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风俗,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屡见不鲜。
在中国古代人们会给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服务者以打赏,作为对他们良好服务的奖励。
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将给仆人的打赏作为对自身财力与地位的炫耀。为此,贵族们在每次出门时,都专门携带一定的零钱用来打赏。
在近代美国,餐厅的服务员们会在身上挂着“保证迅速服务”的标语,顾客们通过给一定小费的方式就能获得更优先的服务。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文化。小费文化却在其最盛行的国家——美国,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小费正在成为一种“有毒文化”,掏空了他们的钱包。
无处不在的小费美国是全世界小费支付最频繁的国家,在常见的服务场所都需要支付额外的小费——一般是消费金额的15%-20%。
去饭店吃饭,要给服务员小费,表示对其优质服务的感谢;去酒店住宿,要给泊车员和行李搬运工小费。
就连每天早上离开酒店,也要在床头放上十几美元——这是用来感谢房间清洁工的小费。
除此之外,像坐出租车、美甲、理发之类的服务行业,都是需要付小费的。当然了,小费付的越多,得到的服务就越好。
但如今美国的小费文化,却越来越向着”偏执“和”极端“的方向发展。在过去,小费的金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是付一美元也是心意。
而现在,你只能尴尬地看着服务员眼前的平板电脑,上面的小费金额数目最低都有“15%”。
除非你能厚着脸皮在服务员鄙夷的目光下按下平板电脑上的“自定”,然后手动输入“0”,不然就等着被合法抢钱吧。
饱受痛恨的0“美国糟粕”为什么被视为美国“糟粕”的小费文化屡禁不止,饱受争议却依然活跃?
归根结底,小费文化其实是底层服务业人员的一种变相补贴:从古至今,服务业人员都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整日不仅要付出大量的体力,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客人,对心理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
与巨大的付出相比,服务人员的工资却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给予服务员一点小费的做法,也就成了一种默认的潜规则。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收小费的服务从业人员排除在“最低全职工资”之外的国家。很多州的法律规定:如果雇主允许他们手下的服务员向顾客收取小费,那么雇主们就可以向服务员们支付比法定最低工资更少的薪水。
淡蓝色为采取类似政策的州
换个说法就是:顾客在消费时,除了向场所支付他们的费用,还要代替雇主向服务员支付一定的工资(当然是以小费的名义)这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既是展示自己财力的好途径,也是承袭祖先“优雅”习俗的最好方式。
但是,当被收小费对象从富有的中产阶级变成了美国的穷人时,矛盾便随之而来,穷人们消费时尚且需要考虑再三,而逐年增加的小费金额,便成为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世纪50年代,小费一般是10%,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个标准被抬高到了15%,而现在的美国社会,这个水平变成了15%~25%。 根据2022年的一项调查,消费者的平均小费打赏已经超过了21%。
首先美国的餐饮消费本身就不便宜:饭店的收费价格不仅要包括租金、水电等额外成本,还要收取额外的税费。再加上动辄百分之数十的小费,哪里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价格?如果是叫外卖,那么收费就更多了:不仅要送配送费,还要付给配送员小费。
前不久在美国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披萨配送员因为顾客没付小费,直接抢走了顾客已经拿在手上的披萨,更是放话“没有小费就没有披萨”。
其次,因为有小费的存在,每个服务员服务的客人都是固定的,但你有需要的时候,很难像在国内一样招呼一声就随叫随到。付出的额外的费用,还收获不到优质的服务,人们对小费的观感自然好不到哪去。
如果说在餐厅吃饭,给小费还算是合情合理。那么像理发、坐出租车、美甲之类的服务,本身就是顾客付钱购买对方的手工服务,为何还要支付额外的小费?这分明就是以道德为掩饰,实则多收费的贪婪之举。
“死刑犯也要给小费”
摆不脱,又甩不掉的小费文化,成为了美国人民深恶痛绝的糟粕。有一次,在tiktok上一个加拿大人向其他国家的人宣传小费文化的视频上,有美国人在评论区愤怒地留言到:真是够了!你还想把这有毒的文化传播到别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