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乾隆让道士求雨,道士作法后果然下雨,乾隆:拉出去砍了吧

饺子历史迷 2024-12-24 18:28:10

【引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希望风调雨顺,毕竟吃饭是天大的事。哪怕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很渺小的。所以,古时候一遇到干旱,人们就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求雨。

到现在,求雨的故事还在流传着,神话传说里的雨伯、龙王也好,和尚、道士、各类术士也罢,还有大大小小的官员甚至皇帝,都和求雨的事儿有关。乾隆这个话题性很强的皇帝,自然也有跟他相关的求雨故事。

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个姓乔的道士从陕西过来。这道士说自己是明朝时候出生的,还会些奇妙的法术。当时正赶上干旱没多少雨,乾隆听说了这道士的事儿后,就让他设坛求雨。雨真就按照约定的时候下起来了,可皇帝不但不高兴,还非要把这道士拉出去砍脑袋。

【一、乾隆时期有道士,自言明朝老寿翁】

道教是咱本土诞生的宗教,它扎根在传统文化里,在封建王朝的时候,道教和儒教、佛教一起,对社会有着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

太上老君、王母娘娘、封神榜这些相关的传说,民间一直特别爱谈论,到现在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

除了张三丰这个大家最熟悉的道士以外,在别的时期也有那些道法很厉害、技艺很奇特的道士,就像乾隆时期有个姓乔的道士。

庚戌、辛亥那两年,陕西有个乔道士特别出名。这道士长得瘦,不过又高又挺拔,模样儿那叫一个俊。穿着道袍往松柏树底下一站,把拂尘那么一甩,活脱脱一副神仙的样子。

乔道人身体很健康,脸色红扑扑的,快走或者爬山都不在话下。他特别能聊,古往今来的事儿都能说上几句,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只当他是学问大罢了。

可是,有一天这个乔道士冷不丁地说出惊人之语,他说自己是明朝出生的,到现在都几百岁了。大家听了都不当回事儿,要是真有几百岁,那不都成传说中的神仙了吗?

要是真的是神仙,照道家的说法,他只要尽自己的职责,享受人间的供奉就行了,怎么会跟普通人似的过着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呢?

乔道士心里也明白,自己的话太吓人了,不拿出点证据来,谁能信呢?所以啊,他就给大家讲了些明朝时候发生的事儿。

道士坐在那儿,慢慢讲起他和孙白谷之间的过往。讲得起劲儿的时候,声音忍不住就抬高了,语调也很激昂;说到难过的地方呢,声音就变得低沉婉转,哀叹起当年的人和事来。

孙白谷生活在明朝的万历到崇祯时期,做的官最大到兵部尚书,最后在沙场上战死了。

大家都听得入神了,可对他讲的话还是将信将疑。听乔道人的话,要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好像很难对当年的事知道得这么清楚。

要晓得,在那个时候,知识传播差不多全靠一本本的书呢。这就使得好多事,特别是那种间隔了上百年的前朝的事儿,普通人很难知道得这么细致。

乔道士讲的故事里,人物老多了,地点也不固定,时间跨度还挺大。这就使得大家不由自主地觉得,他要么是当年经历过那些事的人,要么就是认识故事里的主角。

可要是说他真的是个活了几百岁、跨越朝代的老神仙,这好像又有点像天方夜谭了。毕竟除了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乔道人也没有别的更有力的证据能证明这事儿是真的。

但就算是这样,乔道人的传奇事迹也迅速传播开来。大家从各处赶来,就想看看这位“活神仙”的模样。

【二、名声传到京城里,皇帝召他去求雨】

乔道士除了有着活了几百岁的古人这个吸睛身份外,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他养生术拿手,医理也懂,附近村民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得了大病小病,他都能给治。

