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内阁首辅与般阳古城

寄柔评旅游 2023-03-24 23:43:02

视频加载中...

淄川,古称般阳,因位于般河北面,般水之阳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久远而厚重。般阳故城按现在的位置大约东至东关村附近,西至孝妇河,南至般河及开河村,北至松龄路。

2014年,在留仙湖北侧孝妇河畔修建某商业地产挖地基时,发现了一段用石灰石灰土夯成,外包巨石的古城墙墙基。说起淄川古城,那真的是非常有年头的。

据说在夏商时,淄川属青州之域,战国时为孟尝君食邑,秦时属齐郡,但何时建城已无考证。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户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县十四:东平陵,有工官司、铁官。邹平,台,莽曰台治。梁邹,土鼓,於陵,都尉治。莽曰於陆。阳丘,般阳,莽曰济南亭。……”这是关于般阳最早的记载。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在此设般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名淄川县,随后历朝历代设县、州、郡、路等治所,建国后淄川撤县设区。

淄川城起初为土城,历代都有修缮,但直到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才改建为石城。

汉初般阳设县后,古城曾有四个城门,城门外有四座桥相连,四门四桥,非常别致。般阳故城城垣,旧志记载:“淄川土城,周围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池深八尺,阔一丈五尺,四门皆砌以砖,各设更楼。”四门各有其名,分别为“东门迎仙,西门迎清,南门迎熏,北门迎恩”,四门之外各建一古桥,分别为“东关迎仙桥,西关六龙桥,南关灵虹桥,北关济川桥。”在这城墙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十分敦厚的石桥,便是连接般阳西门的六龙桥,也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古桥。

六龙桥坐落于淄川城西门外,跨孝妇河,连接西关大街东首,民间称西关大桥。它是西通省府、南达博山、北去张店的咽喉要道。其前身古称“孝感桥”,始建年代无从考证,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淄川县志》载:“孝感桥,县治西门外孝妇河上,废。”这便是六龙桥的前身。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知县王时和建石桥,并于桥上宴请当年中举的六位举人,故称其为“六龙桥。但因故工程并未完全完工。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在邑人张至发、韩浚等人的号召下,乡绅士庶各捐资力接前续建,历时三年建造完成,故此桥曾有“王公任始,张公成终”的说法。

六龙桥历经数朝,饱经洪水肆虐,屡毁屡建。据史料记载,六龙桥自建成,前后被大水冲毁过九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整修六龙桥,由砖砌桥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栏。1981年,为适应交通量逐年提高的需要,将其整修改建,用钢筋混凝土板在桥的两侧各加宽2米作为人行道,两侧改为铸铁栏杆,并铺沥青桥面。2005年再次重修加固,去掉了混凝土板的人行道和铸铁桥栏,用花岗岩蘑菇石浆砌,将旧桥全部包裹起来,加以保护,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桥身南北两侧六个大孔拱顶上部,有雕刻的龙头探出桥身,张嘴瞪眼,形象生动。桥面两侧雕栏画杆,并增加了龙的装饰,使古桥焕然一新,造型别具一格。

六龙桥是连接淄川城西门的桥梁,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这段城墙应该是淄川城的西墙,具体建成年代,无可考证。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不远处的留仙湖公园内,湖的北岸东侧就已经发现了一段古城墙,据考古勘测证实,那是一段汉代的夯土城墙。

据史料记载,淄川的古城墙,在汉初设般阳县时建造,当时为土城。留仙湖畔这段汉代古城墙保存还算完好,长约30米,宽4米高约6米,人工捣凿的痕迹清晰可辨,从而也证实了淄川的城防系统建设至少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关于淄川的老城墙,老一辈的淄川人都知道,旧时的淄川周边有高大的城墙护卫,“铁打的淄川,钢打的潍县,纸糊的济南”,说的就是淄川高大的城墙,难以攻克,护卫着一方城池。从这两处的古城墙墙基来看,都是用石灰石灰土夯筑而成,层层分明,坚硬无比。

淄川土城前后几经多次重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时任淄川县知县杨武重修淄川城,巧妙的利用孝妇河和山川走势,将淄川城修建成了一座龟形城,“以西南为首,四门为足,预备仓为腹,东北隅为尾”,依靠自然河流充当护城河虽然可以节约建设城防系统的成本,但也带来了不少工程隐患。因为当时的淄川城墙采用的是泥土夯实建筑,外面砌砖,这种墙体是经受不住河水多年侵袭的。真正让淄川城防系统升级到“铁打的淄川”是在崇祯年间。

我们在追忆淄川古城固若金汤的时候,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崇祯年间内阁首辅,淄川人士张至发。

张至发(公元1573—1642年),字圣鹄,号宪松,淄川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任玉田县知县,礼部主事、御史,大理寺丞,刑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崇祯八年(1635年),张至发入职内阁,成为“宰相”。

正是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时任内阁首辅的淄川人张至发认为淄川“北出而窥燕赵,疾趋一昼夜,则步步平壤……淄虽弹丸黑子,亦咽喉重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土城对于淄川毫无意义,必须升级为石城。在其倡议、策动乃至资助下,由时任知县韩承宣,对城防系统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升级改造,将土城建为石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至发离职回到淄川老家,实地考察城防系统后,又发动集资修城,他本人带头捐资,赐敕优奖。淄川城实现了由土城到石城的飞跃,铁打的淄川城形成,进入全盛时期。

但此后却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战火洗礼,从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到近现代战争都在这座古城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特别是在热兵器时代,城墙和护城河已经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了。

光阴荏苒,城墙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而逐渐湮没于时代的潮流中,时至今日,仅剩为数不多的几处遗迹可供后人凭吊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