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2019年,富士康郑州工厂贡献了河南省60%的进出口额,20万工人在流水线上日夜组装iPhone,郭台铭却在此时抛出一句“在大陆建厂是给大陆人赏饭吃”。
可想而知,这一言论瞬间点燃舆论怒火,郭台铭也被批为“忘恩负义”。
而短短几年后,这位曾站在全球代工行业顶端的“代工之王”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那就是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富士康在印度因34%的iPhone良品率被苹果痛批,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第八大奇迹”沦为烂尾楼,而曾被郭台铭轻视的中国本土企业比亚迪、立讯精密却强势崛起,甚至反向蚕食富士康的市场份额。
那么曾经风光无限的富士康,究竟为何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富士康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自身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呢?

在富士康尽享中国市场发展红利,一路高歌猛进之时,郭台铭却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抛出 “赏饭论” 。
他宣称 “我是给他们饭吃”“他们需要我们大于我们需要他”……

在大众看来,富士康的成功并非其单方面的功劳,而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优惠的政策以及勤劳的劳动力,才得以铸就辉煌 。
上世纪,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百业待兴,广阔的市场蕴含着无限的机遇。
郭台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毅然带领富士康踏入中国大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当时的中国,拥有着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为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土地使用到税收减免,为外资企业的入驻大开方便之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富士康迅速扎根中国,凭借着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富士康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生产,高效地满足全球客户的订单需求。

与此同时,富士康积极拓展业务,凭借出色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成功吸引了众多国际大客户,其中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堪称富士康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苹果作为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对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富士康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完美契合了苹果的需求,从而成为苹果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苹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热销,富士康也随之水涨船高,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在短短几十年间,便从一家普通的代工企业,一跃成为全球代工产业的领头羊,郭台铭也因此被尊称为 “代工之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富士康今日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市场提供的肥沃土壤,是中国的劳动力、优惠政策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成就了富士康的商业神话……

或许正是因为富士康在中国不断的发展,竟然捧得郭台铭有些飘飘然,他甚至说出了“他们需要我,比我需要他们更多”的狂妄之语。
可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消费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富士康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这家原本在汽车和电池领域深耕的企业,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功切入电子代工领域 。
2024 年,比亚迪拿下苹果 iPad 的代工订单,直接抢占了富士康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其在企业管理、员工关怀等方面也表现出色,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立讯精密同样不容小觑,从最初的连接线、连接器业务起步,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创新,逐步拓展到声学组件、无线充电模块、智能手机等整机产品领域 。
立讯精密在精密制造技术上拥有深厚的积累,其 AirPods 组装良率接近 100%,远超其他企业,这一技术优势赢得了苹果等客户的高度认可。

可在这时候,富士康2017 年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他们要赴美建厂。
甚至在经历了美国建厂的惨败后,富士康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人口大国 —— 印度。

可没想到,富士康在印度的发展同样充满了坎坷,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电力供应不稳定,经常出现停电现象,这对于高度依赖电力的电子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除此之外,印度的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普遍较低 。
据相关数据显示,富士康在印度工厂的生产效率,仅为中国工厂的一半左右。

印度复杂的劳动法规和频繁的罢工事件,也让富士康苦不堪言。
而印度工人似乎也更倾向于通过罢工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经常因为罢工而被迫停产,生产计划被打乱,订单交付受到影响。
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富士康逐渐失去了苹果等客户的信任 。

苹果公司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开始将部分订单转移给其他代工厂商,如立讯精密、比亚迪等。
这对于高度依赖苹果订单的富士康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据报道,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订单量大幅下降,甚至一度面临倒闭的危机。

在海外扩张接连受挫后,富士康不得不重新将目光聚焦中国市场,试图回归这片曾经助力其崛起的土地,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2024 年 7 月,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投资 10 亿元在郑州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 。

而这一举动,也被外界视为富士康回归中国市场的重要信号。
富士康还加大了在河南的投资力度,计划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展开布局,试图实现从传统电子代工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但富士康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在新能源汽车代工领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整车制造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
特斯拉更是以其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富士康虽然在电子制造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但在新能源汽车代工方面,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市场份额,都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突破 120 万辆,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而富士康在新能源汽车代工领域的订单量却寥寥无几,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人才竞争方面,富士康也处于劣势,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各大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

相比之下,富士康由于长期从事代工业务,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明显不足。
许多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在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工作,这使得富士康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据富士康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 年上半年,富士康净利润同比下降 30%,创近年来新低 。
这些财务问题不仅限制了富士康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也影响了其在市场上的信誉和形象。
而面对重重困境,富士康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郭台铭和富士康的跌宕起伏,是企业发展浪潮中的典型样本。
曾经凭借中国市场东风扶摇直上,却因傲慢与战略误判陷入泥沼 。

这深刻警示着每一个企业,尊重市场、顺应时代潮流、承担社会责任,是立足之本。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然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从 “中国制造” 迈向 “中国创造”,我们有实力、有底气在世界舞台中央发光发热 。


禹城市融媒体中心在2025-03-29关于《叫嚣给大陆赏饭,富士康再投10亿给足诚意,郭台铭良心发现了?》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