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公募基金就开始红包大派送,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50只基金产品宣布分红,累计分红金额高达176.55亿元,增长近三倍。如此豪气分红与去年形成鲜明对比,给春节增添了几分节日气氛,同时,根据各大基金的公告,春节前还有百余支基金分红正在路上,基金公司如此豪气分红为哪般?
财经观察站 作者:铭铭
债基扛起分红大旗
都是哪些基金在分红?从类型上看,债券型基金依旧是基金分红的主力;指数型基金有29只参与分红,分红总额同比也大涨,指数基金分红规模在全市场基金分红中占比超过35%;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QDII)共计11只,分红总额4.9亿元。
债券基金扛起分红大旗,分红规模占比近六成,这也与去年基金成绩匹配,纯债型基金在分红总额超过1亿元的基金中占据多数,2024年债券整体偏牛,由于存款利率的下降,债基在上半年收到追捧,规模大增,债券基金业绩相对稳定,分红自然水涨船高。
债券型基金收益,规模大,扛起分红大旗理所当然,宽基ETF的大方派现则体现了整体权益市场的回暖,具体来看,华夏沪深300ETF分红金额为26.46亿元,居首;华夏鼎丰分红金额为10.16亿元,南方中证500ETF、南方中证1000ETF的分红金额依次为15.92亿元、7.95亿元;从单位分红金额来看,工银全球配置人民币、新华安享惠金E的金额居前,均超过0.3元/份,分别为0.335元/份、0.3078元/份;交银环球精选为0.149元/份。
今年基金公司大方派现,只有主动型的股票型基金分红相对“寒酸”,这也反映了去年基金市场的整体格局,去年主动型基金增量非常有限,而各类ETF不管是新发售的还是已有的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投资者借“基”入市,首要选择是各类ETF,主动型基金已经不吃香了,所以分红自然也相对较少。
主动瘦身为哪般
基金公司分红,一方面能够提升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和运作的信任感。如果一只基金常年保持高分红,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基金长期持续的盈利能力。但另一方面大笔分红会减少基金的整体规模,基金公司大笔分红主动瘦身究竟是出自什么考量了?
目前分红较多的主要是债券基金和被动式ETF,部分基金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分红条件和时间,基金公司需要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红。另外,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分红行为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基金公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红,以符合监管要求。
证监会和国务院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相继发布了多项新规。例如,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明确鼓励现金分红导向,推动提高分红水平,并简化中期分红程序。此外,国务院发布的“新九国条”也强调了加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的重要性。监管机构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并引导形成中期分红习惯。这使得基金公司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更加注重那些能够持续稳定分红的公司,从而提高其长期投资价值。虽然以上制度强调的是上市公司,但基金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拿到了上市公司的分红,自然应该将红利分配给投资者。
对于投资者来说,分红是实实在在的收益,特别是在“牛短熊长”的市场中,基金加了投资的灵活性,基金分红可以帮助基金在市场高位时进行减仓操作,相当于不用交赎回费就能把一部分收益提前揣进兜里。当市场行情过热,未来走势不稳定时,基金经理可能会通过分红的方式,将持有的股票卖出换成现金分给投资者。这样既能让投资者落袋为安,又能合理降低基金的仓位,规避市场风险。
春节前大笔分红这个时点也有诸多考量,春节前,大部分投资者有资金需求,如家庭开支、节日消费等。基金公司通过分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资金需求,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春节前市场通常会有一些波动,投资者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基金公司通过分红,可以将部分收益提前分配给投资者,减少市场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他们安心“过年”,也为来年的营销打好基础。
基金分红将成标配?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越来越成为基金销售的一大卖点,也反映基金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指数基金大发展中,指数基金的分红规模和占比均在显著上升。2023年232.12亿元的指数基金分红在当年整体基金分红规模中占比只有10.31%,在2024年这一比例很快就达到了20%。
早在2024年12月11日,工银瑞信基金就宣布,工银中证A500ETF拟进行分红,成为首只分红的中证A500ETF。嘉实中证A500ETF也公告拟以2024年12月31日为收益分配基准日进行分红,是该基金成立后首次分红公告,还有摩根中证A500ETF、泰康中证A500ETF也实施过分红。
中证A500ETF等新一批主流宽基的已经将分红机制作为了自己的标配。据统计,第一批和第二批的22只中证A500ETF中,有4只产品设置了强制分红机制,且分红比例均不低于60%,个别产品分红比例可达到80%,还有中证A500ETF设置了月度分红频率。
设置分红条款反映了当前基金考核更加精细化的要求,通过季度分红评估机制,持续通过季度分红评估机制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提升投资体验。通过优化分红方式和分红节奏,加大回馈投资者力度,是公募基金目前的发展趋势。
随着监管层持续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红利基金的数量和规模有所提升。许多渠道也在积极推荐这类产品,以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从趋势上来看,“分红”越来越成为公募基金特别是宽基产品的“标配”。
结语:
经济下行周期中,规模永远是效益的敌人。适当的分红可以控制基金规模,避免规模过大带来的管理难度和效率下降,有助于基金管理人更好地管理基金规模和优化投资组合,基金分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金的盈利能力,通过定期向投资者提供现金流,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体验,也有助于养成长期投资的好习惯。
尽管基金分红本身不额外创造收益,却能够让投资者切身感受到基金投资实实在在的回报。2025年这场分红盛宴不仅是个好彩头,这次拿到大红包的投资者相信也会继续投资中国,这切切实实的红利也将为市场提供宝贵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