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死,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统一大业算是彻底凉了

书兰聊历史 2023-05-12 19:24:03

前言:人们常说个人的力量在天下大势面前是渺小的,地球离了谁都会转。然而,如果一个人才能卓著,且刚好处在关键的节点上,未尝不能影响到历史走向,比如“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别的不说,如果有法正在,刘备东征的可能性就会小上许多,即使刘备东征了,也不会遭受夷陵之战那么惨重的损失,那么蜀汉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一蹶不振。

残唐五代时期,豪杰并起,一众“弄潮儿”搅风弄雨,期间同样诞生了一位具有法正功效的传奇人物,他便是后唐名将郭崇韬。有他在,后唐庄宗李存勖开疆拓土,无往而不利,他一死,后唐就乱象迭出,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不仅如此,因为后唐的崩溃,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卖掉了”燕云十六州,直接导致中原王朝无险可守,给宋朝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一代传奇名将——郭崇韬

一、后唐之干城

1、运筹千里

郭崇韬,山西代县人,早年效力于昭义镇李克修(李克用的堂弟)麾下,因清廉干练而小有名声。克修病逝后,他被李克用直接领导,出任负责上传下达、接待使者的典谒。适逢凤翔镇李茂贞祸乱长安,李克用率军勤王,本着先礼后兵的态度,派他去和李茂贞谈判,包括李克用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他竟然能成功说服李茂贞主动向朝廷请罪。

事后,李克用对他是发欣赏,升他为河东教练使,类似于训练管理部部长,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等到李存勖上位时,他以“能治军”而进入中枢,成为中门副使,相当于副总参谋长。当时晋藩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除了生死大敌-后梁外,东边和北边分别还有燕藩刘仁恭和契丹,作为运筹帷幄、参预军机的中门使和中门副使自然是风险大、责任大的苦差,弄不好就会掉脑袋。

李存勖即位之初的形势图

风险和收益往往是正相关的,就看承担风险的人有没有足够的能力了。鉴于前面的几任中门使的结局都比较惨,时任中门使的孟知祥(李克用的侄婿,后蜀开国之君)不敢久在其位,硬是找关系外放了出去,空出来的位置也就顺理成章地给了郭崇韬。别人干是风险,郭崇韬干却是机遇,他帮助李存勖扭转了颓势,灭燕藩、败契丹、攻略河北诸镇,和后梁争霸。

然而晋藩即使连战连胜,也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事实,毕竟后梁远比晋藩富裕得多。就在李存勖和后梁在河北僵持时,魏博等地粮食欠收的消息传入军中,引发军心动荡,不少将领建议罢兵以归,独郭崇韬认为必须一鼓作气地灭掉后梁,不然晋藩的财政必然崩溃,而且他建议李存勖绕过梁军前线,亲率主力长驱直入,奔袭汴州,一战定乾坤。事实证明他的战略是高明的,后梁如期灭亡了。

堪称奇迹的灭梁之战

2、攻灭前蜀

从唐僖宗时期的上源驿之变(李克用救了朱温,结果朱温恩将仇报,搞鸿门宴),到朱温壮大后几次三番地攻打河东,李克用甚至忧愤而终,晋梁之间可谓是仇深似海。用成吉思汗的话来说,人生最大之乐莫过于大仇得报。李存勖一高兴,河东旧臣的升官加爵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郭崇韬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什么战斗,可他以运筹帷幄居功臣第一,受封为枢密使,位列宰执。

由晋藩而来的后唐在气象上确实比后梁要强些,上有开拓之君,下有开拓之臣。话说能力越强,责任也就越大,而最大的责任便是重整乾坤,统一天下。在郭崇韬的谋划下,雄据凤翔数十年的岐王李茂贞主动纳土称臣,加上之前灭掉的燕国和赵国等政权,相当于后唐就此实现了北方统一,剩下需要解决的就是南方诸国。

后唐一统北方

公元925年,即后梁灭亡、岐国归附的第三年,郭崇韬探得蜀国内部松垮,便建议李存勖趁势伐蜀,李存勖欣然同意,二人开始商量主帅人选,原本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郭崇韬却看得比较长远,他认为伐蜀大军的统帅应该是由皇子出任,一来避免他人别有二心,二来提振士气,三来威慑敌人,如隋文帝用杨广伐陈。

李存勖最终被说服了,他令自己的长子李继岌为正,郭崇韬为副,率军伐蜀。因李继岌年幼,实权由郭崇韬掌握,虽然蜀军战力普遍弱于唐军,但是郭崇韬没有轻敌,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谋略,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便成功灭蜀,尽夺汉中和巴蜀之地,期间还顺带教训了一番南平国派出的援蜀大军。自此,晋梁蜀吴,后唐以一灭二,几近于四分天下而有其三,史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五代独一份

二、谗言毁一切

1、惨遭灭门

盛况之下往往会伴随着暗潮汹涌,后唐最大的暗潮便是从唐朝遗留下来的藩镇之祸,这也是后唐统一大业上的最大拦路虎。如果把后唐比喻为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李存勖就是董事长,而一众藩镇则是大小股东。李存勖打下的地盘越多,藩镇的威胁也会越大,毕竟在双方股权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股价越高,双方的股价绝对值之差也会跟着拉大。

