顺便去看看老女寺,应着网友的留言就来王家场。来到王家场后正巧遇上赶场,索性就在王家场逛一圈,只是赶场之后保城寨没能去成是本次出行最大的遗憾,不过能够赶场或许是此次出行最大的欣慰,本文就简单的叙写一下王家场。

王家场,王家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位于渝北区东北部,距离渝北城区9公里。王家场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不过要追索历史可以说到明朝落难的建文帝时期。相传朱允炆逃难之时曾在此地落脚,期间在附近发现一口泉,建文帝依靠这口泉短暂的度过艰难时光。若不是朱棣追的紧,恐怕这里就是朱允炆的藏身之地。

或许朱允炆在此地躲避毫无历史记载,不过可以进行推论,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这口泉。这口泉是朱允炆曾经引用过,民间也将称之为龙泉,后来就有龙泉街,龙泉街则成为王家场的起底家业。清朝道光年间有王姓人家在此落业,出于陆路交通的便利,王姓人家就在路边开粥店,人们已将此地称为王家店。清朝光绪年间,王家店已成为近20户人家上百人的生活聚集区,此时再称店就不合适,便将王家店更名为王家场。

民国18年(1929)设王家镇,民国30年(1941)改为王家乡,1958年设王家公社,1983年改为王家乡,1993年升格为镇,2007年王家镇撤销并入古路镇。正当认为王家镇不会再有任何改变,成为古路镇的一个社区时在2010年迎来转机,将王家场分离出来升格为王家街道。为组建王家街道还从古路镇、木耳镇、双凤桥街道划出部分区域并入王家街道,王家街道设立之初总人口为2.6万余人。2.6万人口的基数,或许在整个渝北区算是最小的一个街道。

王家街道印象最深的就是继光村,倒不是继光村有何过人之处,而是继光这两个字。看到继光就不得不想起志愿军烈士黄继光,铜梁区关溅乡是邱少云烈士的故乡所以更名为少云镇,继光村莫非是黄继光的故乡才起名继光村。黄继光烈士的故乡在四川德阳的中江县,渝北区王家街道继光村的起名因何而来有点不解,敬请网友们给予解释。

王家场跟很多地方的赶场一样,背背篓的村民,满街都是村民售卖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土鸡土鸭都不算是新鲜事,本人是个吃货,能吃到王家场的民间美食那才叫个绝。路过油榨坊时看到菜籽皮还以为是牛皮,正想问人家多少钱一斤时闻到油菜味才反应过来。菜籽油的香味真的香到无法用语言去形容,此时的个人状态是嗅觉系统就要瘫痪了。

玉米粑粑,看着金灿灿油光闪闪的都有些流口水,散发出来的玉米味更是忍不住,索性就买两个尝尝。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可惜的是早上吃过小面,吃两个玉米粑粑肚子就撑涨了。吃不到好多是一种遗憾,当然也得亏是王家场,要是在城里肯定是吃不到玉米粑粑,更何况还是物美价廉的1元一个。

闻所未闻的农副产品,要不是来这里赶场还真不知道有这玩意,售卖的村民说这个是毛刺梨。毛刺梨是生着吃,煮着吃,还是拿来腌酸吃还真不知道。当然,自己也没打问清楚毛刺梨怎么吃法,问起来要是不买又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就没问。毛刺梨怎么吃,只有吃过的人才有资格去解释了。

无辣不欢是重庆民间饮食习惯,此时正好是辣椒上市季节,要是在王家赶场没有看见辣椒售卖还真说不过去。自己也是个能吃辣的人,当然越辣吃得越过瘾,上图看到的这些辣椒对于我来说还真不够辣,要是没有时也只能说是勉强可以用。要知道我在老家吃的是米山椒,比筷子头还要小,辣不在嘴巴而是在喉咙,这样的辣椒吃得才过瘾。重庆这边生活多年都没看见过米山椒,难道这边种不出米山椒来。

赶场吃豆花饭,坐馆喝茶,高兴时再来两盘麻将,这就是重庆民间赶场的常态。王家场的茶馆生意就是好,几乎每一间都爆棚,想必今天茶馆的老板一定会有收入,发大财谈不上,发家致富那也是绰绰有余。赶场结束后就去爬保城寨和老女寺,没想到走错路没能去成,只能下一次再去了。王家街道不仅有保城寨,还有苟溪桥村的玉河寨,此山寨去过,不过开发就要到玉河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喜欢参观山寨的朋友赶紧去,消失了就看不到了,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 阅读:260
评论列表
  • 2024-02-16 12:30

    写错了,王家街道在解放前叫汪家场,因为汪是当时的地主,解放后国家给他改明叫王家场。

  • 2024-01-01 09:28

    重庆的旅游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