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东汉中央政府走向衰落,中原一带由此群雄纷起,彼此混战不休。在这一过程当中,曹操、刘备、孙权等诸多人物渐渐崭露头角,而后便形成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
这段历史太过出名,以至于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那些战役,大家几乎都能熟知于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处在三国核心战场之外的区域,大伙了解的程度却非常低,知晓的情况寥寥无几。
例如东北地区便是如此。或者可以说像东北地区。再比如拿东北地区来说吧。又或者讲东北地区的情况,就是这样,像这样的例子,东北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呢。总之就拿东北地区来讲吧。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自唐朝起,差不多每逢改朝换代之际,东北地区往往就会冒出实力强劲的割据势力。像唐朝末年的契丹、北宋末年的金国、南宋后期的东夏、元朝末年的吾者以及明朝末年的后金等,它们均曾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然而在东汉末年之时,东北地区整体呈现出颇为平静的态势。其间也就只有乌桓曾挑起过些许事端,不过后来也被曹操通过一场战役便彻底平定了。除此之外,东北地区基本上就没再出现过其他什么大的波澜了。
东汉末年的东北地区究竟呈现出何种面貌呢?曹操所扫平的乌桓,到底属于怎样一种势力范畴?并且,在当时的东北之地,除了乌桓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势力呢?
事实上,要谈及这段历史,我们首先得从东北地区的地形这方面开始说起才行呢。
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地区有着特殊的地势,而且物产资源颇为丰富呢。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早在几千年之前,人类文明的踪迹就已经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出现啦。
不过与此同时,由于当地的气温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冬天,寒冷程度着实厉害。也正因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始终都没能多起来。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燕山,把松辽平原围在了中间。不过呢,长白山与燕山之间并未完全衔接起来,二者之间形成的通道便是辽西走廊啦。在古时候,这条辽西走廊差不多是华北平原去往东北的唯一通路呢。
接着看,洁雅平原是处于大兴安岭、外兴安岭、布列亚山以及小兴安岭的环抱之中的。要是从地图上仔细瞧的话,会发现洁雅平原在松辽平原的北部方位,而一座小兴安岭就横亘在它和松辽平原二者之间呢。
诚然,洁雅平原这一称谓,于当下的我们而言或许颇为陌生。但在往昔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区域其实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那便是“江东六十四屯”。
而在那之后便是三江平原了,它处于布列亚山脉、锡霍特山脉、长白山以及小兴安岭的环绕之中。这片平原之所以叫三江平原,是因为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在此汇聚,故而有了这样一个名字。
在东北的这三座平原里,面积最大且位置最为靠南的当属松辽平原了。如今东北地区的好些省会及大城市,大部分都位于此地。要是从松辽平原去往三江平原的话,得从现今哈尔滨附近出发,顺着松花江一直往下游前行,穿过整个佳木斯,便能到达三江平原啦。
要是从三江平原前往洁雅平原的话,那就得沿着黑龙江朝着其源头的方向逆行而上,期间要穿过处于小兴安岭和布列亚山脉二者之间的那片区域才行。
从地理角度而言,整个东北地区的东部濒临大海,并无拓展生存的空间;北部为西伯利亚,古时那里气温极低,近乎无法让人存活;西部是草原,乃诸多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而其南方是渤海以及辽西走廊,穿过这条走廊,便抵达华北地区了。
先说地理情况是有原因的,主要就在于这些地理方面的状况,对古代东北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需明确的是,人类建造城市时,往往倾向于选址在平原地带,并且旁边得有河流相伴。东北地区的三大平原彼此相对独立,这就致使古代那些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极难同时对这三大平原加以掌控。特别是在棉花尚未彻底普及,保温手段有限之时,要达成这一目标,那更是难到了极点。
先秦时期,东北地区活跃着四大主要民族,其一是东胡,其二是秽貊,其三为宿慎,还有便是东北汉人,他们共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
要知道,在先秦时期,压根就不存在汉人这一概念。说得更精准些呢,那时生活在东北的汉人,其实称作“燕国人”才更为恰当。毕竟在战国时期,燕国可是在东北地区大力开展开发活动的,而且还占据了相当大的一片区域呢。
随后,秦始皇成功统一六国,如此一来,先前处于燕国掌控之下的那部分东北地区,就完完全全被纳入到秦朝的势力范畴当中了。而在秦朝国境线之外的东北地区,若论当时实力最为强劲的,那非东胡莫属了。
在那之后,东胡逐渐兴盛并崛起了。
大约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北方有东胡称雄盘踞,如此一来,便径直截断了秦朝同秽貊、宿慎在地理方面的关联。然而最终,彼时的东胡人着实运气欠佳,因为他们恰恰遇上了匈奴势力蓬勃兴起的这个当口。
秦朝后期的时候,东胡曾向冒顿单于讨要宝马,彼时匈奴被东胡压得难以抬头。然而在那之后,冒顿单于势力崛起,形势发生转变,他迅速出击击败了东胡,最终让东胡不得不向其臣服。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东胡内部慢慢出现了分化的情况,由此陆续形成了诸如鲜卑、乌桓、柔然、契丹等好些个民族。当然啦,这都属于之后才发生的事儿了。
