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黛玉是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父亲林如海是学富五车的探花郎,作者赋予他学海文林之意的名字就可见一斑。母亲贾敏是荣国府的嫡女,贾母最疼爱这个她,是真正的金贵小姐。连王夫人都羡慕,说贾家三姐妹与贾敏相比,不过是丫头罢了。林家与贾家相似,不但是钟鸣鼎食之家,还是书香翰墨之族。林黛玉在如此家境中成长,通文知理,无所不晓,绝对是一个绝代佳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佳人,进了贾府后,像变了一个人,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出格的事,元宵节一个动作就曾引王熙凤不满,更被贾母当众敲打。

· 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是什么样的?她是一个知书达理,谨慎懂事的千金小姐。正因如此,贾雨村教授林黛玉才显得格外轻松,觉得十分省力。也正因如此,黛玉避讳母亲的名字,把敏念作密。贾雨村才对她另眼看待,觉得与平常女儿不同。
· 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 同样是贾雨村当家庭教师,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甄宝玉。贾雨村在给林黛玉做家庭教师之前,在金陵教授过甄宝玉。贾雨村给出了结论是:
· 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

· 最终结果就是辞了馆出来。一个十分省力,一个还会“因孙辱师责子”,就可见其差别之大了。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的对比,体现的就是林黛玉的知书达理和懂事。
· 林黛玉进贾府时,林黛玉是:
·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 这体现的是林黛玉的谨慎和敬畏。贾母问她读的什么书,她回答刚读《四书》。后来听到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两个字,不做睁眼的瞎子罢了。明白贾母并不支持女子读书,之后便再不提读书的事。这体现的是林黛玉的聪慧和会察言观色。

· 如此聪慧的林黛玉,懂得察言观色,也会照顾别人的想法,绝对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按理说她在贾府应该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事实却正好相反。
·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 书中说薛宝钗大得下人之心,多喜欢和宝钗玩。表面看是说宝钗豁达,实际是说林黛玉孤傲。
· 为此书中还给出了几个实际案例。一个是林黛玉在薛姨妈家,因为李嬷嬷劝阻宝玉喝酒扫了兴致而怼李嬷嬷。另一件事就是周瑞家的送宫花,因为最后一个给她,而怼周瑞家的。

· 贾府的规矩是年老的伺候过长辈的奴仆比年少的主子都有体面。正因如此,贾宝玉要恭敬地叫周瑞家的为周姐姐。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来查夜,贾宝玉也要乖乖地挨训。贾府的正经主子贾宝玉尚且如此,客居贾府的林黛玉就更得懂规矩了。林黛玉怼李嬷嬷和周瑞家的,明显是不符合礼仪规矩的。
· 林黛玉自从进了贾府,因为贾母的宠溺,逐渐丢失了从小受到的尊礼守份的教育。她不再谨慎敬畏,而变得牙尖嘴利,甚至忘了礼仪,甚至在公共场合做了不少出格的行为。
· 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回,贾母留下积古的刘姥姥说话并游玩了大观园。期间在秋爽斋大摆宴席,并玩起了酒令。林黛玉的酒令说的是《西厢记》中的词句。当时众人并没有什么异样,还是后来薛宝钗单独找林黛玉点明了此事,正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 《西厢记》是讲述男情女爱的书籍,是人们口中的杂书。人们认为看了会移了性情。在古代,尤其是大户人家是不允许子孙看的。林黛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里面的词句,就说明她看过这样的书,对她的名誉有极大的毁损。
· 林黛玉这次出丑,虽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但因为众人见识有限,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应。但有一次太过出格,引起了王熙凤的不满,就连贾母都旁敲侧击的敲打她。
· 第五十四回,元宵节贾母在大花厅开家宴。期间林黛玉做了一个不雅的动作,她喂贾宝玉喝酒。
·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

· 古代讲究男女有别,更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这时候的贾宝玉已经快要到了成婚的年纪,和林黛玉作出如此亲昵的举动,明显是不合适的。是很有损贾家脸面的,知道的说兄妹情深。不知道的,可能会笑话贾家没有规矩,不懂礼仪。这可就是大事了。
· 贾母虽然宠爱宝玉,但她也曾说过宝玉如果做了有损家族颜面的事,也是该打死的。在大事上贾母还是拎得清的。林黛玉做了这个举动后,贾母很快就接破陈腐旧套的机会,狠狠敲打了林黛玉一次。
· 她说一个绝代佳人,一见了清俊的男人,便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 贾母这一番话可不就是针对刚作出轻浮动作的林黛玉嘛。林黛玉自从进了贾府后,就忘记了从小在林家受到的书礼教育,变得轻浮不自重,没有一点佳人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