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决定释放一批在押的战争罪犯,这是一件在政治上很有分量的大事。那时候,这件事在国内国外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件事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咱们政府对待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罪犯,采取的是惩罚与宽恕并行,劳动改造加上思想教育的办法,这法子效果杠杠的。现在,监狱里大部分的罪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少人真心实意地变好了,走上了正道。
1959年9月16号那天,彭真副委员长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向大家传达了毛主席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特赦的意见。
1959年12月4号那天,按照上面的命令,北京、抚顺、济南、西安这些地方的战犯管理单位都举行了特赦大会,一共33个战犯得到了释放的通知。
这里面包括了30名国民党战犯,其中有16名是将军级别的,9名校级官员,还有4名党政人员以及1名特务。另外,还有2名伪满洲国的战犯,1名伪蒙古的战犯,就连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他当过伪满洲国的皇帝,也被列为了战犯。
在北京功德林被囚禁后得到释放的原国民党高级战俘,包括以下十位: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宋希濂、陈长捷、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周振强和卢浚泉。
这十个人以前干的活儿,可能有些喜欢历史的朋友还有印象:
杜聿明,他是国民党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的头儿,也是徐州那边“剿总”的中将副总司令。王耀武呢,他既是国民党第二绥靖区的中将司令,还兼任着山东省政府的大当家。曾扩情,这个人在国民党四川省党部里,是主任委员。郑庭笈,他担任的是国民党第49军的中将军长。宋希濂,则是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的中将一把手。周振强,他在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当中将司令,还管着金华的城防。卢浚泉,是国民党第六兵团的中将司令。陈长捷,他是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的中将司令。杨伯涛,这个人在国民党第18军里,是个少将军长。邱行湘,他既是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的少将师长,还兼着洛阳警备司令的职务。
得到大赦之后,那些以前的战场上的罪人开启了全新的日子。
有些人被派去担任全国或地方的政协文史专员,并且他们干得很起劲。他们写、收集、检查、钻研、核对了好几亿字的文史资料文章,还帮忙编辑出版了像《文史资料选辑》这样的系列文史书籍。这不仅给现代历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而且他们在推动国家统一上也做了不少贡献。
从1959年到2000年,杜聿明等十位得到特别宽恕的战争罪犯,一个接一个地走完了他们的人生路。咱们来瞧瞧这十位历史人物的最终岁月,瞅瞅他们晚年都迎来了啥样的结局。
杜聿明,这位历史人物,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要是说起他的事迹,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他是个军事奇才,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总是能想出巧妙的战术,让敌人措手不及。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打仗上,还体现在他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上。他总是能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让他的战友们对他敬佩不已。而且,杜聿明这个人,还特别有担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从不退缩。这种勇气和决心,也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和敬仰。总之,杜聿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杜聿明晚年和老婆曹秀清)到了晚年,杜聿明和曹秀清还是一直在一起。他们相互陪伴,走过了人生的许多风风雨雨。杜聿明虽然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生死考验,但在家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丈夫,和曹秀清过着平淡却温馨的日子。曹秀清作为杜聿明的妻子,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无论是他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低谷,曹秀清都始终如一地陪在他身边。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加深厚。在晚年的时光里,杜聿明和曹秀清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们聊起年轻时的故事,说起曾经的梦想和追求。虽然岁月已经让他们容颜老去,但他们的心却永远年轻。这对老夫妻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晚年的每一天。他们的爱情和亲情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未来还有多少风雨,他们都将携手前行,直到永远。
1961年春天3月份,杜聿明开始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工作专家,他写了好几篇很有分量的文史材料,后来还被特别邀请成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到了1978年,他又被选为了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当上了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以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的二把手。