这么着,乔道士的名声就越传越远,远到千里之外的京城都知道了。有些达官贵人听到这个奇人异事,特别吃惊,最后连乾隆皇帝也听说了。

整个清朝期间,道教发展老是停滞不前,甚至还走向衰落。乾隆那时候采取的措施,对道教的压制和管束特别明显。

乾隆是满族人,他信萨满教,还挺推崇藏传佛教呢,对于源于中原文化的道教啊,本来就没多大兴趣。

他爸雍正皇帝特别热衷修炼,还有传言说雍正的死和吃丹药有关呢。这么多原因凑一块儿,乾隆对道士就没什么好态度了。

现在,乔道士被叫做“活神仙”,名声传得可远了。相信他的人,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朝廷里的官员。在乾隆看来,一个就会瞎吹牛的人,说自己是明朝出生的,这恐怕就是胡扯呢。

孙白谷怎么说也是明朝的一位名将,他的事儿虽不至于人人都知道,但了解他的人也不少,能说出他参与过的战争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

有人怀疑他说的年龄,也有人讲他以前在年羹尧手底下当过兵,还参加过青海的战争,所以才特别懂兵家那些事儿。不过呢,这个时候乔道士已经很有名气了。

有个大臣叫李奕畴,在乾隆那时候考中了进士。他当官的时候,审案子特别谨慎,平了不少冤屈的案子,在老百姓当中挺有名望的。他的事儿还被改成戏曲演出来过呢。

李奕畴特别钦佩乔道士这种奇人,像他这样的人可不少呢。

这时候,有那种擅长揣摩皇上心思的官员,给乾隆提了个主意:让乔道士去求雨。

在过去靠天吃饭的时候,风刮大了、雨下得多了或者根本不下雨了,老天爷只要弄出个坏天气,老百姓的生死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实际情况很残酷,往往每过两三年就会有洪涝或者大旱。

这一年,又出现了大范围的旱情,从皇帝到小吏都为此发愁。清朝有祈雨的传统,乔道士的事儿既然被传得那么神,那就让他来求雨呗。

【三、古来求雨成习俗,道士深知担子重】

民以食为天,打从人类出现起就一直是这个理儿,毕竟肚子填饱了才有力气搞生产创造嘛。

但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历史里,社会生产水平一直都很低。农民种粮食,收成好不好,差不多全得看天气和环境。要是碰上干旱、洪涝、虫灾之类的自然灾害,轻的话就会减产,严重的话就会绝收。

要是碰上影响范围很广的大旱,民间也好,朝廷也罢,甚至皇帝本人都有可能亲自去求雨。毕竟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大旱就意味着绝收,老百姓吃不饱就会闹乱子。

到了明清时期,一旦发生旱情,求雨就成了一种普遍的民俗。老百姓聚集在小小的狐狸洞口,朝着所谓的狐仙下跪祈祷降雨,这种情况很常见。

朝廷都把求雨当作一项政绩来做,从皇帝到地方官员,全都是这样。要是求雨成功了,在皇帝看来那就是上天感应到真龙天子了,对官员而言,得到的荣耀比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还大。

有记载说,康熙60年的时候,辛丑山那一片儿遭遇了几十年都难得一遇的大旱。阳曲县的县令就亲自带着当地的乡绅,徒步走了100多里地到五台山去求雨。

那天晚上开始下雨,一下就下了三天才停,可周围挨着的地方还是像以前一样干旱,一滴雨都没下到。回阳曲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出城到郊外迎接,当地的老百姓在道路两边欢呼庆祝,那场面特别热闹。

皇帝亲自求雨这种事也挺常见的。

就说康熙吧,有一年夏天旱了特别长时间,他就领着大臣们一步一步走到南郊去祈祷。快要走到天桥的时候,天上已经开始乌云密布了,没过多久,盼望了好久的雨终于下下来了。

要是一回求雨不成功的话,皇帝就得求好多次雨呢。

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天大旱。乾隆好多次亲自去天坛、地坛祈雨呢,可他眼巴巴盼着的雨,一直就没下。

最后,乾隆学着祖父的样子,步行到南郊,以此来表达求雨的虔诚。第二天傍晚的时候,雨终于大范围地下了起来。老百姓兴奋极了,乾隆也高兴地提笔写了《喜雨诗》。

从上面这些情况就能看出来,干旱的时候求雨已经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非常重要的仪式了。现在呢,乾隆把这个事儿交给乔道士去办了。

