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就是在血管里面流动的一种液体,它主要是由血细胞以及血浆、遗传物质组合而成,血液无时无刻都在身体里面循环,为人体的各大器官组织输送血液和氧分。
如果人们平时没有保养好身体,血液的性质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血脂升高、血液黏稠。
血液粘稠也被称为血稠,在医学上称为高粘稠血症,血稠不单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由于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吸烟喝酒、压力大等因素,年轻人出现血稠并不少见。
血液粘稠的症状1.晨起头晕,晚上清醒
血黏度高的人,早晨起床后即感到头脑晕乎乎的,没有睡醒后大脑清醒、思维流畅的感觉。
2.下蹲困难,胸闷气短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群中,以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有些人甚至无法蹲着干活,否则会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这是因为血液粘稠度高的人,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过于粘稠,导致血液循环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3.午饭后犯困,必须睡觉
吃完饭后犯困,是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
正常人也会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发作相对频繁且难以缓解。
4.出现阵发性视力模糊
有些中老年人平时视力还可以,但常有暂时性视力模糊的情况。
这是因为血黏度高的人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使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导致阵发性视力模糊。
血液黏稠容易得血栓?虽然血液黏稠听着吓人,但实际上,血液流变学检查迄今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较差,临床上一般不会凭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来预测或诊断疾病。相比之下,血脂指标更应该关注。
血脂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对心血管危害最大,胆固醇会像水垢一样沉积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阻塞管腔引起心肌缺血和脑缺血;如果斑块破裂就会形成急性血栓引起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如中风、心梗),主要是调节血脂,同时控制好血压和血糖,戒烟、运动,保持合理健康的膳食习惯等。
血液粘稠怎么办?对一个人来说,血液粘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为了避免血液粘稠,可以注意以下三点:
1.多喝水
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这种情况在夏天尤为明显。饮水可使血液变稀,但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可喝水约200ml。
2.多运动
血液黏稠的人应该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运动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运动强度不宜过高,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即可,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运动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
3.饮食清淡
高脂类食物和甜食,也可以增加血液黏稠度。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则有助于降低血液浓稠度。蔬菜和水果里面有大量水分,还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
维生素C可以辅助降血脂,粗纤维可以阻止胆固醇吸收,有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血液黏稠,平时一定要做好水分补充,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