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白月光与朱砂痣,是无数人心底难以忘怀的情愫。
从未读过像张爱玲一般透彻的女作家,她什么都明白清楚,总是能在小说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悲哀。
振保是中年男子的化身,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化身?
人都渴望成为心目中的那个自己,达不到,又要去惋惜错过的玫瑰,烦恼那个讨人厌的饭米粒,总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人生。

在情感的世界里,白月光,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色彩的词汇,代表着生命中的遗憾,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宛如夜空中最皎洁的月亮,高高悬挂,散发着清冷而迷人的光辉。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存在,却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照亮我们心灵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尤其体现在那些难以释怀的遗憾,以及艰难寻求放下的过程。

白月光,并非单纯指某个人,而是我们在特定时期,对爱情、理想生活等美好事物极度向往时,投射在某一具体对象上的情感寄托。
它往往诞生于青涩的年少时光,譬如校园里那个穿着白衬衫,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笑容灿烂的少年;
又或是在图书馆偶然间邂逅,安静阅读,散发着知性魅力的女孩。
那个时期,我们的情感纯粹而热烈,对未来充满幻想,而白月光就是我们幻想的具象化,承载着我们对理想爱情和完美人生的憧憬。

白月光之所以成为遗憾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对白月光的幻想中时,往往忽略了现实因素的考量。比如,学生时代的初恋,可能因为毕业、升学等现实问题而被迫分开。
曾经一起许下的诺言,憧憬的未来,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下如泡沫般破碎。
于是,多年后回首,那些未完成的约定,未走过的路,都成为了心中深深的遗憾。

遗憾就像一颗深埋在心底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生根发芽,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感模式的固化
精神分析学派指出,早期情感经历会塑造个体的依恋模式。那些未能圆满的惊艳相遇,可能导致我们在成年后重复 “追逐 — 失去” 的循环,或是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
在心理学上,依恋模式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信任对方,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对亲密关系保持距离,害怕被伤害,难以完全投入感情;
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感情中充满不安,过度依赖对方,担心被抛弃。

年少时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往往会对我们的依恋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我们在那段感情中经历了被背叛、被抛弃,或者是长期的争吵和冷战,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在成年后形成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模式。我们会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不敢轻易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即使遇到了真正喜欢的人,也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犹豫不决,不敢迈出关键的一步。
譬如,有些人在年少时被初恋背叛,从此之后,他们在每一段感情中都充满了猜忌和怀疑。他们总是担心现任伴侣会像前任一样背叛自己,对伴侣的一举一动都格外敏感。这种过度的敏感和不信任,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巨大,也会让自己在感情中疲惫不堪。最终,这些感情往往都以失败告终,而他们也陷入了 “追逐——失去” 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行为经济学中的 “锚定效应” 在此体现:年少时的惊艳经历会成为衡量未来伴侣的标准。
“锚定效应” 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将其作为参考点,从而影响后续的判断和决策。在婚恋中,年少时遇到的那个惊艳的人,就成为了我们心中的 “锚”。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未来的伴侣与他(她)进行比较,用他(她)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不足,从而无法接受新的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陷入比较心理陷阱,这种比较心理往往导致 “高不成低不就” 的婚恋困境。
他们在选择伴侣时,总是会想起年少时的那个他(她),觉得现在的人都不够好。这种心理不仅会让我们错过许多合适的人,也会让我们在感情中变得挑剔和苛刻,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既然白月光带来的遗憾对我们的人生有如此多负面影响,那么是否能轻易做到放下呢?
答案是否定的。
放下白月光,意味着要割舍掉曾经投入的大量情感,打破长久以来构建的理想化幻想,这对任何人来说都绝非易事。
从情感羁绊的角度来看,我们与白月光之间的回忆,无论是甜蜜的瞬间还是痛苦的离别,都如同丝线一般缠绕在我们的心头。那些回忆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想要剪断这些丝线,就如同在自己的心上动刀,必然会伴随着剧痛。比如,有些人即便已经结婚生子,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依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白月光,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同时,放下白月光还涉及到自我认知的困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月光在我们心中代表着美好和完美,放下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承认自己曾经的幻想破灭,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我们害怕面对那个在感情中曾经失败、曾经幼稚的自己,所以宁愿紧紧抓住白月光这根救命稻草,也不愿意直面现实。

尽管放下白月光困难重重,但这并非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走向放下的过程,虽充满艰辛,但也是实现自我治愈与成长的宝贵旅程。
认知重构:将记忆去魅年少时的惊艳记忆,如同被一层绚丽的滤镜所笼罩,在我们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美化的记忆,常常让我们在情感的漩涡中难以自拔。为了打破这种困境,我们需要学会认知重构,将记忆去魅,以更加客观、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情感经历。
撰写回忆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将过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能够更加全面地回顾那段感情,不仅看到对方的优点,也能正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缺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那个曾经让我们无比心动的人,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许多缺点。
就像电影《致青春》中的郑微,在经历了与陈孝正的爱情纠葛后,深陷痛苦的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感情。她意识到,自己对陈孝正的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春的滤镜,让她忽略了两人之间的现实差异。陈孝正虽才华横溢,但他过于追求成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不惜放弃与郑微的感情。当郑微重新审视这段感情时,她发现自己对陈孝正的感情并非坚不可摧,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通过这样的反思,郑微逐渐放下了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引导我们深入挖掘内心的情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感情中的认知偏差。他们会通过提问、倾听等方式,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咨询师会给予我们客观的建议和支持,帮助我们走出情感的困境。
例如,一位来访者因为无法忘记初恋而陷入了长期的痛苦中。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初恋念念不忘,无法自拔,其实是因为在那段感情中,他投入了太多的情感,并且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分手让他的期望落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通过咨询师的帮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接受了 “过去已经过去,已无法改变”的事实,逐渐放下了对初恋的执念,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建立 “情感抽屉” 概念,是实现情感分离的关键。我们可以把过去的感情经历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 “抽屉”,将那些回忆妥善地封存起来。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回忆过去时,提醒自己这些回忆已经属于过去,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
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通过正念练习,可以弱化旧有情感模式对当下的影响。正念练习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不再被过去的情感所束缚。当我们陷入回忆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正念练习,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感受周围的环境、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的感觉。这样,我们能够逐渐摆脱过去情感的困扰,以更加平静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
例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压力,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过去感情中的不愉快经历时,我们可以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闭上眼睛,进行几次深呼吸。专注于呼吸的过程,感受空气的进出,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那些负面的回忆逐渐消散,能够重新集中精力,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将对白月光的欣赏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是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对方身上汲取优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就像胡歌,在经历了感情挫折以及严重的车祸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将这段经历视为人生的一次洗礼。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演艺事业和人生方向,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从早期的偶像派演员,逐渐转型为实力派演员,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胡歌不仅实现了事业上的突破,也在心理上完成了从 “被拯救者” 到 “自我救赎者” 的蜕变。他不再依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我们还可以设定明确的目标,不断挑战自己,拓宽视野。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例如,我们可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或者尝试新的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会遇到更多优秀的人,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和动力,让我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分享时刻
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白月光和朱砂痣?
给我留言吧~
END
欢迎分享朋友圈 公号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悠悠酱,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猫猫狗狗,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火锅重度爱好者。不高冷,却很有态度。世界或许冰冷,内心依然温暖。公众号:陪你走过漫长岁月(ID:sunshine_phuket)。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活得潇洒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