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在北京市西皇城根9号的一处四合院里,有个平常的老人居住在此。这位老人时常和他的妻子在院子里打理瓜果蔬菜,其晚年生活幸福又自在,和许多普通老人的没什么两样。
数十年前,这位平凡的老人因“两个凡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不论其所处地位怎样变化,他始终秉持着接纳现实的态度;而这位老人,正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华国锋。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华国锋
4月30日,华国锋于毛主席的书房中,向主席简洁明了地讲述了全国的情况以及中央的工作等方面内容。
那时候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不太乐观,要是没有工作人员帮忙搀扶,起身都极为艰难。然而,为了表明对华国锋的信任,他费劲儿地用铅笔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慢慢干,别着急;你做事,我安心。
后面的那一句话,有力地证实了华国锋未来的身份。
中央宣传口的李鑫其后回忆说:“在那时的情形下,若要稳住局势,就得把毛主席的旗帜高高举起,不能说毛主席存在错误。”
然而华国锋对当时的其他改变没有充分重视,而是用“两个凡是”来应对,这导致他完全处于被动局面。那时的他有诸多顾虑,处在犹豫、踌躇以及等待时机的状态中。
1977年3月,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华国锋确切地讲到了这两句话。
问题在于,“两个凡是”不利于解放思想,华国锋本人都觉得这两句话太绝对了,就算回过头去看历史,毛主席本人对个人崇拜是很反感的,特别是从1966年起,这种反感愈发强烈。
当时有人说“毛主席的话每句都是真理”、“毛主席的话一句顶我们一万句”,甚至到了“毛主席的话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谁反对他,全党都要讨伐他”之类的地步。
这些话让毛主席心里不踏实,他在一封很长的信里讲:有些说法,我老是觉得心里不踏实,我向来都不觉得我那几本小书能有那么大的本事。
然而在那时的历史环境中,毛主席把自己的处境形容为“迫上梁山”,并且表示:“在重要问题上违背自己心意去同意他人,这在我的一生中是头一回。”
1966年7月,他对中宣部的负责人做出指示,称以后不要再使用像“最高指示”“顶峰”这类的语言。
报告虽然已经发出,但是却无法传递到基层了。
当时毛主席挺反感的,讲道:“你咋还戴着呢?瞅着就烦人,别戴了。”
一个月后,毛主席在杭州跟浙江负责人南萍、熊应堂等人讲:“到处都立着像,经太阳晒着,雨水淋着,怪让人心疼的。”
越是步入晚年,毛主席对这类情况就越发感到无可奈何。
1975 年的国庆佳节,他已然卧于病床上,心中生出一种如夕阳西下般的沧桑之感,轻声自语:“或许这是我度过的最后一个‘十一’了吧?”
身旁的工作人员听了,心里直犯怵,赶忙宽慰说:“主席,不会这样的,您可别这么寻思。”
毛主席听了之后予以反驳:“咋就不会呢?哪有人能长生不死啊?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说‘万寿无疆’那可是极大的唯心主义。”
“万寿无疆”是人们所喊的口号,而那番反驳也是毛主席针对个人崇拜做出的最后批判。
不得不说,毛主席对个人崇拜是极其反感的,然而在那些年中,他着实无力做出改变。每个人都高声宣扬他的伟大,可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明白,那些年的他是何等孤独。
。
1977年2月,李鑫和汪东兴商议后,将有关“高举”的一些话语放进了社论里,“两个凡是”也在其中,但这些内容并非原原本本照搬过来,而是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后面所说的“凡是有损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须制止,不能容忍”没了踪影,换成了“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坚定不移地遵照执行”。
修改完毕后,李鑫将稿子递交给汪东兴进行审阅,汪东兴觉得这篇文章已然多次修改过,能够予以使用了。
这篇叫做《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经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播发。在这篇社论的最后,有一段关于毛主席的内容,对毛主席带领大家奋斗的历史做了概括,而最后提到的是“两个凡是”。
此次播发的“两个凡是”的版本,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经典版本。
仍然得解放思想才行
事实上,自1977年3月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华国锋就不再提及“两个凡是”了,这意味着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两个凡是”的那个阶段已然完全终结,接下来需要切实思考“两个凡是”的正确性问题了。
任何官方媒体以及官方文件里都不再有“两个凡是”出现了。
华国锋自己感觉自己说的这些话有些过头了,他觉得:一方面,话说得太绝对;另一方面,确实是必须留意的,可关于怎么去制止却没讲明白。
那时华国锋尚未遭到批评,这是他脑海里的思索。
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专门就此事诚恳致歉,并对与会人员表示:“过去的历史暂且翻篇,然而社会的整体状况较为复杂。在这个时期,党的高级干部一定要维护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绝不能让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受损。”
针对“两个凡是”当时所造成的影响,他表示:“我需承担主要责任,毕竟‘两个凡是’限制了大家的思维,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准则。”
就这场会议中,从华国锋的发言内容而言,他的致歉很是诚恳,并且表明了“两个凡是”的说法存在错误。
在这一路的历程中,华国锋并非没察觉到这些提法的差错,只是他着实有自己的难处。
作为“接班人”的角色登场后,他需要去纠正一些差错,还要维持社会的稳定运行以实现平稳过渡。不管提出什么主张,总会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于是他认为把毛主席抬出来是最理想的办法,绝对不能容许出现有损毛主席形象的情形。
在“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展开激烈探讨与争辩之后,诸多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得到了解决与证实,而华国锋也由此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此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阶段,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实事求是”也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此思想是毛主席提出的。
“一正”对汪东兴来讲同样适用,他和“一正”存在不少相似点。
特别是华国锋的南斯拉夫之行,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他对开展合作、实行开放颇感兴趣,当时的他就有了打开国门的想法。
在企业改革这件事上,华国锋有他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工厂进行考察后,他认为:中国的工厂和企业,在规模以及设备方面,比这两个国家的要好,然而在效率上,却比人家差了许多。
后来他曾讲过这么一番话:“咱们关起门自己弄,既不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还让国家垄断出口,这样企业的产品就没法进入国际市场,也不能接受外国消费者对质量的评判了。”
这实际上表明华国锋并非固执地坚持特殊时期的思想观念,对于对外开放,他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
1978年新年之际,华国锋顶着大风前往唐山矿区进行视察。当时矿区存在塌方的危险,众人都提议华国锋在外面大致看一看就好,然而华国锋坚决要下到矿井里去查看,这让大家都颇为担心。
为了明晰矿工的工作情况、劳动强度之类的,他决定主动去做调查;而对于科学家,他相当重视,有一张“科学的春天”的照片就能作为证明。
在退出核心圈子后,华国锋基本上开始了他的养老时光。
家里的会客厅十几年来一直没啥变化,书架里照样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墙中间仍然挂着他和毛主席的合影。
2007 年 12 月,有位记者老友去看望华国锋,那时华国锋因糖尿病身体欠佳,但他仍心系朋友,叮嘱道:“你和同行的年轻人都是为党做事,只是工作分工不一样,干啥事都得先学会做人,要做到心中无愧。”
那天他坐在沙发上,这位记者朋友给他拍了张照,华国锋再次展露出笑容。
汪东兴在历史转折之际:和华国锋一同起落 澎湃新闻
2. 两百多位高级干部聚在一起开会,对“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展开探讨,华国锋进行检讨 北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