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留下了无数医理精华,但在他晚年时期对养生之道有了更深的领悟。
《医说》记载,张仲景曾感叹:"吾行医数十载,方知养生之道,重在通经,不在补气。"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养生的根本。
古人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究竟什么是"通经"?为何张仲景会有此感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8f40d9b7c823698d2292d58539393e.png)
在张仲景七十岁那年,他的一位老友找上门来。这位老友名叫王远,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进补调养。
王远对张仲景说:"老友啊,我这些年一直在补气养生,可身子反倒越来越差。上个月去拜访华佗,他说我这是'补过致毒'。你看我该怎么办?"
张仲景看着老友憔悴的面容,轻叹一声:"你这些年只知进补,都补到哪里去了?我最近在整理医案,发现一个规律。"
"什么规律?"王远急切地问。
张仲景说:"人体就像一条河流,要水流通畅才能生机勃勃。你这些年光补不通,就像往堵塞的河道里不停倒水,只会让堵塞更严重。"
王远似懂非懂:"那该如何是好?"
张仲景起身取出一卷医案,指着上面的记载说:"你看这个病例。有个商人也是整日进补,到后来反倒卧床不起。我给他开了一个通经活络的方子,三月后他就能下地行走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3fd0617eba69b4c815893630098c4c.png)
张仲景接着说:"人体有三个重要部位最需要保持通畅。第一是督脉和任脉交汇的会阴部,第二是三焦经过的腹部,第三是气血运行的四肢关节。"
王远问:"为何是这三个部位?"
张仲景解释道:"会阴是气血生发之源,三焦主通调水道,关节是气血运行的枢纽。这三处通畅,全身就能气血调和。"
王远又问:"那具体该怎么调理呢?"
张仲景说:"我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每天早晚各扣摩会阴部百次,轻轻按揉腹部,活动关节。坚持三个月,你就会发现不同。"
王远将信将疑地按照张仲景的方法去做。三个月后,他果然感觉身体轻快了许多。
这件事让张仲景更加确信自己的发现。他开始在医案中详细记录通经活络的重要性。他说:"人身气血,贵在流通。气血通畅,百病不生。"
一天,有个年轻大夫来向张仲景请教。他说:"老师,我看您的医案,好像很少用补气的方子,这是为什么?"
张仲景正要回答,忽然想起一个重要的医理,他说:"这个问题很关键。补气之道..."
接下来张仲景仅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其中的关键,听完恍然大悟,改变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补气之道,实则在通。"张仲景继续说道,"我年轻时也常开补气的方子,但渐渐发现,单纯补气往往事倍功半。《黄帝内经》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话说得极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f25af6622c29bd4cbae68e49ddf9a1.png)
张仲景取出自己多年整理的医案,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说:"你看这些案例,病人服用补气药后短期见效,但久而久之病情反复。反倒是那些注重通经活络的方子,效果更持久。"
他又说:"《素问》中讲:'营卫不行,十二经脉不利,经脉不利,则血气不通,血气不通,则百病生焉。'这才是养生之本。"
张仲景拿出一幅人体经络图,详细解释道:"人体经络,如同河道。河道淤塞,再多的水也无济于事。三个关键部位若不通畅,补再多的气也是徒劳。"
"会阴部乃是气血生发之源,就像河流的源头。源头不通,下游再宽广也是枉然。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补气补了半辈子,元气反倒越来越虚。"
"三焦似河道主干,主管全身气血运行。《灵枢》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就像河道淤塞,水流不畅。"
"至于四肢关节,就像河流的支流。支流不通,主干再宽,也无法灌溉四方。所以说,通则生,不通则死,这是至理。"
年轻大夫听得入神,又问:"那这三处该如何保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2693f11b2b3c378a53bbd3b0b84b0e.png)
张仲景说:"《金匮要略》中早有记载:'导引吐纳,动静适宜,此其道也。'具体来说:会阴部要常常摩擦,促进气血生发;腹部要经常按摩,帮助气血运行;关节要适度活动,不可懒散。"
"但要记住,活动要有度。《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任何事都要适度。"
这番话让年轻大夫茅塞顿开。他说:"原来补气之道,在于通畅。"
张仲景欣慰地点头:"正是如此。《黄帝内经》云:'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其病自已。'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晚年的张仲景将这些心得都记录在医案中。他说:"吾行医数十载,方知养生之道。不在补气,重在通经。通则气自生,气生则病自愈。"
这些医理被后人整理记载,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仲景之论,开后世养生之门。"这些智慧至今仍在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