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是毁掉亲子关系的“刽子手”

棠妈育儿成长 2020-07-26 21:35:51

最近,有这样一个视频上了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黑衣女子不停的提着手里的自行车,用自行车的前轮往女孩身上撞,连续撞击三下,将女孩撞的跌倒在了花坛,不仅不理会路人劝阻,孩子从绿化带里站起来后,黑衣女子似乎觉得不过瘾,又给女孩扇了几个大耳光。

有网友爆料称,该女子随意向绿化带里丢垃圾,女童主动捡起垃圾。女子自觉尊严受辱,因此撞击、掌掴女童。

后经

有个男孩曾经在日记里写到:“当我看到其他同学和爸爸开心的在一起时,我就更加痛恨我爸爸,因为他只会打我,尤其是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把枪,那样,我就可以摆脱这样痛苦的日子了。”

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并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要怎么改正,孩子甚至跟你顶嘴:“你除了会打我,还会干什么?”而你居然无力反驳,只能和亲朋好友诉苦:“孩子太不听话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会让孩子形成说谎、冷漠、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1993年夏天,苏女士在蓬安县天成乡木角坑村生下女儿杨敏。女儿还不到1岁,她便随丈夫杨和平外出打工,把女儿留给公婆照顾。

夫妻俩一般两年回一次家看女儿。女儿五六岁时,有人提醒苏女士,应该自己回来带孩子,因为老人对孩子太溺爱,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2002年临近暑假的一天,在外打工的苏女士突然接婆婆电话:“你们自己回来照管孩子,我实在没得精力管她,也管不住了”。

夫妻俩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回到蓬安县,租下房子,将女儿接到县城的学校上学,一起照管女儿。两人都希望新的环境和父母的陪伴,能让女儿有所改变。但女儿并没有朝夫妻俩预料的方向改变

父亲不知道如何教育女儿,只会拿起棍子一顿暴打。打得凶的时候,甚至直接把女儿从楼上顺着楼梯踢到楼下去。

2005年6月的一天,杨敏给苏女士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妈妈,我确确实实没法在这个家呆了,你一定要保重身体,你是我最喜欢的妈妈”。终于,女儿在父亲多次暴力殴打教育之后,离家出走。

虽然父亲无数次的忏悔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悲剧讲给其他父母听,希望可以尽快找到自己的女儿,可是直到他去世,他也再没有见过自己的女儿。

因为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女儿将其视为仇人,永远的路人。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咨询室主任陈华分析,爷爷奶奶的溺爱型教育,父亲的棍棒式专制型教育,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受损、是非观念不分的重要原因。

粗暴是毁掉亲子关系的“刽子手”,让孩子觉得世界很可怕,父母不可亲。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父母教育切勿急功近利;

面对孩子犯错,粗暴不可行,言传身教最有效。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爸爸妈妈每天玩手机、打麻将,孩子可能也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榜样,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自己要先做到,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父母不断取得的成绩,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示范,鼓励孩子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做好情绪管理,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面对哭泣的孩子,妈妈声音越大,孩子哭声也越大”当遇到孩子犯错,自己很想大吼大叫冲孩子发飙时,一定要冷静一下,可以让家里其他人先陪伴一下孩子,待自己情绪稳定后,再来和孩子沟通交流,告诉孩子是非因果,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冷静的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坚持温情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过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更小的玉,而他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孩子就像是父母手中的玉,多年后的结果是:“一些人很满意自己的教育成果。一些人却瞅着越来越失望。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后者通常使用的是锄头,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远离“粗暴”的教育方式,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教育道路很坎坷,教育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都不同,没有哪一种方法是适应所有人。只有靠我们家长不断学习、试验和总结,才能找到一把顺手的刻刀,雕琢出最精美的玉,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0 阅读:57

棠妈育儿成长

简介: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