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当选,得益于葛罗米柯,为何葛罗米柯晚年后悔?

饺子历史迷 2024-12-24 18:25:41

冷战的阴影笼罩下,苏联的命运就像悬在一个脆弱的平衡点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不为人知的权力交接在背地里悄悄进行。这一交接不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还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在这个紧要关头,老政治家葛罗米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苏联选定了新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可是,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举措开始动摇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的根基时,葛罗米柯的内心就不平静了。

1988年10月的时候,他就说自己退休了。结果呢,还不到一年,这人就没了。有人讲啊,是戈尔巴乔夫搞的改革,间接地把葛罗米柯给“气”死了。更让人觉得挺感慨的是,戈尔巴乔夫和其他一些要紧的人物都没去葛罗米柯的葬礼,这好像就意味着一个时代彻彻底底地过去了。

苏联政坛动荡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政治舞台上领导人频繁更替,这在世界政治史上相当引人注目。短短两年里,苏联接连有三位元首离世,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让苏联社会内部大为震动,人们心里很不安。这三位元首的离去,既表明政治领导不稳定,也代表着旧体制走到头了,让人们对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党内高层还有广大民众,在政治领导人的选择标准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那种提拔年纪大、经验多的政治家担任高级职位的领导人选拔传统模式,开始被人怀疑了。元首接连去世的事,让大家对年老领导人的执政能力特别怀疑。民众和党内的一些人强烈反对再让老年政治家掌权,他们盼望有新的力量加入,希望有更年轻、更有活力和创新意识的领导人现身,带着苏联摆脱现在的困境,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样宽泛的社会状况和民众意愿的背景下,苏联的政治决策层开始仔细思考该怎么选出合适的领导人。在苏联的权力体系里,挑选高级领导人可不单是个人能力强弱的事儿,还关系到各个派系间权力的均衡,对国内外政策走向也有影响。在好些个潜在的候选人当中,得找出一个既能获得广泛拥护,又能保持党内安定,并且还能向国际社会展现苏联改革开放想法的人。

葛罗米柯在这个过程里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很明白权力游戏的门道。他知道,在这种紧要关头,自己直接上台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要是他直接掌握最高权力,不但在党内外可能遭到强烈反对,还会让政治变得更不稳定。于是,葛罗米柯就开始物色一个既能代表新一代领导人,又能在他背后接受指导做事的人。

葛罗米柯谨慎的抉择

把苏联政治环境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后,葛罗米柯最后就盯上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出身、立场,还有他在党内的形象以及人际关系,都让葛罗米柯觉得他是理想人选。戈尔巴乔夫年纪轻,还让人感觉温和又开放,这在苏联那种政治高压环境里就特别显眼。

选戈尔巴乔夫不是没风险的。和党内其他权势较大的候选人比起来,戈尔巴乔夫在党内的权力根基比较薄弱。可就因为这种相对的薄弱,葛罗米柯觉得他更能被自己影响和指导。而且,大家还觉得戈尔巴乔夫在跟国际社会沟通的时候会更顺利,尤其是在跟美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寻找和平与合作的机会方面。

戈尔巴乔夫是怎么崛起的。

在苏联高层的政治竞争里,每次领导人换届时都有一番激烈争斗。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与挑战,得找个能带着国家走向稳定和繁荣的新领导人。在这个当口,戈尔巴乔夫由于他特殊的政治态度和形象,在众多候选人里显得很突出。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态度比较温和,在当时苏联那种紧张又对立的政治氛围里,这一点特别重要。他提倡的政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跟其他候选人比起来,更能契合苏联在国内外碰到的实际状况和挑战。这样的立场让戈尔巴乔夫在党内外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支持,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了一些认可。

戈尔巴乔夫跟格里申、罗曼诺夫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大不一样。这俩人都是很有分量的候选人,背后都有厉害的地方势力撑着。他俩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手段,大家觉得更硬气、更保守。格里申是莫斯科市委书记,领导风格很强势,在党内的影响力也很大。罗曼诺夫呢,在列宁格勒当市委书记的时候,表现出他对权力又想得到又想掌控。

