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IPO了,保时捷为何还无节操“减配”?

汽车K线 2022-05-19 10:18:24

引言:一边是高调宣称将要IPO,一边是在中国悄然减配“东窗事发”,不禁让人想到用 “贪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全球最成功的豪华汽车品牌甚为贴切;可以诚待人,方能长远。

5月18日,保时捷发布了《关于转向柱电动调节功能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经过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进展”,但这个最新方案能否让所有消费者满意,恐怕还要让这份方案飞一会儿。

近日来,德国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因车辆电动转向柱减配事件(下称“减配门”)“热度不退”。与此同时,“强盗行为”、“欺诈”、“坑中国消费者”等字眼,成了保时捷品牌全新的“热门标签”。

引人注意的是,这正赶上保时捷今年打算IPO上市“数钱”的节骨眼上。都要上市了,能圈那么多钱,怎么还坑中国消费者呢?!德国品牌的诚信和品质又跑到哪里去了?

1)激起众怒的保时捷

如果全球市场一视同仁,可能保时捷能够被原谅,但问题是,作为保时捷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中国消费者再一次被“歧视”。

从保时捷多款产品销售时宣称车型搭载“电动转向柱”,到消费者提车时的回应“暂时缺少电动转向柱,将先以手动转向柱替代,后期免费补装”,再到保时捷“以缺少芯片为由,取消此前承诺后期补装计划,并以2300元代金券作为补偿。”这俨然店大欺客,找各种理由搪塞客户的感觉。

更有多位保时捷车主透露,保时捷相关车型加装电动方向盘要花费约2万-3万元。

讽刺的是,尽管中国不是唯一“减配电子转向柱”的市场,但保时捷在处理方式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比如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保时捷不仅提前告知了消费者,还给予了车主等额补偿,而不是一张保养代金券;对于部分海外有认证要求限制的市场和车型,保时捷不仅有补偿,而且后续还将继续搭载电动转向柱。

因此,在中国市场,保时捷不履行承诺的做法,激起了车主们的强烈不满,而这样的区别对待,不仅让中国消费者倍感不公,更透露着这个备受国人喜爱的豪华品牌,对中国市场及消费者的不尊重甚至是歧视。

随着保时捷“减配门”事件不断发酵,保时捷道歉信姗姗来迟,然而维权消费者们并不买账。原因是保时捷一没提及中国市场和消费者被“双标”区别对待一事,二也没有明确解决方案,只是始终都在谈全球芯片紧张的问题,通篇道歉信毫无诚意。

与此同时,“保时捷道歉信遭网友不断吐槽”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等榜单,而保时捷减配事件,更是连续多日成为舆论热点。

面对舆论压力,5月12日,保时捷再度进行回应:“目前,由保时捷总部和保时捷中国组成的特别工作组,与相关供应商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的配件供应和生产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析。经过努力,我们在此功能的恢复可能性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会在未来几天内给予客户和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

终于在5月18日,正如前文所述,保时捷给出了回应,但消费者是否买单,恐怕还要看尊贵的保时捷车主们。

面对保时捷的做法与回应,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2)保时捷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在此之前,包括保时捷母公司的大众等品牌有过的先例不在少数,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且过后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依旧坚挺。

或因如此,某些外资品牌、豪华品牌才会如此不把中国消费者“当回事儿”。另一方面,中国有句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疼”,也是汽车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

不过,从根本原因来看,这样能够节约不少的成本,当然,尤其在疫情爆发,全球供应链紧张的当下,节约成本,是所有商业公司的共识,即便是保时捷,也承担着大众集团发展的重任,需要给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

能省则省,能蒙混过关就蒙混,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过去,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相对薄弱,加上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赢弱,中国消费者没什么购车的选择,最终以妥协告终;如今,中国消费者不仅有了维权意识,发达的互联网信息还让消费者对汽车更加了解,各种评测层出不穷;每年的3·15更是让不少品牌闻风丧胆。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品牌与产品力大幅提升,不乏成功推出高端品牌者,而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等品牌崛起,以及特斯拉这种鲶鱼,让中国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高价选择余地。

因此,保时捷之类的外资、豪华品牌,若继续保持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把中国消费者“当回事儿”,那么,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也总有清理购物车的一天。

3)保时捷无法承担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

自2015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对其销量、利润贡献不可为不巨大。

数据显示,2021年,保时捷全球交付新车30.19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中国市场交付新车9.57万辆,同比增长8%,占比全球销量的31.69%。这意味着,保时捷每卖出3辆新车中,差不多就有一辆卖给了中国消费者。

得益于销量提升,保时捷的营收和利润水涨船高。

财报显示,保时捷2021全年营业收入33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54亿),同比增长15%;全年销售利润5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77亿),同比增长27%。

这意味着,一辆保时捷汽车平均销售利润约为12.5万元左右。

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利润水平,保时捷也并非出不起这份赔偿损失。据媒体报道,保时捷电动转向柱芯片模块、电机总成本约1.6万元,此次减配车辆约3万辆,全部按照合同为“减配”车辆更换电动转向柱,花费不到5个亿。

这对或将于今年四季度IPO的保时捷来说,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钱。大众汽车集团已选择高盛、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作为旗下保时捷品牌的IPO联席全球协调人。

知情人士称,保时捷IPO估值有望达到90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6331亿元),市值直逼中国车企比亚迪,有望成为欧洲今年最大的IPO之一。

因此,5亿元的成本,相对于在中国市场赚取的利润,是小巫见大巫。

因此,保时捷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些,莫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在中国市场失了诚信,臭了品牌,丢了用户。除非保时捷能够承受,失去中国市场带来的损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毕竟,保时捷想要继续在中国市场赚钱,还需要中国消费者的大力支持。

4)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公司、一家企业,保时捷想赚钱、盈利无可厚非,但请记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不要忘记“贪心不足蛇吞象”。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保时捷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销量。中国市场对保时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保时捷能够认真对待中国市场、诚信面对中国消费者,积极妥善解决“减配门”事件,拿出体面且让消费者买账的补救方式。

莫要因一时之利,毁了保时捷百年时间建立的品牌和口碑。要知道,毁掉一个品牌很容易,但想要修复、建立一个品牌,并非朝夕之功。

0 阅读:4

汽车K线

简介:80、90后,关注汽车和经济, 理性客观、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