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统治者为什么尊称为「后」?源头甲骨文字义与现代字义差异大

宇程 2024-03-06 02:09:06

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最高统治者尊称为「后」。

而尊称为「王」,是从第二个王朝商朝才开始的。

在夏朝之前,是「三皇五帝」时期,尊称「皇」或「帝」。

这就奇怪了,夏朝建立后,为什么统治者会选用「后」字,作为尊称呢?

这个字在当时,到底是什么意思?

弄清楚这个「后」字的源头涵义,对现代人有两大意义:

1、解开历史谜团

2、切实感受到文字字义的古今突变

如果随后的商朝统治者,没有改称为「王」,而后世的君主,也一直沿用,是不是我们现在习惯叫的「王朝」,要改叫「后朝」了?

「后朝」,很别扭,是不是?

这个别扭,就是上古的文字字义,发展到现代习惯用法后,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由此可知,不能用现代习惯的常规字义,去倒推距今4000年以上的文字字义,那样会造成很多误解。

一、「后」字的源头字义

文字字义的变化速度,是越古老、越靠近造字之初,变化越小,越稳定。

夏朝的文字,有很多沿用的就是造字之初的源头字义,所以要解开这个统治者称「后」的谜团,还得从破解「后」字的源头字义开始。

为了区别于后世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我们将造字之初的源头文字,称为「源头甲骨文」。

上古经典告诉我们,那时的高智慧者,精通阴阳之道,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重叠结构世界」学说,或「重叠宇宙」学说。

这是一种超出现代人类认识的「高维智慧」。

而那时所造的「源头甲骨文」,自然就融入了造字者的思想精华:

上古智慧先祖用其超强「感知能力」参悟天地人及万物本源,所得的「大道」思想——「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获得与之相同的「高维智慧」的训练方法——「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跳出历史上那些玄之又玄的模糊表述,采用现代语言来讲清其中的内涵。

1、「源头甲骨文」中存在很多「对字」

因为上古先祖认识到我们的这个完整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所以把世界的存在形态分为两大类:

「显性世界」和「隐性世界」。

用人的感官能感觉到的,或用仪器能检测到的部分,是「显性世界」部分。

用人的感官不能感觉到,并且用仪器也不能检测到的部分,是「隐性世界」部分。

现代人类习惯于把「显性世界」部分,称为「三维空间」。

而超出三维的那些空间,则称为「高维空间」。

我们祖先中的高智慧者,拥有能够同时认识「三维空间」和「高维空间」运行规律的智慧。

所以,这样的人造的字,也同时兼顾了这两大类空间。

在「源头甲骨文」中存在着很多「对字」,字形相近,方向相反,就是区分两大类空间的「特种图示」。

「后」字与「司」字,就是一组「对字」,请看这张图,左为「司」,右为「后」。

下面的字形,也都是「对字」:

甲骨文「元」与「亓」。

两个金文「近」字。

有的「对字」,两个方向的字形,在历史上都被保存下来了,就像「司」与「后」、「元」与「亓」。

有的字形,因后世的人不谙阴阳之道,不明字中深意,被简单等同于另一个方向的字形,合并为一个字,流传下来,就像这个「近」字。

当然,也有原来存在的字,因不解其意,不知如何用,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好在这组「司」与「后」流传下来了。

2、造字中的「象限原理」

随着我们破解的「源头甲骨文」越来越多,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基本的造字规律,其中有一个「象限原理」:

处于右上的「第一象限」的字符,通常表示:某物处于「隐性世界」。

处于左下的「第三象限」的字符,通常表示:某物处于「显性世界」。

处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字符,通常表示:某物在「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之间运动,运动方向则视其他字符的涵义来确定。

解读这组「司」与「后」字,就需要用到这个「象限原理」。

3、「司」与「后」二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

由于组成「司」与「后」二字的字符相同,只是方向、位置不同,明白了其中一个字的涵义,另一个字也就自然明了。

先来看这个「司」字。

甲骨文「司」字的右半边,是个甲骨文「人」字的变形。

由于完整的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那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人和万物,也都是重叠结构的,一个人同时拥有「显性人体」和「隐性人体」,分别存在于「显性世界」和「隐性世界」。

这个甲骨文「司」字中的「人」字朝左,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中,朝左的「人」表示「显性人体」,朝右的则表示「隐性人体」,因此,这个朝左的「人」就表示「显性人体」。

