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在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之下,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本年度供应收缩与需求增长是价格博弈的主线,但二季度也将迎来库存压力、政策指引退潮以及替代品冲击的3重压力,成为横在玉米涨价路上的绊脚石!二季度玉米价格如何演绎?我们将从供需数据出发,揭开二季度玉米价格背后的驱动逻辑。

自2024年四季度新季玉米上市以来,受前期高温多雨天气影响,玉米品质整体不及上一年度,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基层农户售粮进度较快,卖压冲击市场,导致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行。
年末转跌企稳,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端的指引和提振市场,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从去年12月分开始,国家通过四次收储提振玉米市场行情、稳定市场预期。
2024年12月5日:首次宣布扩大玉米收储规模。
2025年1月11日:进一步追加收储规模。
2025年2月3日:继续扩大东北产区玉米收购。
2025年3月4日:收储范围延伸至南方,全面加码收储量。
随着市场情绪修复及估值性价比显现,市场的供需基本面也在情绪提振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特别是春节后第三波增储政策落地,终端用粮企业采购积极性回升,贸易商也纷纷建立中长期库存,同时,叠加前期基层售粮进度较快,余粮压力低于往年,带动玉米价格持续反弹。
到了3月下旬,随着看涨情绪降温,叠加最后一轮卖压的冲击,市场再次进入“弱现实”的行情,价格表现出相对偏弱的状态。

对于中长期走势的判断,我们还是要回归供需基本面。
从供应端来看,国内供应方面,25年的供应是由24年的产量所决定的。由于24年夏季旱涝急转导致单产下滑,玉米主产区东北、华北均存在减产预期,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24年国内玉米总产量小幅下降500-1000万吨。
进口替代方面,在政策和利润的双重挤压之下,玉米进口量显著下降。首先是2024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对进口谷物在政策面层层加码,2024年共进口玉米1364万吨,较2023年的2713万吨相比,降幅49.7%,进口量已经显著下滑。
近期,市场也再度传言,相关部门约谈企业要控制玉米、高粱和大麦等的进口规模。

从进口利润来看,目前美玉米进口至南方港的利润大约在180元/吨左右,无法吸引保税区进口。另外,中美贸易战加征关税也抬升了利润的门槛。这也直接表现在25年度的玉米进口量上。
根据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2025年1-2月,我国进口玉米仅为18万吨,较上年同期的619万吨相比,减少了601万吨,降幅达到了97%。根据机构预测,本年度玉米进口量有望回归进口配额720万吨以内,进口玉米的大幅下降,促使国内需求回归国产玉米。
除了玉米以外,本年度大麦和高粱的进口都将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机构预测,本年度玉米、大麦、高粱的总进口量预计在3400万吨左右,同比减少2600万吨。进口大幅下降,成为支撑本年度供应偏紧的核心因素。

从需求端来看,饲用消费主导增长。在玉米的下游消费中,饲用消费占据主导力量,毕竟占据了玉米总消费量的60%左右。无论是生猪、肉鸡还是蛋鸡,存栏量的持续上升,都支撑刚性饲用消费。尽管生猪料肉比优化对冲了部分需求,但整体饲用玉米消费同比仍小幅增长。
另外,随着玉米价格在降至低位后,从去年7月份开始,配合饲料中的玉米添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了47%左右,对饲用需求的增加提供正向贡献。

深加工方面,受原料玉米价格下降,2024年,深加工利润持续改善,叠加木薯淀粉高位运行,玉米淀粉替代效应明显,在利润和替代效应的加持下,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高位运行的同时,下游消费量也处于近年高位。但是进入2025年以后,无论是加工利润还是替代效应都存在边际效应减弱的情况,预计深加工全年需求持平或略降,但由于深加工消费只占玉米总消费的30%左右,因此对整体拖累有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25年,国产+进口双降下供应收缩,而需求稳增,导致2025年玉米供需缺口扩大,库存去化趋势明确。因此,中长期玉米价格中枢有望逐步上移,但价格中枢的上移,更多的体现在“近弱远强”上面。

即便存在年度缺口,二季度价格仍难现单边上涨,三大压制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政策指引的利多正在逐渐弱化。收储政策的出台,更多是以保护农民种粮收益为主要目的,随着农户收益落袋为安和货权转移至中下游,收储带来的利多正在逐渐弱化,市场博弈重心转向贸易商与用粮企业。
其次,港口与中下游库存处于高位运行。虽然目前基层售粮已基本接近尾声,但中下游的库存量并不低。从春节过了以后,南北港库存存在累积的情况,无论是北港还是南港,库存均处于近年相对高位。
而且,在高库存的背景下,很多都是合同订单,也就是说,从货权的角度而言,倾斜于下游用粮企业,这将导致中游贸易商的定价权边际弱化。另外,贸易商隐形库存也不排除高于市场预期的可能。以你,库存压力并未释放,玉米价格上涨存在阶段性阻力。

从下游用粮企业的库存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华北及南方饲料企业的现货库存及订单多在40-60天,处于近4年的偏高水平。在肉类消费处于淡季,叠加部分企业采购小麦替代的情况下,饲料企业对玉米采购意愿不高。
深加工企业方面,随着需求淡季的来临,行业进入亏损期,对原料消耗阶段性减弱,玉米库存存在累库的情况。目前东北深加工库存方差较大,1-4个月库存不等,预计东北区域缺口至少要到7月才能体现。而山东深加工企业库存约97.9万吨,所以,山东的缺口何时显现?以及这个缺口显现后对东北区域价格的拉涨幅度,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第三,是小麦替代的冲击。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本年度玉米存在的供需缺口需要其它替代品去补充。根据国粮中心的数据,本年度小麦结余量大概在1600万吨,小麦供需格局宽松。调研反馈,今年陈麦库存偏多,如果后续小麦生长正常,整个二季度,在陈麦和新麦交替上市的冲击下,小麦下行压力偏大。
目前华北小麦玉米价差支撑小麦逐步进入饲用领域,后续,小麦和玉米价差或以玉米价格小幅上涨,小麦价格小幅下跌来完成,预计今年小麦饲用规模较去年小幅抬升,二季度玉米价格的顶部压力或主要来自小麦替代。

4月份贸易商陆续出售库存粮源,但下游饲料企业在库存高位下继续消化库存,对玉米采购量有限,上中旬玉米价格或小幅回落,下旬将趋于稳定。
5月份关注贸易商出货节奏、陈谷拍卖以及华北麦收前腾库情况,玉米供应量或阶段性增加,玉米价格或仍有回落可能。
6月份贸易商玉米库存逐步下降,另外华北地区麦收或影响玉米供应量,中旬之后玉米价格或逐步上涨。

本年度玉米市场的核心矛盾是“供应收缩VS需求刚性”,中长期价格中枢抬升趋势明确。二季度需警惕政策指引消退、库存与替代谷物压力带来的价格下行,但在年度缺口的支撑下,下行空间有限。真正的供需矛盾或将在三季度爆发。
二季度重点关注港口去库节奏、政策指引、玉米种植面积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对小麦生长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