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大张旗鼓打”安庆保卫战”,刘伯承布下疑兵,引敌上钩

招财思史 2025-01-12 22:38:50

白崇禧轰轰烈烈地展开“安庆保卫战”,刘伯承巧设疑阵,诱敌中计

1949年春,长江北岸战火纷飞,二野、三野的主力已做好准备,即将展开渡江战役。在这对国家命运影响重大的战役中,安庆这座历史名城变成了各方争夺的关键之地。白崇禧为保住这个战略要点,大肆宣扬即将打响的“安庆保卫战”。不过,刘伯承却好像心中有底,设下迷惑敌人的计策,等着敌人上钩。到底是谁在谋划大局?白崇禧的“安庆保卫战”是确有其事还是虚张声势?刘伯承又有怎样的高招?在这场看似紧张激烈的对抗背后,究竟蕴含着何种战略思考呢?

安庆,这是一座古老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宛如一位历经诸多风雨的长者,默默站立于长江之畔,讲述着千年来的种种故事。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先辈们就在此块土地上勤恳劳作,让生命得以延续。而传说中的古皖国,便是在这儿诞生的,也正因如此,为安徽省简称“皖”打下了历史根基。

“安庆”这一名称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 年),蕴含着“平安吉庆”的意思。虽说有这样美好的寓意,但这座城市的军事属性也不容忽视。要是仔细琢磨一下安庆的地理位置,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它的战略意义:往上连着荆楚之地,往下接着吴越之域,是皖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以及长江的重要港口。正如古人所讲:“往上可控制洞庭、彭蠡,往下能扼守石城、京口,划分疆土时它是南北的关键,坐镇此地则能掌控东西,这里是长江天堑,好比万里长城就在这儿。”

在历史的进程中,安庆的军事价值不断得到证实。南宋那会,朝廷为阻挡金兵南侵,在这儿修建城池并设置防御。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在这儿激烈交锋。清末民初之际,太平天国运动里发生的“安庆保卫战”更是谱就了一段悲怆的历史篇章。

1949年春,国共两党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国民党眼中,安庆乃是长江防线上的珍宝,是阻拦共产党向南推进的关键阻碍。而在共产党看来,攻占安庆就等于开启了通向南方的通道。

白崇禧很清楚安庆的重要意义。这个有着“小诸葛”之称的桂系将领,把安庆当作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看重。他在这儿安排了主力部队46军,打算依靠安庆的天然屏障以及现代化的防御设施,来阻拦共产党向南推进的进程。

不过,刘伯承的视线也牢牢锁定了这座城市。这位富有智谋的共产党将领,多次拿着放大镜认真探究安庆的地形情况。他心里明白,安庆不单单是一座城市,它还是一把关键的钥匙,把它打开,就能给渡江作战清除阻碍。

1949年3月,二野、三野的主力部队七十多万人在长江北岸集结,做好了随时出击的准备。刘伯承率领西集团主力,承担起从枞阳到望江大概100公里区域的渡江作战任务。在这重要时刻,安庆变成了对整个局势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之处。

在 1949 年的春天,安庆这座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又一次变成了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它不光蕴含着千年的文化,还承担着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责任。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安庆默默地等候着,等候着即将发生的震撼人心的变革。

1949年春,安庆城里呈现出一片紧张繁忙的状态。在大街小巷,“安庆保卫战”的讨论声随处可闻。白崇禧这个被称为“小诸葛”的人,正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中导演一场大戏。

白崇禧心里很清楚安庆的重要地位。他把主力部队46军安排在这个地方,打算凭借安庆的天然屏障以及现代化的防御设施,来阻拦共产党向南推进。可是,形势突然发生巨大变化,白崇禧只得进行一些改变。

3月初,白崇禧得知了一个让他满心忧虑的事儿:二野4兵团朝南行进,把麻城给占了。没过多会儿,又有消息传来,四野先遣的第40、43军顺着平汉线快速往南推进,拿下了信阳,朝着广水、宣化店逼近。白崇禧很快就反应过来,老对头刘伯承没准儿是要打武汉的主意了。

为了应对此种局面,白崇禧赶忙下令让46军的主力朝武汉、九江收拢、聚集,仅留174师镇守安庆。这样的决定,致使安庆的防御看上去险象环生。

然而,白崇禧没打算放弃安庆。反倒是,他在安庆耍起了“空城计”。一来,他把174师提升为军,其下的三个团提升为师,还在往来的电文中把这些番号给明确了。二来,他在城里大肆抓壮丁,把逃进安庆城的外地民团、地主武装、自卫队等整合编成一个师。最后,他还让宣传部门大肆宣扬即将展开的“安庆保卫战”。