这个「显性人体」的「手臂」朝上,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中,朝上表示「隐性世界」,朝下表示「显性世界」,这个朝上的「手臂」表示:指向「隐性世界」。

甲骨文「司」字的左半边,是个甲骨文「口」字,表示:「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的「感知的主体」。

这个「口」的位置,处在整个甲骨文「后」字的下方,根据之前介绍过的「象限原理」,由于这个「口」字处于「人」字的左下位置,也就是在「第三象限」,再加上「人」字「手臂」朝上有所指,那么就表示:「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的「感知的主体」开始从「显性人体」起步,方向朝着「隐性人体」。

所以,「司」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是:

在「显性人体」中感知「显性世界」的「感知的主体」,开始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

而在「后」字中,「人」与「口」两个字符的朝向、位置,发生了变化。

「人」字朝右,这是朝向「隐性世界」方向,表示「隐性人体」。

「人」字的「手臂」向上,指向「隐性世界」。

「口」字则处于「人」字的右下位置,即「第四象限」。

可见,甲骨文「后」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是:

进入到「隐性人体」中的「感知的主体」, 进一步向「隐性世界」回归。

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其实就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练习全过程中,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感知的主体」位置变化「示意图」。

「司」代表第一阶段,开始从「第一套心智系统」向「第二套心智系统」转变。

「后」代表第二阶段,在已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后进一步深化。

看到这里,读者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夏朝的统治者要尊称为「后」?

人在刚刚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后,人潜在的高级「生命智慧」就开始显现出来,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那些普遍处于「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要高明很多的。

后续如果能在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后再获得进阶,那就极其了不得了,从智慧、品德到能力,都是无与伦比的,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水平极高,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自然是最能服众的。

夏朝的统治者,选用「后」作为尊称,说明至少在夏朝初年,统治阶层依然比较清楚造字之初的「源头甲骨文」字义,以及其中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而且,推崇由「心智系统转换」水平最高的人来「治理」。

这个甲骨文「后」字的涵义,后来演变出「掌管」之意,也是顺理成章,被后世固定到了「王的女人」身上,这才有我们现在熟悉的「王后」的「后」。

4、两个「后」字的区别

现在的简体字中,「先后」的「后」、「王后」的「后」,都是这个「后」的字形。

但是,在甲骨文中,这是两个不同的字。

「王后」的「后」,用上面分析过的这个字形。

「先后」的「后」,有另一个字形:

与之相对应,在现代的繁体字中,两个「后」也是不同的字形:

「先后」的「后」也有自己特别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孔子将其用在了弟子的教学中,后世又演变出「先后」之意,我们在专栏《向孔子学功夫》中解读「知所先后」时,对该字的「源头甲骨文」字义有过详细说明,感兴趣的读者,请翻看此专栏。

二、「心智系统转换」的现代意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人的要求。

在中国重新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我们面临的却是极度内卷,工作极度难找。

但扩展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来看,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正处于从「前文明」阶段,迈入更高级的「后文明」阶段的临界点。

相应地,时代对人的要求也在转变:

逐渐集中强调和推动人的「心智水平」的提高。

从「做完就行了」的时代,进入「做到很好才行」的时代。

所有「做完就行了」的工作,都将陆续被人工智能AI替代。

重复型、体力型、组合型的,都在此列。

只有「做到很好才行」的工作,才可能超越他人,超越AI,让自身变得不可替代。

而要「做到很好才行」,对人的心智要求就高。

这就需要从普通的「第一套心智系统」转变到「第二套心智系统」,就是「司」字「源头甲骨文」所指的状态。

如果其中有人能再提高,进阶到「后」字「源头甲骨文」所指的状态,那就更好。

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心智状态,都是属于「第一套心智系统」,这只能处理「三维空间」的事务。

从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开始,就有能力感悟「高维空间」的对象了,获得的是「高维智慧」。

比如黄帝、老子、孔子、王阳明、柏拉图、达芬奇、爱因斯坦、特斯拉等中外圣贤、奇人,都是拥有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体验的人,所以才有了那些惊世骇俗的发现、创新。

当人类文明步入「后文明」阶段后,这样的圣贤、奇人,不再像之前历史阶段那样凤毛麟角,而是会遍地都是——王阳明的理想「遍地是圣人」,得以成真。

从平庸的「第一套心智系统」转变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就蕴藏在中华民族先祖所造的「源头甲骨文」中,以「特种图示」方式流传后世。

心智玩家致力于将熟悉「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圣贤,所著、所述内容,解读出本义,分享给现代人,共同学习、练习、体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