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时候起,一个王朝要是想兴盛起来,明君和贤臣就得相互配合才行,这对皇帝识别人才的眼力和包容人的胸怀是个不小的考验。
毕竟“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实际上,历史上有才华的臣子可不少呢,可要是碰不上有眼光的君王,往往就只能怀才不遇了。瞅着皇帝就喜欢奸臣,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丞相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他们自身有才能,另一方面是他们有幸遇到明君,二者相互成就,于是谱写了各个王朝的传奇故事。
【1,管仲和李斯】
按朝代来看,春秋战国那时候还没有丞相这个职位呢,不过有上卿和相国之类的职位,这些职位的职能和丞相差不多,也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大臣。
春秋时期,管仲绝对算得上贤臣里的典型。他本事大着呢,齐桓公很器重他。齐桓公这人大家都知道,是个特别贤明的君主,对有才能的人可尊重了,他跟管仲之间还有一段挺不错的故事呢。
管仲最开始是从齐国逃到鲁国去的,还为公子纠做事呢。齐国内乱的时候,公子纠和姜小白争国君的位子,管仲就带兵朝小白射了一箭。
管仲不知道小白是诈死,后来小白先抢到王位,成了齐桓公,公子纠也死了,这时候管仲就有生命危险了。不过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记旧仇,把管仲接到齐国,还让他做了相国。
管仲没让齐桓公的信任落空,他搞了行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把齐国弄成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也因此成了一代明君,在历史上留名了。
管仲运气好,碰上了齐桓公这种不计较过去仇怨的贤明君主。不过呢,管仲算不上丞相,真正的丞相是李斯,而且李斯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头一位丞相。
大家都晓得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货币,又创立了影响长达上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分封制给废除了,可没多少人清楚,这所有的一切都跟李斯分不开。
特别是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这几件事,都是李斯最先向秦始皇提议的。可以讲,要是没有李斯,说不定当年的秦王朝对后世就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了。
【2,萧何和魏徵】
然后就到了汉朝,大家都晓得刘邦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刚建国的时候,推行无为而治,这让西汉能够休养生息,给之后变得强盛打下了基础。
但同样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萧何这个人。要是没有他,也许就不会有西汉了。对刘邦而言,他绝对是陪伴刘邦一生的良师益友。
刘邦从平民起家,在沛县起义,之后又跟项羽大战,这期间萧何始终给予刘邦毫无保留的支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件事了。萧何心里清楚,韩信对刘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大将,可不能就这么白白失去,于是就帮刘邦把韩信追了回来。
楚汉相争的时候,萧何留守关中,把后方稳定住了,还往战争前线送去士兵和粮饷呢。刘邦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萧何可起了大作用。刘邦进关中后颁布了“约法三章”,把秦朝那些不讲理的苛法给废除了,不过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保留着,这些可都是听了萧何的意见才这么做的。
第四位伟大丞相,估计好多人都知道,他就是魏徵,后世也叫魏征。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一代名臣。有他在,李世民好几次都被从犯错的边缘拽回来,在他的助力下,李世民打造出了大唐盛世。
魏徵最有名的就是“直谏”了,就是毫不避讳地指出李世民的诸多错误。就因为这个,他把李世民惹恼了好多回,李世民也有好多回气得想把他的脑袋砍掉。可魏徵就是宁死也不低头,而且事实也一次次表明,魏徵的进谏都是对的。
魏徵在李世民眼中就如同一位严师,李世民有时候甚至会担心自己做了坏事被魏徵知晓。魏徵让李世民懂得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对李世民而言,他无疑是一面“明镜”,所以魏徵逝世的时候,李世民极为悲痛。
隋末战乱后到处是创伤,为了治好这些创伤,他劝李世民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要建宫室台榭,也别对外老是打仗。为了社会能安定,他劝李世民把隋朝那些严刑峻法给废了,改用宽松平和的刑律。在王法面前,不管是贵是贱,是亲是疏,都得一视同仁,他还劝李世民以灭亡的隋朝为戒,吸取历史教训,一定不能骄奢淫逸。
李世民挺幸运的,有魏徵这么个正直的臣子,宁死也要进谏。魏徵也很幸运啊,他冒犯皇上的次数可不少,要是换了别的君王,估计都死了不知多少回了。
【3,房玄龄和张居正】
李世民能成为盛唐最出名的明君,是因为他手下可不只魏徵一个人才。唐朝还有个很了不起的宰相叫房玄龄呢,要是没有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唐太宗。
房玄龄早在李世民做秦王时就开始辅佐他了。后来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在其中出谋划策,助力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他可是陪着李世民打下天下的老臣呢。
李世民对房玄龄有多放心呢?李世民去征战高丽的时候,让房玄龄留在京城,帮着稳定朝廷里的政局。有房玄龄在,李世民才能够安心离开京城。所以对于李世民而言,房玄龄是那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的人。
最后一位虽无丞相之名,但干了一辈子丞相的活儿的人,就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明朝能有张居正这样的大臣,真的挺幸运的。
在明朝根基开始有些不稳的时候,张居正出现了。他推行“万历新政”,下大力气整顿吏治,盼着能让国家富裕、兵力强盛,还亲自教导继位时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呢。
皇帝年纪小,可张居正没有一点不臣的心思,他打心底想把皇帝教导成一代明君。虽说最后没达到这个结果,但张居正的功劳不容被抹杀。
从这些名臣的经历能看出来,自己有才华是很重要的,可到底能不能施展才华,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其实还是得看运气,看能不能碰上一个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