这里面的道理简单说起来就是“欲平天下,必先削藩”,李存勖懂,郭崇韬也懂。然而藩镇之祸由来已久,削藩又谈何容易?一旦走错一步,皆有可能导致局面失控。李存勖的做法是学习唐朝,先通过重用宦官来和藩镇、朝臣行成三足鼎立,然后让宦官和朝臣来联合蚕食藩镇的各项权利。对此,郭崇韬不置可否,在他看来,宦官干政无异于饮鸩止渴。

唐朝的前车之鉴

郭崇韬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蜀地,和宦官们的关系都是针尖对麦芒,可他却忘了“三人成虎”的道理。伐蜀的时候,宫里给李继岌是配了不少宦官的,这些人看着郭崇韬不把他们当回事,拼命中伤他,先是极力挑起李继岌对郭崇韬的猜忌,再借着李继岌的皇子身份,给宫里施加影响。至于安插的罪名也是越来越严重,从肆意敛财到阴谋作乱。

爱子心切的刘皇后因此对郭崇韬动了狠心,她在没有得到李存勖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下旨让李继岌把郭崇韬给处理了。李继岌虽说受宦官们的挑拨,有些不满情绪,可他也知道郭崇韬是国之干城,不可轻动,也就不愿意下手。可宦官们却不管不顾地拿着鸡毛当令箭,硬是除掉了郭崇韬,连他的几个儿子也不放过。一位功勋卓著、忠贯日月的勋臣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猛男李克用

2、天下崩塌

刘皇后不会想到,她的情急之举会让她的丈夫、她的儿子,还有她自己都因此而遭殃。郭崇韬的死直接导致三角平衡被打破,各地藩镇群起而动,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李嗣源,原本有郭崇韬在,李嗣源不敢造次,郭崇韬不在了,李嗣源率军西趋洛阳,沿途藩镇或起兵响应,或装聋作哑。无人可用的李存勖只得亲自率军平叛,可李嗣源的速度实在太快,他还在半路上就得知汴州已失,只得匆忙返回洛阳。

后唐禁军当时主要分成三部分,除了洛阳城中留守的一部之外,另外两部分别在李继岌和李嗣源的手中。李继岌自郭崇韬死后,率军回朝,可大军才走到泥溪(位于今四川宜宾),担任前锋的康延孝反了,至于为什么反?那是因为他的旧主朱友谦遭宦官所害了,而朱友谦之死又是因为李存勖在郭崇韬死后出现了信任危机。

结局同样凄惨的李存勖

等到李继岌好不容易平定康延孝之乱,兵力锐减不说,时间也耽误了。他的父皇李存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完全乱了章程,被禁军将领郭从谦(郭崇韬的老乡,平日里拿郭崇韬当叔)攻入宫城,死于流矢,年仅四十来岁。原本就军心不振的李继岌所部禁军闻讯后纷纷溃逃,陷入绝望的李继岌自缢而死,皇位落入李嗣源手中。

有句话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郭崇韬就是后唐的这“一发”,将他死后的这一系列事情连贯起来,哪一件和他没关系?包括孟知祥建后蜀,想当初正是郭崇韬建议李存勖让孟知祥在蜀地善后的,如果郭崇韬未死,孟知祥拿什么来建后蜀?又何至于蜀地一直到宋朝建立后才再度被中原王朝平定?如果郭崇韬未死,后唐何至于只享有14年的国祚?

后唐自郭崇韬死后,形势一日不如一日

结语

郭崇韬最初选择效力于沙陀李氏家族,确实是他作为代州人的最佳选择。可他在成名后,依然能够为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尽心竭力地谋划大事,不可谓不忠诚。遍观残唐五代的文臣武将,有几个能像他这样一生只效力一家的?他帮李存勖一统北方,攻灭后蜀,威震八方,眼看形势一片大好,可惜他遇害了。

后唐没有了他,一切都不一样了。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结束分裂,一统天下,他也差一点就和李存勖一道完成了,实在可惜。从他的故事中,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万不能以“地球离了谁都会继续转”的理由来告诉自己“不需要努力”。历史没有如果,过去的就会过去,只有努力才是真实的未来。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

《隋唐五代史》

28 阅读:9002
评论列表
  • 2024-06-30 15:48

    后唐第一大将周德威,第一谋士张承业

    狼吃羊, 回复:
    对的,这俩人没了是最重要原因,没人提点也不行
  • 2023-08-03 09:23

    当一群各有想法的人都是因为一个人而为一个福利不咋地的单位工作的时候,这个人没了,谁还去忍受单位的脾气继续工作呢

  • 2023-08-01 16:18

    女人坏事

  • 2024-01-13 12:33

    主要是死了周德威,没人管了,李存勖才开始放飞自我。

  • 2024-03-13 04:04

    后唐最重要的谋士其实是大唐孤臣宦官监军张承业,张承业活着李存勖还能听几句,张承业死后无人能说服李存勖了

  • 2023-08-06 01:06

    功力深厚,写的非常好[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