1980年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名为《怀念二·二八,致台湾的老友们》的文章,号召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一起努力,为祖国的统一大计添砖加瓦。到了1981年5月,他在北京因为肾衰竭去世,终年77岁。
王荣武是个厉害人物。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有着不凡的能力和影响力。尽管没有具体的事迹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荣武这个名字,就代表了一种实力和成就。就像许多杰出人士一样,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无论在哪个方面,王荣武都是一个值得和学习的榜样。
王耀武在老百姓当中挺有名,一来是因为他在抗日时期是位出名的将领,被大家牢牢记住;二来呢,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攻下济南城,抓住王耀武”这句话传得到处都是,也让他的名声更响了。
王耀武得到大赦后,就被分配去当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了。到了1964年冬天,他还被特别邀请做了全国政协委员。多亏了周总理的关怀,有人给王耀武牵了线,让他跟北京82中的老师吴伯伦成了家,开始了新生活。在那个“不太平”的年代,王耀武也挨过批斗,受过冲击。结果在1968年,他因为生病去世了,那时候他64岁。
1980年5月份,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给王耀武、溥仪还有廖耀湘这三位,重新办了个追思会,然后把他们的骨灰安置在了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
曾广交人脉,情感丰富。
曾扩情得到特赦后,上面安排他可以留在北京干活。但他儿子写信来说沈阳那边啥都给准备好了,邀请他过去,于是他就去了儿子那边。没过多久,他得知留在北京的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他们几个都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心里头那个悔啊。不过还好,后来他和李仙洲也被请去做了全国政协委员。他写了不少文史资料,像《黄埔同学会那些事儿》、《西安事变我记得》、《何梅协定前复兴社在华北那点事》、《川陕甘边反共的那些招数》、《成都解放那点经历》、《蒋介石两次派我去四川的秘密》、《我这辈子》等等。到了1983年,他去世了,享年94岁。
宋熙廉这个人啊,说起来也挺有故事的。他不像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宋熙廉在历史的长河里,算是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的经历丰富多彩,让人听了都忍不住感叹几句。虽然这里没有提到他的具体事迹,但想必他一定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他的名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光芒。总的来说,宋熙廉这个人,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究。他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根据历史资料:1959年12月4号,宋希濂成了首批被特别释放的战犯,离开了功德林。那天,他的老同学、开国大将陈赓特意跑到功德林去接他。一见到陈赓,宋希濂特别激动,他说:“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我给人民惹了那么大麻烦,共产党还这么宽宏大量对我。”陈赓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战场上各为其主嘛。我们党历来都是向前看,只要真心认错改正,谁都能得到宽恕。”宋希濂被陈赓的体贴和鼓舞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宋希濂就被请去政协礼堂参加新年聚餐,他还当上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委员。后来,他又陆续被选为了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有第五、六、七届的全国政协常委。
陈长捷这个人啊,说起来也是挺有故事的。他不像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背景。虽然在这儿不能细说他的所有事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陈长捷这个名字,可能对一些人来说不太熟悉,但他的故事却值得一听。他可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角色,而是有过不少波折和起伏的人生经历。要是你真想了解他,可得花点时间好好研究研究。总的来说,陈长捷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经历和故事的人。他的人生轨迹或许曲折,但也因此而更加精彩。虽然无法在这里一一讲述他的所有事迹,但相信你已经对他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陈长捷这人,跟天津那是分不开的关系,他在平津战役里头,因为死守着天津不放,最后被解放军给抓了。不过后来他成了首批被特赦的人,还有幸见到了周总理。总理对他那叫一个宽容鼓励,挺照顾他的。
后来,他去了上海和家人见面,并且在上海市政协秘书处当专员,主要是编写文史资料。他写了十多篇文章,加起来有三十多万字,给后人留下了很宝贵的历史材料。在那个“不太平”的年代,他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和批斗。到了1968年4月,他去世了。到了1979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在龙华革命公墓给他办了个追悼会,宣布为他平反,他的骨灰也被安置在了那里。
杨伯涛这个人啊,挺有名的。咱们说的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个在历史书上或者故事里头经常出现的杨伯涛。他可不是个简单角色,经历过不少大事儿,具体细节咱们就不细抠了,反正他的故事挺精彩的。就这么说吧,杨伯涛这一辈子,走得挺坎坷也挺辉煌的。他干的那些事儿,都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名字,也被不少人记住。要是你真想了解他,还是得去查查资料,或者听听老一辈的人讲讲,那样才能更全面地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反正啊,杨伯涛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就挺有分量的。
