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与农民养老相关的话题成功登上热搜,成为网友们热议的焦点。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强调:“不能让农村老人八九十岁还要自己劈柴做饭”!这则消息一经发出,瞬时间引爆全网成为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撰文的热点。
分析人士认为,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的如此表态就犹如一股春风暖人心田,给近1.44亿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令人充满期待!不可否认,农村养老难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养老保障”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养老问题。以70后为例,从年龄层面推算,多数70后即将“奔五”,按道理来说应该为自己50岁、60岁以及以后的生活提前做打算。可是,现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有“两难”选择。
一方面,子女的教育、住房、婚姻乃至就业均需要家庭为之负责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开销,而如此一来便将重担压在70后父母的身上,打工赚钱便不得不成为其必须要维持的生活状态;
另外一方面,70后面临“下有小、上有老”的尴尬处境,父母渐老身体素质每况愈下,除了日常的必备开销之外,许多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老人需要70后这代子女“床边伺候”。
然而,之所以“两难”,就难在取舍。老话讲“养儿防老”,70后子女在家照料、伺候老人则意味着家庭失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如果继续选择外出赚钱,则辜负了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有的甚至还会背上“不孝”的标签,一辈子再也难抬起头做人。
事实上,“赚钱”与“养老”就如同一个扁担的两头,稍微处理不好扁担就会失衡,一路跌跌撞撞甚至摔倒。当然,更多人采取的办法是舍弃父母这一头,选择“赚钱”。毕竟,不赚钱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就无法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经济基础才是根本。
不难看出,在70后做出“取舍”的过程中,1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却没有发挥作用,即养老金保障。对于农村70后所面临的“两难”抉择,郑风田教授提议应该切实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水平,比如年满60岁,养老金增至300元/月;年满70岁,养老金增至400元/月;年满80岁,养老金增至500元/月;年满90岁,养老金增至1000元/月,这样才算理想。
除此之外,在养老金标准提高的基础上,有经济条件的村庄可以加大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的养老保障体系,比如为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提供免费体检、休闲娱乐、互助型照料等养老服务。据了解,安徽省2021年所提出的“皖伴计划”便值得其它省市效仿。
所谓“皖伴计划”,即有能力的老年人通过有偿的形式照顾1个或多个失去行动能力的老年人,与互助型养老模式类似,让老人不住进养老院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并且,老人与老人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其基本生活得到妥善照料的同时,也能丰富业余生活。
总而言之,在以“家庭养老”为主流养老模式的现状之下,作为一名农二代,我们迫切地希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能够在农村老人养老这件事上发挥更大作用,而郑教授所提出关于提升农村养老人养老金的建议只是为了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乐”同样也值得关注。大家说,对吗?对于上述内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