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8年,河南的一个调味料小作坊兴起了,但令人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小作坊后来竟然发展成了大品牌,至今还经久不衰。
这个品牌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王守义十三香,它以良好的口碑受到了大众追捧,甚至和老干妈成了调味料界并列的两大巨头。
在以前,十三香可是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厨房里,但现在十三香这款产品似乎已经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
那十三香为何不再受欢迎了呢?
«——【·不受欢迎的原因·】——»
让王守义十三香出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秘制配方和良心经营,还有创始人王守义的经典头像商标,不少人就是认准了这个商标才选择了十三香。
后来十三香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调味料龙头企业,产品的广告还多次登上央视,十三香的名气逐渐就打开了。
随着品牌越做越大,王守义却没有忘记初心,他并不想着开拓其他领域,而是致力对十三香进行创新和升级,想让这个品牌成为企业的招牌。
因为有王守义,当时公司的人也大都紧跟他的步伐,可随着王守义去世,公司内部却逐渐产生了混乱。
王守义在世时,从没有想过要进军其他行业,他对产品一如既往的执着也是吸引无数消费者的原因之一,毕竟消费者都喜欢商家钻研产品的质量,这样消费者才能买得放心。
在去世之前,王守义多次叮嘱后代千万不要把目光放在其他领域,不能进行多元化发展,只安心做好调味料就好,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2003年,王守义去世后二儿子王银良接管了公司,但那时家族里不少人都想着进入公司分一杯羹,公司内部简直就是一团糟。
王银良为了保住父亲的企业,在公司内部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一番,将家中亲戚都一一从公司中剔除。
但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却不赞同这一做法,他早年在国外留学,因此对这种守旧的经营方式自然是瞧不上眼,一心想让公司上市并开始多元化经营。
于是王太白就在国外添置了许多房产,想借着这个机会大捞一把,但不幸的是金融危机爆发,王太白输得一败涂地。
最后还是家里人出钱他才度过了这个难关,回国后王太白一心想让公司上市,但毫无疑问的遭到了反对。
但王太白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他又把目光放在了餐饮行业,想要多多为公司开拓领域。
虽然那时受危机影响不少行业都经历了动荡,但餐饮业还算稳定,于是王太白就开了一家王守义豆捞店,依然把王守义的头像当作商标。
可惜他的这一做法并没有赢得消费者的关注,每天店里都是冷冷清清,王太白只能放弃了餐饮领域。
之后王太白又在房地产和其他多个领域拓展,但都没取得较大成果,甚至因为他开拓了其他领域,十三香的销量反而越来越低迷。
公司的经营权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王银良手里,王银良也意识到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于是他就改掉了公司的经营方向,着重钻研和发展十三香的质量和品质。
在王银良的努力下,王守义这个品牌才算重新焕发生机,公司中的家族成员也被王银良剔除干净,公司大权由他一手掌握。
虽然现在十三香不如之前知名了,但现在公司致力于保证质量,这种保守做法也能让十三香在调味料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落得个退出市场的地步。
而随着电商的兴起,十三香也跟随潮流注册了账号,但内容大都是菜肴的制作,看起来枯燥无味,所以这应该也是导致十三香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十三香发展史·】——»
十三香是王守义家的祖传秘方,王守义的先辈曾研制出一款调料,后来这款调料就成了当时老百姓的最爱。
因为名气太大,这款调料就被征为了御膳专用,到了王守义祖父那一辈正赶上清朝灭亡,王守义祖父就将秘方带回了民间。
祖父去世后,秘方就传给了王守义,可惜之后闹了饥荒,王守义一家连饭都吃不上,王守义就想着将秘方拿出来售卖。
王守义在秘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将它制成了符合当代人的口味,价格也非常公道,只需要几分钱。
那时售卖东西只能依靠人力,王守义就每天挑着扁担去街上卖,他还向顾客保证不满意还能退货,于是十三香就越卖越火。
因为时代原因,王守义有段时间放下了售卖十三香的生意,直到1984年,王守义才开始重新售卖。
日积月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十三香,儿子王银良也回到家中帮父亲做生意。
1987年,王守义这个品牌诞生了,后来又成立了小作坊,然后又一步步成长成了大企业。
那时的十三香一盒的利润只有8分,真的是实在的良心企业,不少人更是把王守义的头像当作了十三香的防伪标志。
2003年,十三香凭借薄利多销的模式已经达到了5亿的销售额,王守义也一心想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临终时还在嘱咐后辈一定不要多元化发展。
虽然到现在十三香已经经历了不少风雨,但它依然是调味料界不可撼动的存在,在这里也希望王守义这个品牌能坚持下去,坚持做良心好货。
«——【·结语·】——»
王守义十三香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最后发展成了如今的模样,这样的良心企业放在现在都是不可多得的存在,我们应该保护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