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215名大学生被降级,严进严出?大学“混日子”要凉!

翊龙风起时 2025-03-26 17:40:58

华南理工大学最近公布了一份名单,700多名本科生被学业预警,更扎眼的是,215名学生直接被降级。消息一出,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大学,不是应该“严进宽出”吗?

怎么现在“宽进”之后,还要来这么一出“严出”?这事儿,乍一看,是学生们不努力。但细想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学校的规定很明确:不及格学分累计超过15分就预警,超过25分就降级。这套标准,看似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逼着学生们好好学习。可问题是,什么叫“好好学习”?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有些人就是不擅长考试,或者说,有些课程设置,真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当然,有人会说,大学是象牙塔,不努力怎么行?但现实是,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业焦虑、内卷严重,各种培训班、实习,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用。能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学术研究中的,又有多少呢?换个角度想想,学校这么做,有没有“一刀切”的嫌疑?

毕竟,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因为生病、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学习状态不好。直接降级,是不是有点太狠了?而且,降级之后呢?试读期间,还得把精力放在补考上,新课还不能多选,这不就是恶性循环吗?当然,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高校都讲究“升学率”、“就业率”,如果学生成绩太差,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把关,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种“严出”的方式,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也公布了学业预警。每所学校的规定都不一样,但背后都指向一个现实:大学,不再是混日子的天堂了。

广东医科大学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他们把学业预警看作是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协作的机会,通过沟通、帮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种“提前干预”的方式,比事后“一刀切”要人性化得多。说白了,大学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就业率,而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那这种教育,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迷茫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这时候,学校更应该提供引导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一切。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不努力时,是否忽略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就业压力,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回到华南理工大学这件事,希望学校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能多一些人文关怀,多给学生一些机会。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