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周总理亲列保护名单,谁排名第二仅次宋庆龄

饺子历史迷 2024-12-23 18:21:43

1966年的时候,虽然有很大风险,周总理还是亲自弄了一个保护名单。这个名单里,宋庆龄排在第一位,紧接着就是文人郭沫若。

那时候,郭沫若遭到了超乎想象的屈辱和诋毁,甚至还被威胁过。

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周总理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多次保护郭沫若。哪怕重病缠身,周总理心里还挂念着郭沫若的安危呢。

【迅速反应,保护名单】

看一眼日历,1966年8月29日那天的阳光格外明亮。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的笔在纸面上快速挥动着,目光坚定得像冰一样。

才过了一天,周总理的目光就像闪电一样扫过毛主席的批复和章士钊的求救信,刹那间,他的身影迅速动了起来,快得就像闪电似的。

他马上就布下了一张很大的保护网。

首先,他把原先属于章士钊的那些珍贵物品又送还到主人手里;其次,他安排了非常坚定的警卫部队,就像守护神似的守在章士钊的住处,他们的任务是防止再次发生抄家这种事;最后,他极其低调地把章士钊悄悄送到医院,来确保他的人身安全。

周总理深知章士钊的困境,也察觉到其他党内外干部和朋友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于是,周总理亲自提笔列出了一份“需要保护的干部名单”。

宋庆龄排在第一名,郭沫若紧跟在后面。

在这份名单列出的13个人里头,除了郭沫若有党员身份之外,剩下的都是民主人士。

【深情厚谊,革命友谊】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决策,那就是扶持郭沫若成为继鲁迅之后的精神领袖,就像中国革命文化的灯塔一样。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仍然目光敏锐,他对郭沫若写的新诗还是特别期待呢,还亲自写信催郭沫若赶快拿出新作品来。

记忆好像一下子回到了1926年5月,郭沫若在广东大学的教室里,听周恩来作激情澎湃的演讲,那是他们俩第一次有交集。

才过了短短一个月,在阳翰笙和李一氓的介绍下,他就见到了周恩来,他们谈的是北伐,这可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要选择。

从那时候起,他们之间的友情就深似大海,厚如山峦。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阴霾还没散去呢,郭沫若就在李一氓的住处,跟周恩来讲了蒋介石在九江和安庆捣毁党的机关、工会,残杀平民的恶劣行径。他还劝周恩来赶紧离开上海,同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上海待不下去了,我想回武汉组织力量跟蒋介石对抗。

周恩来马上表示同意,还叮嘱他马上行动。

时间快进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了。蒋介石顶不住压力,决定设立政治部,打算让郭沫若负责第三厅的工作,这第三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搞宣传。

不过,郭沫若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头一回表现出了犹豫:

在国民党管控下做宣传工作,我怕只会给反动派涂脂抹粉,助他们哄骗老百姓。在自由的地方说话,应该比在不能自己做主的政府部门里更有力量。我担忧,要是我当了官,年轻人是没法理解的。

周恩来很清楚郭沫若能起到的作用,他跟郭沫若说:“你要是不挑起第三厅的担子,我接受副部长这个职务就没意义,啥都没意义了。”

他又让阳翰笙去劝郭沫若,告诉他别只把第三厅当成一个官职,这可是很重的政治责任。

周总理很严肃地对他说:“咱们去那儿不是为了当官,而是要在艰难的环境里做贡献,得既有热情又能保持冷静。”

他一边给郭沫若做思想工作,一边跟国民党谈判,力求争取到更好的工作条件。

直到1938年2月17日的时候,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了封信,信里说:“我差不多已经确定要参与这件事了。我盼着你也能这么决定。往后的日子里,我会把一切都安排好,然后再叫你过来,省得你又陷入麻烦里。”

在周恩来精心布局下,郭沫若得以顺利上任,第三厅也成功建立起来了。

同年二月的时候,胡风就感叹过,现在的中国啊,像鲁迅那样的大作家没了,鲁迅那可是一呼喊就能在全世界引起共鸣的。可这场激烈的战争,得有人把鲁迅的事儿接着干下去啊。

周恩来觉得郭沫若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就向党中央提出了建议。

所以在1938年夏天的时候,中共中央认可郭沫若成为鲁迅之后中国革命文化的带头人。他凭借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还有他的戏剧创作以及历史研究,在文化界真的建立起了领导地位。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爸爸郭朝沛去世了。周恩来亲自写了挽联,这挽联一是对郭朝沛表示悼念,二是对郭沫若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

