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的巴县辖有上百个场镇,最奇怪的就是有好多个场镇重名,两个永兴场,两个彭家场,后来就有东永和西永,西彭和南彭。当然这些重名场镇最后因规划调整,西永归沙坪坝、西彭归九龙坡。本文写的这个小场镇也是同名,巴县时曾叫石龙,后来跟因重名而改叫南石龙,最后就简化成南龙了。

巴县历史上有两个石龙场,民国时期场改为乡,后因重名以地理位置为准更改名字,位于东部的石龙场起名为东石龙乡,位于南部的就叫南石龙乡。可能是因为三字地名有点绕耳,南石龙乡在民国29年更名为南龙乡。位于东部的石龙场应该改为东龙乡才对,可能是南石龙先改名,就将老地名石龙留下,成为现在的巴南区石龙镇。

南龙不知是老实巴交还是不愿意跟人家争闹,如果南龙这边争一下巴南就有东龙和南龙了。东龙、南龙之争那是上百年前的事情,南石龙简化为南龙后混得也不差,依靠着川黔中大路的交通便利成为巴县南部重要的集贸中心。南龙场距离城区37公里,距离綦江城区也就18公里,而距离江津区的都市也不过10公里,南龙的地理位置处于三区的结合部,不可谓是黄金地段。

川黔中大路就是古代川黔两地商贾、马帮和官差行走的一条官道,清代之前的这条官道规格不亚于现在的省道。南龙场借助交通和地理位置的诸多优势成为一个大集市,即便南龙乡没有撤销之前户籍人口也就1.2万,但因其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巴县最热闹的场镇。20多年前,南龙赶场的人非常多,据说赶场的时候来往的车辆只能停在两头,等人散去后车辆才能来往于巴县和綦江县之间。

南龙场前身是南石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因中大路的原因先民在此开粥店,而此地又是一处山脊上,高空俯视就像一条石龙因而起名石龙场。话说古巴县的乡镇起名非常的有意思,一品就是有一品夫人,跳石则是河里的石头随着流水蹦跳,接龙就更不用说,起名都非常得有水平。更有听说起名跟龙有关的都跟皇帝有关,巴县有很多地方都相传建文帝来过,不知南龙这边是不是跟皇帝有关,起名带有龙字难道是闹着玩的。

南龙乡在集体经济时期为公社,属一品区,领公分年代想来这里没有什么大火花,让南龙乡迎上巅峰的应该是分单干之后。80年代开始人民对资源支配有了自主权,因而让场镇的变化非常的大。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这个黄金10年里,南龙乡的村民应该自建房舍的高峰期。南龙乡的街道上不再是低矮的平瓦房而是楼房,人们来赶场带的不再是布票、肉票、粮票而是最大面额10元的大钞。

买买买,卖卖卖,路边摆卖的农副产品,背着背篓的村民在一条500米狭长的街上非常的拥挤。南龙赶场在公路上,因为赶场的人太多,公路几乎能用水泄不通来形容。来往于綦江和巴南的车辆因赶场的人太多而停在街道的两端。茶馆、饭馆都坐满人,特别是某些人一份豆花饭就能喝个大醉。说起豆花饭还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吃,提起他还真有点流口水。

南龙乡赶场的热闹就截止在20年前,2001年仁流、龙岗、南龙三乡撤销并入安澜镇,南龙乡因职能部门的搬迁开始逐步冷清。更可恨的是谁发明了打工,让南龙乡的村民不断的外出,外出挣钱后都选择在外安家落户。热闹非凡的南龙赶场画面就停留在了曾经,在南龙场上行走都是三三两两的人,即便是369最热闹的日子,也仅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赶场,很想冒昧的问这里的年轻人都去哪里了。

看到人家杀猪才想起年底了,村民开始秌腊肉准备过年,当然有些村民都是在临近春节的时候杀猪,也称为过年猪,宴请很多的亲朋好友来聚餐。时代变了,村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宴请亲朋好友吃杀猪年饭。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说现在的屠夫捅一刀就要100元,而且还带走两三斤肉,内心都非常的羡慕这些屠夫。但看到屠夫的年纪又有点犯愁,大部分都是60多岁以上的老头,这帮老头拿不动杀猪刀的时候敢问还有民间屠夫吗?

以前在龙洲湾有直达南龙的客运车,也有前往綦江的过路客运车,不知何时去南龙的客运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公交车。龙洲湾到安澜,再从安澜转乘公交车到南龙,这样的乘车方式挺麻烦的,不过公交车出行成本低,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倒是挺受欢迎的。南龙还有前去綦江的客运车,不过綦江这边有公交车运行至巴南交界的陈家村,不知现在这趟客运车还有没有。南龙是个景色宜人的地方,南龙水库、巴联生态园、乡村农家乐够你玩的,有时候还会下雪,当然以目前的天气来看今年可能没有雪,不过有时间来这个曾经人山人海的小场镇走走也不错,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