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作为建筑界中的“哲学家”,蕴含着哪些文化特质?

邦立看历史 2023-02-19 07:56:0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等国家掀起的“后现代思潮”很快就风靡到全世界,后又在八十年代传入到了我国。

“后现代”设计思潮的兴起,让其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这一思维之下设计出的建筑作品,承袭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法和理念,不仅让大量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大放异彩,更是将设计师的目光重新吸引到了古典建筑艺术上,对其又开始重新审视起来。

对于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所蕴含的特质,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浅作分析。

率先以“符号学”充当起最初的建筑语言

西方古典建筑的兴起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文明,甚至古埃及时期。

现代的西方人在研究祖先们创造出来的古典建筑时,曾感叹道:“建筑——石头堆砌出来的史书。”

之所以有着这样结论,原因为。在历史上建筑万千,但就其本质而言,是采用一堆实体材料来限定空间,最后供人居住活动。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提出这样的观念:语言是“存在的寓所”。

他的意思便是说,人们如果离开了语言的表达和沟通,那便不能理解宇宙中的任何存在,这一点恰似印证了,古典建筑对“后现代”设计思潮的支撑和奠基作用,“后现代”设计于古典建筑之中诞生,又必须追根溯源地去理解古典建筑体系中,寻找更多的内涵特质。

卡西尔,作为“文化符号学”的创始人,在他的理论当中,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和现象,无一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符号产品。

因此,作为人类社会中,由于文化活动而创造生产出来的建筑群体,不仅仅只是有着精美的外观和实用的空间供人类居住的一种物体,更是能充当起一门符号语言,链接起建筑师和观赏者,人类与自然、社会,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

建筑语言中所展现的艺术理想

在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中,古希腊人心中奉为艺术之首的,并不是经典的绘画,而是建筑。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建筑的类型,便是神庙!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蕴含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而神话的思维,同时也启迪了造型艺术领域,让宇宙结构和人体尺度这两大体系,展现在了艺术家们眼前。

在这一系列的条件影响下,神庙这种建筑题材便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希腊时期最主要的建筑类型。

在神庙建筑群中,“廊式神庙”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是古希腊人心中最完美的建筑形制。

殿堂的四周都被列柱环绕起来,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半开放的空间,不仅如此,这样的形制也象征着在宽广无垠的大自然中,屹立起一座相对封闭的殿堂,而环环围绕的列柱,成了既是批次之间相互依偎的群体,又是一种人类依偎在心灵中,对某个神明的信仰寄托。

“廊式神庙”外的列柱,在实际功能上也完全符合实际的需要,一方面可以为来祭奠神明的人们提供集散、等候以及遮风避雨的处所,另一方面,列柱的存在,间接地保护住了神庙殿堂的墙壁和雕刻在上方的浮雕和壁画,让神庙常新不朽,艺术也在这种不经意之间的保护下流传于世。

希腊人一致的认为,在殿堂内进行崇拜信仰的礼拜时,围柱廊所形成的这种空间效果,内外渗透,光与影的虚实对比,远近变幻非常符合内心的审美需要,仿佛成了人们出入人间与神界的门槛和通道,拉近了心灵和肉体与神明之间的距离。

建筑艺术中美学法则的延展

西方古典建筑因其独特的设计思维和观赏价值,而被长期列入了艺术美的范畴中。

古典建筑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便是善于利用简洁的几何图形来塑造物体,不同的方位和尺寸,对应着不同的几何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便对应着板、锥、柱等。

更为精妙的地方在于:把这些简洁的几何形、几何体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堪称艺术品的建筑形象。

除了自身的建筑形象之外,这样的建筑设计思维中,蕴含着一整套艺术美的造型法则和审美逻辑:和谐统一,节奏对比,比例韵律。

在西方人后来的研究中,任何简洁的几何形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统一感,这也是古典建筑群中一直追求和实现“和谐统一”的根本条件。

经过这一逻辑的启发,后世的建筑设计师也具备起了这样的思维和组织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自我的审美意识来组织变换,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类花窗、哥特时期的教堂装饰物、城市系统里输水管道中的券洞。

设计师们参透了这些典型建筑中,几何形的组合规律,使它们在构成建筑时不断重复变换,形成视觉上的“韵律”,从而达到自身的审美要求。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美学法则,如同语言一般拥有一套专门化的语法结构体系,为建筑形式拥有独特的建造目的,和审美意趣提供价值参考,甚至在不断更新变换之中,体现出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艺术上的理论依据。

结语:

站在当今的艺术背景下,根据新世纪对设计师们不断抛出的新问题,重新回顾研究古典建筑艺术文化特质,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古典建筑作为一项特殊的艺术,研究其文化特质,将有利于保护、开发、探索流传于世的这些建筑遗迹;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古典建筑艺术中的方法论,和盲目崇拜“后现代”设计思维,需在设计界和理论界进行多种尝试和探索,方能有新思维的问世。

参考文献:

《美学与意境》

《西方美学概念史》

《古希腊罗马美学》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