葛罗米柯在琢磨苏联未来领导人选的时候,不但得看候选人的政治立场和本事,还得想到自己在新领导人掌权的时候会有啥地位、影响力。他心里明白,要是挑了格里申或者罗曼诺夫这种强硬派,自己在政治上的活路就窄多了,说不定还得被晾在一边,或者扛不住压力就只能退休了。这葛罗米柯哪能接受啊。

就因为这样的想法,戈尔巴乔夫被葛罗米柯当成了首要人选。戈尔巴乔夫政策比较温和,所以很受欢迎,而且更关键的是,他的政治背景不怎么强,人脉关系也比较弱,葛罗米柯就觉得必要的时候自己能对戈尔巴乔夫产生影响,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政治局势的走向了。

对国际因素加以考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冷战的阴霾还笼罩着全世界,美苏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苏联国内的政治决策不但关系到本国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影响着全球的政治格局。葛罗米柯是苏联政坛的重要人物,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抉择在这场全球较量中有着重要意义。

那时候,苏联和美国正在日内瓦谈很重要的事儿呢,这谈判啊,不但跟两国的军备控制有关系,对全球的和平与安全也有影响。在这种谈判里头,哪怕是很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很大的波动。苏联的代表团从谈判那儿回来后,带回来一个重要消息,就是美国明显更希望戈尔巴乔夫接班。

这消息对葛罗米柯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美国偏爱戈尔巴乔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在国际上有潜在影响力。苏联要是能推出一个被国际社会认可,特别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领导人,那不但对改善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帮助,还可能让苏联在国际谈判里得到更有利的地位。

不过,这个选择风险可不小。要是把西方国家喜欢的人推到领导位子上,苏联内部的保守派可能就觉得这是在向西方妥协,这么一来,党内就会有不满和抵制情绪。葛罗米柯得好好权衡一下,怎么才能既保证国内政治稳定,又在国际上获得尊重和掌握主动权呢。

葛罗米柯做决策的时候,过程又复杂又谨慎。他得考虑的不只是戈尔巴乔夫本人的能力和特点,还要想到戈尔巴乔夫会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怎么看待。这个决策不光和苏联的内政有关,更和苏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有联系。

最后,葛罗米柯打算把戈尔巴乔夫推成苏联的新领导。这个决定呢,国内政治需求得考虑,国际形势对苏联的影响也得考虑。推举一个在国际上形象不错,还能被西方国家认可的领导人,葛罗米柯就盼着能给苏联弄来一个更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给苏联的改革和开放营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葛罗米柯的遗憾》

葛罗米柯决定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时候,原以为戈尔巴乔夫会是个好被引导、能被控制的领导。在葛罗米柯和他那些盟友的影响下,戈尔巴乔夫能搞些温和的改革,还能保住国家稳定和党的领导地位。可是呢,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新思维”政策,像“透明化”(glasnost)和“重建”(perestroika)啥的,苏联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些改革本来是想改善经济、增加政治透明度、减少党和国家机构的腐败。但没想到,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混乱。

1988年的时候,改革不断深入,可苏联的经济问题根本就没得到解决,还因为改革措施乱实施变得更糟了。社会上不满的情绪一天比一天高,各加盟共和国里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运动冒出来了,苏联的统一都受到威胁了。这些问题堆在一起,对一直讲究稳定、渐进改革的葛罗米柯来说,那肯定是个很大的打击。

1988年10月的时候,葛罗米柯在政治舞台上的戏份终于结束了,他宣告退休。可他退休了也不代表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剩下的日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断深入,苏联的局势越发动荡不安,葛罗米柯面对这种情况失望又无奈。听说是这种接二连三的政治压力和失望情绪让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的。

1989年7月,葛罗米柯去世了。有资料说他的死因是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气死”的。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夸张,不过得承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葛罗米柯在最后的日子里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葛罗米柯的葬礼上,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没到场,外界觉得这是对葛罗米柯还有他的政治遗产的漠视,没准儿还是故意疏远呢。这件事体现出苏联的政治环境有了变化,也反映出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有那么一代人就这么逐渐被遗忘,真挺无奈的。

仲石写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国际展望》1984年第17期的第27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