对社稷有大功,在寰区满是名声,当代文人都把您称为贤哲的后代;我在外国游历,您却魂归天上,只能远远望着祖国悼念您的英灵。

这是周总理饱含深情的称赞,称赞郭朝沛之子郭沫若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他也因此在全世界都享有声誉。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让全世界都震惊了。周恩来特别愤怒,还写了一首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郭沫若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跟前多次朗诵这首诗,每次都哭得不成样子。

他提笔写了《闻新四军事件书愤二首》。

他俩写的诗都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典故,把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挑起内战的丑恶行为给揭露出来了。

皖南事变之后,重庆的政治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在周恩来的带领下,不少进步文化人陆陆续续离开了重庆,可郭沫若和阳翰笙却一直坚守岗位,继续留在重庆。

1941年10月上旬的时候,周恩来提了个建议,让文艺界来纪念郭沫若的五十岁生日还有他创作满二十五年这事。

周恩来对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二十五年间的贡献给予了赞扬,他把郭沫若与鲁迅相提并论,说他们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向导,一个是先锋。鲁迅这个先锋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了新路;郭沫若这个向导呢,则引领着大家一同前行。

然后,周总理还仔细地剖析了郭沫若在革命期间的文化生活方面最值得学习的三个地方:

周恩来说:“郭先生既是革命的诗人,也是革命的战士,有着满满的革命热情。”

2、要有深入钻研的精神。周恩来觉得郭先生既是学者也是革命行动家,他提议郭沫若再回到研究工作中,带动新一代年轻人积极弘扬研究学习的精神,来丰富咱们的民族文化。

3、勇敢地战斗着生活。周恩来指出:“郭先生这人充满战斗性。北伐和抗日这两个伟大时期,他都冲在前线,号召全国军民对抗北洋军阀,抵御日本侵略者和叛国者。就是在他二十五年的文化生活里,郭先生也老是以斗士的模样现身。”

1941年11月16日晚,周恩来在天官府郭沫若那狭小的住宅里,高兴地为郭沫若举杯祝寿。

郭沫若创作生活满二十五周年了,他早期的剧作《棠棣之花》经过整理后被搬上舞台演了出来,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周恩来特别爱看这部剧,前后看了七回呢。他还老是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讲,郭沫若在剧里强调这样的主题,这可不是封建思想,而是他对党怀着深深感情的一种体现。

郭沫若《棠棣之花》取得的成功,让他的创作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1942年元旦刚过,第二天晚上的时候,他就动手创作《屈原》了。

周恩来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专门去看了他,还一起讨论了剧本创作里的一些问题。

周恩来觉得屈原这个题材很合适,为啥呢?屈原受迫害、被诽谤才写出了《离骚》。皖南事变之后,他们也遭到迫害,所以创作这个剧是很有意义的。

郭沫若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全身心扑到创作里,十天就把剧本写好了。写完后,周恩来看了好多遍,觉得这个作品在政治和艺术方面都特别棒。

他好多次都亲自到剧场看排练呢,剧里的高潮部分《雷电颂》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他说,屈原根本就没写过这样的诗,也写不出来。这是郭沫若借着屈原的嘴说出自己心里的愤怒,控诉国民党压迫人民,干得特别棒。

周恩来为了提升演出质量,专门邀请了两位主演,让他们在红岩村朗诵那段激情澎湃、文采斐然的《雷电颂》。

他听了好几遍之后,就指导演员留意台词的节奏和艺术上的效果,特别要好好理解郭沫若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正确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他说,这是郭沫若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批判,也是广大民众的心里话。他预计,在剧院里,这一块肯定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斗争的本质。

【挺身而出,充分信任】

周恩来跟郭沫若的关系,很好地展现出他们之间浓浓的友情以及相互敬重。在很多历史事件里,不管是艺术创作方面的交流互动,还是在政治风波中的彼此扶持,他们都表现出对彼此的敬重与信赖。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主导的“国民大会”开幕了,国共和谈也就此破裂,周恩来和中央代表团只好离开南京返回延安。

走之前,周恩来给郭沫若和于立群发了信,说很遗憾没多聊几句,还表达了对他们往后工作的期望与鼓励。这封信对郭沫若而言是种激励,让他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更足了。

周恩来的离去让郭沫若十分不舍,所以他马上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风起时才知道啥草强劲,天寒地冻才晓得啥树最后凋零。根茎交错盘结,这样的木材大概能用。驾车要期待骏马,难道会怕路途遥远?在岔路口没啥赠送的,就把这些话当作宝刀吧!

