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把这幅草书获奖作品作为书法培训教材,学员临摹后提升入展率

滨滨谈文化 2025-02-18 03:51:30

在那些书法培训班上,一般老师们都要求学员要临摹古帖,一方面学习古人写字时的用笔方法与结字规律,另一方面为日后的创作奠定好的基础。因为当代书法展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家去学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要求,那就是所创作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艺术性,因此,为了提升班上学员书法的入展率,老师们往往也要求大家多去临摹那些已经入展或获奖的作品,从中找到规律,为个性化的创作提供思路。

上面这幅草书作品被老师列入到自己的培训教材之中,并要求学员要逐字临摹,而临摹的次数则不少于十遍。在老师看来,那些能入展的作品,一定都是有它自身的优势所在,评委在评选作品时,并不是盲目选拔,而是根据作品的主要特点去评选的。就这幅草书作品,老师认为不论是在字法、墨法、笔势、章法等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书法大赛所要求的规律去创作出来的,只要学员认真去临摹理解,今后创作时,也是会有所成就的。

就字法来说,这幅草书作品主要取法于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草书,虽然它的字形并没有完全以王铎的草法而来,但也融合了唐宋草书名家的作品,并对二者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草书特点。这也是当代书法大赛被评委所看重的一种好的做法。如果单纯地写某一个人,评委一定会认为创作者取法单一,底子不厚,因此大多数的入展作品都是融合书写的。

在墨色的变化上,这幅草书作品可谓是达到了一定的难度和高度。在草书创作中,一般创作者都要针对书法艺术性的要求去创作,而墨色的变化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用干枯浓淡的笔墨表现方法,去实现书法艺术性。在使用浓墨的时候,不怕形成墨块,在使用枯墨的时候,则惜墨如金,如此一来,书法在块面上也就有了鲜明的墨色对比,从而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

大章法上大胆使用空间对比关系,使得其形成了大开大合与密不透风的艺术性。首先是第一行左下角的小空白与最后一行左上角的空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对比关系,这样一方面打破了前面正文的密闭的感觉,另一方面也给作品留出了透气性。还有一个空间就是那个“带”字的长竖线,老师认为这个长竖线是作品最为关键的字眼,尤其是那个长竖线,不仅给作品在章法上制造出了空间感,而且用这个竖线表现了自己的书法功力,显然,这是作品增分的关键所在,线条质量很高。

但是对于老师的这种做法,有的人认为,临摹当代人的书法作品非常好,可以提升自己创作作品的能力,虽然字形写得不像,也能学习人家的做法,真是一件好事情。也有人说,临摹入展作品的方法很好,让自己很快就掌握了大赛作品的规律,提升很快。当然,也有人觉得,书法大赛其实就是一个套路,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临不临摹无所谓,还是自己创作的好一些。

对于上面的入展作品和大家对临摹观点,大家还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意见,一起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0 阅读:2

滨滨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