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妈家最近很烦心,每天瞅着孙子小李只知道玩手机,从早到晚说他也不听。
一天下午,李大妈忍不住了,又开始数落小李:“你看看你,每天就知道玩手机,将来怎么办?”小李撇了撇嘴:“你们老看电视,怎么不见你们学习呀?”
这个小插曲正好揭示了一个现象——孩子其实并不会专心听父母的教诲,却会下意识模仿父母的行为。
心理学上称之为“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地也按着父母的样子去做。
孩子能被环境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有多大?
曾听过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原来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酒馆喝上一杯,一次大雪天,他听到儿子喊:“爸爸,我踩着你的脚印来了!”
他惊觉自己不仅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还可能把孩子也引向酒馆。
于是,从那天起,他每次都改去图书馆,儿子也跟着走进了书的世界。
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好的环境和榜样才会塑造出优秀的孩子。
很多父母误以为教育就是不断地教训、命令孩子,但实际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听说过一位朋友,她的孩子每次去亲戚家吃饭,总是悄悄挑食,不喜欢的菜一样也不动,最后弄得大家都不太好意思邀请他们来了。
朋友反过头来责怪孩子,却忘了自己在家里对不喜欢的食物也从来不碰。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与其执着于“教”,不如用心于“育”。
用自己的行动去示范,而不是一字一句地雕刻。
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看到应有的态度和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场不间断的浸润,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行灌输。
孩子的表现往往是家庭环境的镜像大多数问题孩子,往往反映了家庭的某些问题。
曾有一位母亲,因丈夫长期在外工作,自己一个人要忙工作、顾家,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样子。
有一天,她发现孩子也开始向同学诉苦:“我不幸福,人生太苦了。”她这才明白,孩子是在复刻她的情绪和表达。
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用环境浸润努力,用行动示范技能,用榜样映射性格董宇辉老师曾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总是以身作则。
在他学习的时候,父母从不会在一旁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而是出去干农活,让他感受到整个家庭都在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努力。
父母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努力和奋斗是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
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说多少大道理,而在于自己做得怎么样。
只有当父母自身足够优秀,孩子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方向。
结尾: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与其苦恼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成绩不理想,不如反思自己能不能给他们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行动而非言语去影响孩子。
教育,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领。
当我们做好自己的一切,孩子自然会跟随我们的步伐,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在孩子们的镜像中看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孩子值得效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