白崇禧这么一搞,引发了一阵不小的动静。在安庆城里,到处都是抓来的壮丁,这些人当中,有的心里很害怕,有的则生气地表示抗议。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守护安庆,每个人都有责任”这样的标语。城里的广播不停地放着慷慨激昂的军歌以及誓师讲话。

这所有的种种,使得安庆貌似是一座马上要迎接大战的城市。但是,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白崇禧的这一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国防部对白崇禧的举措不太满意。顾祝同在某次会议上毫不避讳地讲:“白将军,安庆固然重要,然而咱们不能因一个地方而对整体局势产生不利影响。”

蒋介石对白崇禧的行事颇为不满,他在日记里表示:“白崇禧用兵过于小心,恐怕会对我军的整体战略安排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白崇禧很是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在给蒋介石的一封电报里这般说道:“委座,安庆是长江防线上的珍宝,要是丢了安庆,那长江防线也就没了。这场仗虽说难打,但一定得打!”

白崇禧的执意坚持,致使蒋介石左右为难。其一,他认可安庆的重要地位;其二,他又忧虑过度看重安庆会对整体战略产生影响。最后,蒋介石做出了让步,对白崇禧的做法予以了默认。

就这么着,“安庆保卫战”闹得动静是越来越大。但是呢,这热闹背后藏着真相。事实上,安庆城里的守兵也就只有一个没满员的师,并且士兵们心思不定。白崇禧这出“空城计”,看着好像挺厉害,其实就是空架子一个。

这所有的情况,对岸的刘伯承都瞧得真切。这位极具智谋的共产党将领,早就把白崇禧那装腔作势的模样给看透了。不过,他并未莽撞行事,而是沉稳地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当白崇禧忙于筹备“安庆保卫战”之际,刘伯承悄然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此决定会全然改变“安庆保卫战”的发展趋势,也会给即将展开的渡江战役打下伏笔。

当安庆城里喧闹不已的时候,长江北岸的刘伯承异常沉着冷静。这位富有智谋的共产党将领,正在筹划着一盘规模更大的棋局。

3月初,刘伯承下令让二野4兵团朝南行进。这支队伍是陈赓带领的,他们绕路鄂东北,迫使白崇禧的精锐部队第7军后退,进而拿下了麻城。此行动,很快让白崇禧有了警觉。不过,刘伯承的计策这才只是个开头呢。

占领麻城后,4 兵团并未接着往南走,而是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星期。这段时间里,刘伯承安排了小股部队做出佯攻的姿态,还散布消息称要攻打九江。这么一来,白崇禧就越发认定刘伯承的目标是武汉了。

然而刘伯承并未就此止步。他指挥四野先遣的第40、43军沿着平汉线迅速朝南进发,夺取信阳,向广水、宣化店逼近。这一连串的举措,毫无疑问对白崇禧形成了极大的压力。

白崇禧果真中计了。他赶忙命令46军的主力朝武汉、九江聚集收拢,仅让174师留守安庆。刘伯承的这招疑兵之计,开始发挥作用了。

然而,刘伯承并未就此罢休。他派遣了南下的先遣部队,顺势解放了太湖、潜山、望江、宿松,直逼安庆。这样一来,白崇禧越发认定刘伯承的目标就是安庆。

当白崇禧一门心思扑在“安庆保卫战”上时,刘伯承却下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心。他要亲自到安庆的外围去进行实地查看。

四月的某一天,刘伯承领着参谋长李达,悄然抵达安庆的外围地区。这一路上,车子数次掉进泥坑里,李达急得是直冒汗。然而,刘伯承却表现得格外沉着冷静。

中午的时候,车子抵达安庆的周边地区。李达因担忧刘伯承的安危,不同意车子继续往前行驶。刘伯承随即下车,从东边地段走到西边地段,认真查看地形情况。

他对这座历史名城向往许久了。在那儿,留存着中国历代杰出人物如李白、陆游、黄庭坚、文天祥、史可法、孙中山、秋瑾等人的遗迹。但是,此刻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交错纵横的工事,牢固且现代化的堡垒,连绵的丘陵,以及广阔的沼泽。

刘伯承立于一块湿乎乎的石头之上,询问李达:“你有啥感觉?”

