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业绩大改善!保险靠炒股,银行靠买债

科技观察不踩雷 2024-11-21 12:34:44

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上半年后,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市场环境的改善,银行和保险业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出了积极的信号。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部分机构的利润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市场预期。

银行和保险业在三季报迎来了显著的利润改善,根据各自披露的三季度报告,银行和保险业均把业绩的改善归功于“投资收益”,银行保险业同时依靠投资收益实现业绩增长在历史上也属于比较罕见,而实际上,银行主要靠投资债券获取投资收益,保险公司主要靠投资股票获取投资收益,也就是说三季报业绩大改善,保险靠炒股,银行靠买债。

财经观察站 作者:卓悦

投资收益扛大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银行保险业的投资收益的内容有所区别,银行的投资收益主要体现在债券投资上的收益,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的收益,这也导致了面对三季度股市的大热,银行和保险业的表现不尽相同。

据Wind数据梳理,2024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34家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8家银行的净利润出现下滑。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9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0.9%,增速相比二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合计实现净利润0.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相比二季度回升2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保险业利润的改善更为明显,总体来看,前三季度,85家财险公司总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056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13.6%。根据公开披露的上市险企的三季度报,从主营业务来看,五大保险公司的整体保费增长仍然稳健,前三季度上述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6.29%。头部五家保险公司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加,这让上市险企松了一口气。

驱动银行保险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资收益的显著增加,以银行业为例,前三季度受债市上涨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投资净收益为3951亿元,同比增长23.89%,有力地拉动了业绩增速。今年前三季度,银行的息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表现低迷,42家上市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下滑3.19%、10.75%。在利息净收入、中间收入下滑的情况下,靠着投资收益“逆袭”,营业收入出现正增长。

多家银行在财报中提及债市行情对投资收益的拉动作用。例如,兴业银行前三季度的投资收益为317.87亿元,同比增长24.27%。该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就曾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持续做好债券投资与交易。把握债券市场高频低波业务机会,获取价差收益。同时,抓住美元降息周期配置机遇,推动资产组合结构优化,提升收益水平。

平安银行在财报中也表示,该行合理配置本外币债券资产,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健的投资回报;招商银行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为397.09亿元,同比增长28.23%,主要是债券和基金投资的收益增加。另外,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等地方城商行银行也在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下滑的情况下,靠投资收益的拉动,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

银行的利润增长主要靠上半年的债券“大牛市”,保险业则靠三季度的权益市场成功翻身。权益市场方面,受益于三季度权益市场向好,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净利出现大增,个别险企净利出现数倍增长。“牛市”给保险行业往往带来最直接、最快的利润提升。

在48家盈利的寿险公司中,有13家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扭亏主要原因就是源于三季度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邮人寿,其业绩实现了显著飞跃:不仅成功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103.75亿元的局面,在今年第三季度更是实现了净利润突破百亿大关。

尝到“牛市”甜头的保险业也在加速布局权益市场,年内险资密集出手,已经悄然举牌了14家上市公司,显示出险资对股市的长期看好,而长期资金加速入市也强化了市场的稳定性。

债市向左 股市向右

众所周知,中国金融业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于权益市场,可以投资债券或者从事代销基金的中间业务,所以“牛市”对于银行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时候还有副作用,因为股市和债券有着明显的翘板效应,此消彼长,所以银行保险业同时依靠投资收益实现业绩增长在历史上也属于比较罕见。

9月以来A股放量上涨,债市收益率快速上行,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债市波动较大,导致后续其他非息收入对银行业绩贡献可能下行。所以不难理解,三季度A股整体水涨船高,但银行板块表现平平,反倒上半年银行股靠着高分红成功吸金。

有银行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的投资收益未来增长的空间有限,且不可控因素较多。三季度末以来,市场利率持续震荡,叠加季末宏观调控的积极信号较强,债市已有所回调。从外部市场考虑,监管政策、金融市场变化都可能导致银行的投资收益受到影响,从内部管理看,银行本身有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投资规模很难再进一步上升,加上银行其他非息收入的增长基数偏高,因此,即便未来债市持续向好,银行投资收益增长的“天花板”也已近在咫尺。

除了“投资收益”面临可持续的挑战,银行还面临着净利息收入减少的息差困境。今年以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均导致贷款利率降幅较大,而存款利率虽然已多次调降,但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存款利率降幅要低于贷款利率。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9•24后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将对商业银行净息差产生较大影响。综合测算,预计将影响兴业银行净息差下降12BP。这是行业共性,预计明年银行业都会承压。

除上述外,上市银行的中间收入也在同比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获取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552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193亿元下滑约10.75%,降幅较上半年减少125BP。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在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结算及清算业务等领域获取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虽然降幅减缓,但全年中收普遍下滑的趋势预计很难逆转。

相比之下,上市保险公司的日子要好过一点,经过股权市场的回暖,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普遍回暖,今年三季度,资本市场涨幅显著,基于此背景下,寿险机构的净利润表现相对乐观。可以说一场“牛市”,股市向上,债市向下,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的体感也是大相径庭。

不管是债券还是股票的投资收益,对于金融企业而言,都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一方面,受多因素影响,近年来金融机构营收和利润增速普遍有下行压力,今年资本市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这一压力;另一方面,债市和股市具有一定波动性,短期投资拉动的业绩高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经营者宜从长期着眼,更加关注其自身长期投资能力的提升。

展望后市,面对市场变化的波云诡谲,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业都应该保持对市场的警觉,从长远出发,做耐心资本,穿越周期,做中国经济的真正压舱石。

1 阅读:75

科技观察不踩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