对乔道士来说,这担子可沉得很。他心里也明白得很,要是求雨失败了,自己搞不好会受罚的。

君下了命令,那是不得不听从的。不过乔道士倒是很淡定,就好像啥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似的。

【四、求雨成功险被杀,逐出京城飘零去】

既然是求老天爷降雨,那肯定得拿出诚意来。乔道人是个道士,他挑了一家道观搭起法坛,做法求雨。

祈雨是道教很重要的一个仪式,有固定的流程与要求。

就拿荐告的词文来说吧,从唐玄宗那时候起就用青藤朱字的青词了,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个道场按照科仪之类的内容,文风呢,也是推崇朴实有感情的,而不是那种堆砌华丽辞藻的。

像仪式啥时候进行、乔道士当求雨人的时候穿啥衣服、咋打扮,还有祭坛咋摆设这些各个方面,都得好好地测算、精心地准备。

道教祈雨的传统存在很久了,在道教被推崇的环境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官方祈雨的首要选择。这次祈雨能不能成功,不但和乔道士的个人命运有关,还影响整个道教的声誉呢。

人们正焦急等结果的时候,乔道士那边的仪式一点点进行,原本没云的天空就开始慢慢有云了。

看到这种变化,大家心里既满怀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所有人都盼着乔道士的仪式能顺利成功,盼着老天能下一场大雨,带来充足的水量,好让庄稼有个好收成。

大家都在看着的时候,云变得越来越多,也越积越厚了。没一会儿,路上的行人就感觉脸上潮乎乎的,拿手一摸,哎呀,是水呢。再抬头往天上看,雨滴正从半空中落下来,这是下雨了啊!

乔道士成功了,大雨按时下起来了。干涸了许久的地面如饥似渴地吸纳着每一滴落下的水珠,裂了缝的大地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滋润,枯黄没精神的草木也挺直了身子迎接这场期待已久的雨。

下雨喽,地里的庄稼能保住了,下半年的粮食有着落啦,农民们都笑了,官员们也松了口气。

旱情这个大难题被解决了,可乾隆却不开心。他心里明白,这事儿过后乔道士的威望会变得更高,就连他明朝人的身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

另外呢,乾隆心里清楚,大清的江山是从明朝那儿抢过来的,他也知道民间有一些团体,还活跃着,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呢。

不管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明朝人,那些团体都可能会利用他的身份。乔道士自己虽说没讲过对朝廷不利的话,可乾隆是皇帝啊,不会任由这种隐患不管的。

“杀了他!”乾隆马上就想吩咐人把乔道士拖出去砍头。

到了关键时候,有人站出来替他求情,还详细说了不能杀他的缘由。乔道士求雨成功,让老百姓得了好处,这可是很大的功劳,老百姓晓得这雨是他求来的,都特别感激他。

要是现在把乔道士给杀了,不管出于啥原因,大概都会激起民愤的。

乾隆听了之后,认真一琢磨,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儿。这时候,不但不能把乔道士给杀了,可能还得好好嘉奖他呢。可就这么轻易放过乔道士,乾隆心里实在是不情愿。

乾隆又一转念,乔道士确实立了大功,不能杀他,可他说自己活了几百年,这种妖言惑众的事儿也该受罚。就这样,乾隆拿这个当理由,把乔道士赶出京城,以后不许他再进来。

皇帝一下令,乔道士就被赶出北京了。这活算是白干了,啥好处没捞着,还被安上了妖言惑众的罪名。不管咋说吧,鬼门关前走了一回,总算保住了性命。

【结语】

乔道士说自己活了几百年的时候,大概没料到自己这么个小角色能让皇帝注意到,还差点把命给丢了。可能他运气不好,赶上了打压道教的乾隆时期。要是在尊崇道教的时候,故事的结局恐怕就不一样了。

古代有不少像乔道士这样的奇人异事,大多数时候,故事真假人们很难去追究。不过,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真假不重要,就当是给大伙增添了个茶余饭后的话题。

胡怀琛写了本叫《清谭》的书,这书是[M](这里的[M]如果是指书籍类型,如专著之类的,按照要求就不再详细解释了,直接保留)。

[2]刘卫英.清代求雨禳灾叙事有着怎样的伦理意蕴与民俗信仰[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