李达说道:“安庆那可是个战略重地啊。这地方易守难攻,靠着江,地势险要,而且还有特别坚固的防御工事。要是想攻打,肯定得进行攻坚作战。”

刘伯承点了点头,沉默良久。最终,他表示:“我观察过了,安庆东边和西边两段都能够进行渡江,只要能牵制住城内的守敌,不让他们出来捣乱,暂且可以不攻打他们。”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没想到。刘伯承做出解释:“总部的想法是借助矛盾,‘钳白打汤’,咱们先给白崇禧留点面子,不打安庆了,等过了江,回过头来再去解决他的174师。”

李达很快明白了刘伯承的想法,他表示:“如此一来,可以安排10军的一个师去盯着安庆的守敌,然后让11军全部投入到渡江作战当中。”

就这么着,刘伯承整出个貌似妥协,实际上特明智的决定。这一来,他不光没在安庆那地方浪费时间跟兵力,还留着更多兵力去搞渡江作战。与此同时,他还把白崇禧的“安庆保卫战”给整得挺尴尬。

刘伯承的这一决定,意味着他的疑兵策略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但顺利地蒙骗了白崇禧,也给即将展开的渡江战役营造了良好契机。

当刘伯承撤离安庆外围之际,他眺望着远方的安庆城,缓缓念出了王安石游览安庆天柱山时所写的诗句:“水无念却曲折流转,山有彩且四面环绕,探幽深之处没有尽头,坐在石上竟忘记归去。”

这首诗,好像跟刘伯承当下的心境颇为契合。他那使的疑兵之计,就像不经意间流淌的溪水,弯弯曲曲;他的战略部署,好似环绕的山峦景色,高深莫测。而他自己呢,仿若坐在石头上的旅人,默默等待着历史大幕的开启。

在我国近代军事领域中,白崇禧和刘伯承这两个名字老是被一块儿说起。这两位将领尽管处于对立的阵营,然而他们的智慧谋略和军事本领旗鼓相当,真可谓是实力相当的对手。

在1947年的时候,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着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还强渡了黄河。那时,负责守卫黄河的是白崇禧的部队。在那一场战斗中,白崇禧虽说没能拦住刘伯承前进的步伐,可也让刘伯承记忆深刻,这事儿早在当时就发生了。

白崇禧搞的“安庆保卫战”动静挺大,可里面有不少门道。他把174师提升到军的级别,把三个团提升到师的级别,在往来的电文里还特意突出这些番号。另外,他在城里拼命抓壮丁,把各类杂牌武装整合编成一个师。他这一连串操作,明显是想让刘伯承觉得安庆的防守特别牢固。

然而,刘伯承可不是一般人。他安排小部分队伍假装进攻九江,还指挥四野先遣军朝南去拿下信阳,让白崇禧误以为他要攻打武汉。这一“声东击西”的招数,顺利地把白崇禧给迷惑住了,致使白崇禧把主力部队调到武汉、九江,这样一来,安庆的实际防守力量就被削弱了。

两位将领的争斗,不单单是军事方面的比拼,更是心理层面的对抗。白崇禧企图通过“装腔作势”让刘伯承知难而退,而刘伯承则运用“迷惑敌军的策略”来蒙骗白崇禧。他俩相互较量,就好似下了一场精彩的军事对弈。

在这场较量里,白崇禧表现得更为小心。他很清楚安庆的关键意义,所以哪怕冒着被人批评“只守一个地方”的风险,他也坚决推行自己的防守办法。他甚至宁愿和顾祝同以及蒋介石出现矛盾,也要坚定自己的看法。

相较而言,刘伯承要更为灵活些。他并未受安庆这个颇具吸引力的目标蛊惑,而是把视线聚焦于更大的战略布局之上。他做出不攻打安庆,而是绕过这个“钉子”的决定,彰显出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灵活的战术运用能力。

两人的较量,还反映在对长江防线的总体安排方面。白崇禧把安庆当作长江防线的要害,觉得丢掉安庆就意味着整条长江防线都没了。而刘伯承则觉得,只要能牵制住安庆的守兵,就能在别的地方冲破长江防线。

这种战略思维的差别,也体现出国共两党在此阶段的总体战略不同。国民党倾向于守住重点城市,企图依靠这些地方来阻拦共产党向南推进。而共产党实施了更为灵活的策略,重视运动战以及大规模的战役作战。

