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近动作频频,又是扩招,又是拆学部,搞得家长群里人心惶惶,好像一夜之间,教育的风向标就变了。你说,这名校的一举一动,咋就这么牵动老百姓的心呢?这事儿,乍一看是北大自己的调整,仔细想想,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以前,大家说北大是文科的殿堂,清华是工科的摇篮。现在,北大也要大力发展工科,成立工学部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明摆着就是要跟上国家对“硬科技”和“AI+”的需求。复旦那边也不甘示弱,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强化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这架势,是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可问题来了,这高等教育的风往哪儿吹,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教育规划。以前挤破头也要进的文科专业,现在是不是要凉凉?大家都说“清北的尽头是教培”,这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一种焦虑:名校光环,好像也没那么灵了。那80%的普娃,又该咋办呢?难道真要靠“规划”才能逆天改命?有人说,这是好事。文科专业供大于求,工科人才缺口巨大,高校调整专业布局,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现在“卡脖子”技术这么多,“新质生产力”又急需人才,强化工科建设,才能解决燃眉之急。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想想看,如果所有高校都一窝蜂地涌向工科,会不会又出现新的问题?
文科的价值,难道仅仅在于就业吗?人文社科的研究,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批判,难道就不重要了吗?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刚需”,会不会牺牲了长远的、更重要的东西?还有,那些“普娃”的家长,真的能靠“规划”就能抓住这波“泼天的富贵”吗?能进教育集团的,当然要进,这不用说。
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直是个大问题。好的教育集团,往往集中在一线城市,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又该怎么办?而且,中考取消“小四门”,表面上看是减负,但如果孩子真的什么都不学,那才是真正的减法。早早放弃化学,可能是在给科学教育挖坑。更重要的是,未来的考试,会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高校和企业,需要的是有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说到这儿,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普娃该怎么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理工方向固然重要,但如果孩子真的对文科更感兴趣,那也要支持他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孩子不需要成为六边形战士,他只要能成为某个领域前10%的人,拥有不可被轻易替代的特长和技能,将来就不会活得太差。有些时候,孩子能够成才,不是因为家长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家长没做什么。做教育规划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最怕的就是家长既要又要还要。与其焦虑地追逐热点,不如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然后集中火力好好培养。说到底,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我们需要既懂技术,又有人文关怀的工程师,也需要既有思辨能力,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科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多元,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