这首诗满是对周恩来的敬重与期许,体现出他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还有他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周恩来保护、关心郭沫若,这体现出他对朋友、同僚的尊重与忠诚。郭沫若因为个人行为被批评、质疑的时候,周恩来一直坚定地保护他,这表明周恩来有着尊重个人尊严的坚定信念。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周恩来弄了个《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郭沫若在这名单里排第二位呢,这就表明周恩来很看重郭沫若,也很支持他。

1970年的时候,有人怀疑郭沫若有没有资格当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时候周恩来站了出来,反驳了这种怀疑,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周恩来对郭沫若的尊重与信任。

【忍辱负重,身患重病】

1974年的某个会上,郭沫若被人狠狠批评了,只能在大会上站起来听着。不过,这之后周恩来派人来看郭沫若,还传达了要保证他安全和健康的指示。

周恩来指示,要尽全力保护郭沫若,保证他的安全。

具体举措如下:周围得有24小时都有人陪着,安排专人白天黑夜地值班;把郭沫若从才十多平米的小卧室挪到更大的屋子去,毕竟小卧室氧气少,对老人健康不好;在郭沫若在家活动的地方铺上地毯或者胶垫,避免他滑倒受伤。

最后,具体的工作安排归郭沫若的生活秘书王廷芳管,要是有啥问题,也由王廷芳来处理。

周恩来这些具体又细致的安排,充分表明他对郭沫若关心、尊重的程度很深。郭沫若听闻后特别感动,不停地感谢周恩来对他的关照。

这期间,周恩来两次亲自探望郭沫若,恳请他研究自己的著作,还说自己也要研究郭沫若的著作呢。这又一次体现出周恩来对郭沫若的敬重与关怀。

1月31日那天冷得很,周总理和张春桥一起去看望郭沫若了。

他很诚恳地说:“你得把书好好整理整理,不过具体啥情况我也不晓得。咱们都得多读书,我也会看你的作品,看完了咱们再好好唠。先别急着写批评的东西。”

这话就像温暖的阳光,把郭沫若的心都照亮了。

后来郭沫若特别担心周总理被当成攻击目标,因为这个担心,他得了重病。

周总理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震惊,他以前总觉得郭沫若身体倍儿棒,能活到100岁呢。

周总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老是关心郭沫若的病情呢。他派人让医生去探望,自己还亲自指导抢救的事儿,就连新药该怎么用都仔细讨论。

得知周总理即将住院,郭沫若默默祈愿,盼望他能一如既往地坚强面对困难,光彩依旧,给人民带来安心和乐观。

1976年6月1日的早上,阳光从医院窗户照到郭沫若脸上,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天,郭沫若战胜了疾病,走出医院大门,重新获得自由。

可是,就在这一天,有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周恩来总理,他离开了自己非常熟悉的中南海西花厅。

这个地方,他辛勤付出、奉献了25年。可现在,他得把这地方交给别人,自己去医院治病了。

这一场景让郭沫若受到触动,在他眼里,周总理一直都是坚强不屈、为人民奉献的伟大领袖。

从那天起,郭沫若就再也见不到周恩来本人了。

他就只能在电视屏幕上,或者报纸的黑白字里,看到周总理在医院接见外宾的样子。

他身体虽然很衰弱,可心里一直挂念着周总理,周总理可是一手撑起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啊。

然而,1976年1月8日,一个噩耗传来,像一把刀撕裂了郭沫若的心,周总理逝世了。

比他小6岁的那个人,既是他的良师益友,也是他的朋友和领袖,就这么突然地去世了。这事儿太突然了,郭沫若心里满是悲痛。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哀痛,像“盛德在民长不没”,还有“天不能死地难埋”这样的句子。

这些诗句,也寄托着亿万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与痛惜之情。

从古至今,郭沫若和周恩来的关系很不一般,他俩都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出了大力。他们之间的友情以及彼此的尊重,就代表着他们为中国进步所做的努力。

1978年5月27日,这是两年后的日子,郭沫若在一篇饱含深情的书面讲话里,对周恩来总理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

他讲:“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这五十多年来,在政治、思想还有艺术这些方面,周总理就像是我的良师益友,给了我好多让我忘不了的指导和帮助呢。”

这时候的郭沫若,离他生命的尽头就只剩下短短16天了。

可是,他心里一直充满着对周总理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这感情就像生命的火花一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闪耀。

冯锡刚写的《周恩来对郭沫若的三次保护》。

邢小群:郭沫若在文革初期的心理危机

1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