在安庆之战里,这种战略思维的差别展现得极为充分。白崇禧死守住安庆,企图借这座城去阻拦共产党向南推进。然而刘伯承却决定绕过安庆,把目光投向了更为重大的战略目标。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两位将领之间的较量愈发激烈。白崇禧把“安庆保卫战”叫得愈发响亮,刘伯承的渡江筹备工作也做得愈加完备。双方都在期盼着最终决战时刻的来临。

在这要紧关头,刘伯承下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心。他特地跑到安庆外围进行实地查看,这一行为既表明了他的慎重,也看得出他对这场战役的看重。经过这次查看,他最后决定不打安庆,而这个决定对整个渡江战役的发展趋势产生了直接作用。

白崇禧和刘伯承的争斗,不单单是他俩个人之间的比拼,更是两种军事理念、两种战略视野的对抗。这场争斗的结局,不但决定了安庆的归宿,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了整个渡江战役的发展趋势。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晚,长江北岸的天空被众多探照灯照得如同撕裂一般,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渡江战役,这一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战役,就此正式开启。在这场战役当中,安庆的命运也将要被揭晓。

在渡江战役开始的时候,安庆城里却有着不太一样的安静。原先闹哄哄的“安庆保卫战”的宣传没了动静,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安静。城里的居民忍不住琢磨,难道大家说的那场大战不来了吗?

实际上,这会儿白崇禧心里明白大局已定,他那出“空城计”虽说曾让刘伯承一时受到迷惑,可到底还是被识破了。伴着渡江战役全面展开,白崇禧只得下一个艰难的决心——舍弃安庆。

4 月 22 日,一道让安庆城内守军惊愕的指令下达:撤!原本“提升”为军的 174 师,还有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非正规武装,赶忙着手整理行囊,打算向南逃窜。

这一情形,被一位彼时身处安庆的记者形象地讲述出来:“城内猛然间乱作一团,士兵们背着包裹,急急忙忙地朝城南奔去。街道上随处可见丢弃的兵器与军装,似乎转瞬之间,这座城市就从一个军事要地沦为了一座空荡之城。”

就在174师开始撤离的时候,刘伯承所率领的部队也展开了行动。依照先前的安排,10军的一个师承担着监视安庆守敌的任务,而11军则全身心投入到渡江作战当中。10军的侦察兵察觉到安庆城内有异样情况后,马上向上面进行汇报。

刘伯承收到报告后,当即指示10军攻打安庆。可是,10军的先遣部队进入安庆城后,才发觉整个城市已然是一座空无一人的城池。白崇禧的“空城计”,到底是让这座城实实在在地空了。

4月23日中午,在安庆城南出现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景。10军29师和11军于贵池西南的吴田铺,截住了正在撤退的国民党174师以及安徽省保安部队第3旅。这场战斗很激烈,但持续时间不长。当日结束时,这些国民党部队已被全部歼灭。

这场战斗的结局,意味着白崇禧苦心筹谋的“安庆保卫战”完全落败。他不但失掉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安庆,而且损失了一个师的人马。就像后来有一位军事评论家讲的那样:“白崇禧的‘空城计’,到头来却让自己中了招。他不光没保住安庆,还把自己的一支精锐力量给赔了进去。”

安庆的失守,给整个长江防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好比多米诺骨牌的首张牌,一旦倒下,其他城市便很快纷纷沦陷。随后的几日,国民党于长江沿线的防御架构快速瓦解。

对刘伯承而言,安庆之战的结果毫无疑问是一场重大胜利。他不但顺利地绕开了这个“难题”,而且没耗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尤为关键的是,他使大量兵力得以保留,给后续的战斗打下了良好基础。

不过,刘伯承并未因胜利而沾沾自喜。在拿下安庆的当日,他便指挥部队接着向南行进。他心里明白,真正的胜利还在更远处。

白崇禧的“安庆保卫战”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装腔作势的闹剧,而刘伯承的“疑兵之计”却收获了绝佳的成效。这场较量的结局,不但改变了安庆的命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了整个渡江战役的发展趋势。

安庆之战的结果,恰似一个写照,反映出国共两党在这一历史关头的运势。如同安庆无声地从国民党那里失去,整个中国大陆也将要出现巨大的改变。

在安庆城头,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仿佛在讲述着它所目睹的诸多兴衰变迁。从古时的皖国,到太平天国的惨烈,直至这场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战役,安庆一直处在历史的前沿。这一回,它再度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中国即将步入的崭新时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