(杨伯涛、溥仪、王耀武、周振强(从左到右)在获得特赦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他们聚在一起商讨工作事宜)
杨伯涛是湖南人,侗族人。他17岁那年就去当兵了,最开始只是个小兵,后来一步步升到了排长。他挺上进的,又去读了黄埔军校第七期,还有南京陆军大学第十四期,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一步步变成了高级将领。
1948年淮海战役双堆集一战,杨伯涛身为国民党18军的军长,不幸被解放军抓住。后来,他就被安排进了解放军教导队接受教育。在那儿,他专心写了一本《研究美军战术》的书,这本书对志愿军去朝鲜打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到了1953年,教导队解散了,因为党和政府的特别照顾,杨伯涛没有经过军事法庭就直接被释放了。1959年,他还成了第一批被特赦的人。按照周总理的意思,杨伯涛在全国政协当上了文史专员,主要是整理从全国收集来的军事资料,他每年得看五百多万字的稿子。
新中国成立后,杨伯涛因为受到党和政府的特别关照,心情格外愉悦,经常把家当作工作的地方。他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中,还一门心思地搞创作,写出了《解放战争中蒋军的衰败》、《杜聿明将军传》、《陈诚军事集团概述》以及《杨伯涛个人回忆》等书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就连着当上了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担任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台联谊会的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的委员,以及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委员,一直热心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到了1994年,他号召大家出钱出力,一起建起了芷江抗日战争胜利的“受降纪念坊”,他自己也拿出了三万元,成立了芷江的“中小学助学基金会”,还捐了一万元建了“芷江第二幼儿园”。时间来到2000年,杨伯涛将军因为生病去世了,享年91岁。他是功德林首批被特赦的十个人里面,最后一个离开我们的。
郑廷杰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抗战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民国时期“海南三郑”和“文昌三兄弟”中的一位。1948年,他担任国军第49军的中将军长,结果在辽沈战役里被解放军抓住。后来,他成为首批被特赦的人之一,接着又做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专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的监察委员,还有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顾问。1996年6月,他在北京去世,活了91岁。
邱行湘这人挺有故事的。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经历过不少风浪。他的生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经历,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虽然具体的细节我可能说不太全,但他的名字和一些重要事迹,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经历了不少大事。虽然这里没有详细展开,但邱行湘这个名字,和他的那些过往,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和了解。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那么一些独特的瞬间,让他与众不同。
18岁那年,他考进了黄埔军校的第五期步兵专业。到了35岁,他就已经晋升为将军了。1946年,在东北的四平战场上,他表现得非常出色,蒋介石还夸他是“邱老虎”。不过,到了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他那时是国军青年军整编的第206师师长,还兼着洛阳警备司令的职位,结果被解放军给俘虏了。后来,他被特赦了,还担任过江苏省的政协委员,以及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理事。
1996年12月,他在南京安详离世,享年89岁高龄。
周国强这个人啊,挺有特色的。
周振强很早就去当兵了,1923年,他19岁那年,就加入了粤军,给孙中山大元帅府当起了卫士,后来还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到了1949年5月,那时候他已经升到国军中将了,但在守卫金华时被解放军给抓了。不过后来,他作为第一批人被特赦放了出来,先是去北京南郊的中朝友好红星人民公社干活,后来还当上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到了八十年代,他还被特别邀请成了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的委员。可惜啊,1988年4月,他84岁的时候,在杭州去世了。
卢浚泉这人挺有来头。卢浚泉在历史上的角色颇为重要。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故事,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他的事迹多样且丰富,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年的奋斗到后来的成就,卢浚泉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步伐,不断前行。他的名字,也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卢浚泉老家在云南昭通,是个彝族人。他在1922年考上了云南讲武堂,是第十八期的学生。两年后,他又进了黄埔军校的轮训班,学完后就留在那儿当了第三期学生队的头儿,还做过学生军的营长。打鬼子那会儿,他当过师长、军长。到了1948年6月,蒋介石让他当国军第六兵团的司令,还兼着锦州警备司令。结果10月在辽沈战役里,他被解放军给抓了。后来得到特赦放了出来,他就去云南省政协干秘书处的活儿了,还写了些东西,比如《锦州蒋军被歼的事儿》。1978年,他还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可惜啊,1979年9月,他在昆明去世了,那时候他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