总而言之,从地图上看,彼时东胡所掌控的区域,大致是如今的松辽平原南部以及大兴安岭一带。这一区域和华北平原的北部是直接相连的。于是在后续的历史进程里,东胡及其衍生出的后续分支,便开始频繁地与汉朝有了往来互动。
肃慎与秽貊所处之地,大多在东胡的更靠北方区域。由于东胡横亘其间,致使它们同汉朝往来的频次相对不高。不过,回溯至商周时期便可知,它们那时就已然和中原王朝建立起了联系,而且还曾多次前往朝拜。
在汉朝时期,他们也曾对汉朝进行朝拜之举,如此一来,便相当于被汉朝归入到了自身的势力范畴当中。
在对相关的这些事情有所了解之后,那么,我们便能够去理解东汉末年时期东北地区的状况了。
当年匈奴崛起之际,东胡便沦为其附庸。而后汉朝击溃匈奴,顺势将东北再度纳入自身势力范畴。只是发展到此时,曾经强盛无比的东胡,因遭匈奴打击已极为衰弱,并且还分化成了诸多分支。
在这些分支里,有两个分支颇具实力。其中一个是鲜卑,而另外一个则为乌桓,它们在诸多分支之中显得较为强大。
西汉中后期,匈奴遭打压而势弱后,东胡的乌桓与鲜卑这两个分支都妄图崛起。乌桓刚有崛起之势,便被霍光的女婿率军给压制住了。而鲜卑呢,其所处区域在乌桓北部,这就意味着,若鲜卑想要往南发展,首要之事便是得先解决掉乌桓才行。
连鲜卑都呈现出这般情形了,更别提位置在更北方的肃慎和秽貊了,它们的情况想来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连鲜卑都是如此状况呢,所以对于更靠北的肃慎与秽貊,也就无需再多说什么了,其情形大致也能有所推断了。
然而,自东汉时期开始,情况便出现了些许改变。
东汉时期,匈奴被彻底打垮后还被内迁,如此一来,北方草原上就出现了势力真空的状况。彼时,与草原距离最近的鲜卑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往西进发,一步步将草原占领,最终成为了草原上新的主宰势力。
鲜卑离去后,东北地区便给乌桓留出了较大的扩张余地。在东汉处于鼎盛之时,东汉政府出于方便管理的考量,曾安排众多乌桓人内迁至幽州。如此一来,到东汉末年阶段,乌桓无论是在东北地区,还是在幽州地区,都具备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接下来,在汉末群雄展开混战之际,乌桓也顺势兴起。不过,乌桓人方才崛起没多久,便碰上了一个极为棘手的对手,这个对手可让乌桓人头疼不已,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那位被视作敌人的,正是白马将军公孙瓒。
在此之后,乌桓为了能将公孙瓒击败,便着手与公孙瓒的敌对方取得联系。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站在公孙瓒对立面与之正面对抗的正是袁绍集团。于是乎,随着形势发展,乌桓渐渐与袁绍携手合作,一同将矛头对准了公孙瓒。
接下来,袁绍在灭掉公孙瓒后,还没等乌桓那边有什么动作呢,曹操便出兵打了过来,并且很快就将袁绍给灭掉了。曹操打来之后,袁绍的儿子袁尚率领剩下的人马逃往了辽西,跑去投靠了乌桓。
彼时的曹操,实际上已然大体掌控住了袁绍所占据的地盘,完全能够就此班师回朝了。不过呢,曹操身为一代极具战略眼光的大师级人物,心里显然是十分明白的,那就是乌桓对于他而言,着实存在着不小的威胁。
因此,在击败袁绍之后,曹操别无他选,唯有继续统领军队朝着北方进发,进而与乌桓展开作战行动。
大家都清楚后来的情况。白狼山那场战役,张辽直接在战场上斩杀了乌桓单于,给乌桓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过了十年,乌桓联合鲜卑发起叛乱,不过这次又被曹操之子曹彰打败了。此后呢,由于鲜卑彻底强盛起来,乌桓便再也没了重新崛起的可能啦。
巅峰时期的乌桓为何没有选择北扩,在逐步拿下整个东北之后,再挥师南下攻打曹操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便是气候因素!这是首要原因所在,气候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状况,对相关情况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不管是温度的高低起伏,还是降水的多寡等等,都可能成为引发后续一系列状况的关键源头呢,总之,气候原因不容忽视。
那个时候,棉花还未广泛应用,保暖的法子不多。要是接着往北方拓展,收益不但少,还难以安排众多人手去开发呢。毕竟在保暖难题未解决之际,就连松辽平原的北部,其战略价值实际也没多高,更不用提更靠北的地方了。
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当属地理因素了。
若打算朝着北方进一步发展,乌桓便必然得与宿慎、秽貊这类渔猎民族有所往来。彼时,这些民族大多栖息于山上,抑或是聚居在水域周边,而且人口数量颇为稀少。要是企图凭借发动战争的方式,去强行让他们屈服,那其中的难度可实在是高得离谱。
另外,在当时那个时期,东北地区除了松辽平原以外,还有两块较大的平原,可这两块平原基本上都还没得到开发呢。就拿三江平原来说吧,它的开发工作一直到现代才正式启动。在这之前,这片区域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沼泽湿地的状态。
而在更靠北方的洁雅平原,情况更是这般。乌桓人若打算前往该地,一方面得穿过宿慎人的领地,另一方面还得翻越完整的小兴安岭才行。亦或是顺着河流走,从如今的哈尔滨启程,途经佳木斯抵达建三江,然后再沿着黑龙江朝着上游行进……
其难度大体上等同于横穿整座燕山与太行山。要是当时的乌桓人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他们还不如径直沿着太行山一线进发,接着径直杀奔三门峡呢。如此一来,往西能够轻松进击长安,往东则可以轻易攻克洛阳。
很明显,这是不切实际的。
总而言之,在那时的东北地区,并非荒无人烟。只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再加上当时保暖方面的技术存在很大局限,所以东北地区在那个时期难以建立起极为强大的政权。就拿乌桓来说,其生产技术以及战争手段,相较于中原政权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哪怕是乌桓中最为强大的部分,在遭遇曹操时,依旧是不堪一击,瞬间溃败。
在那样的情况下,当时的东北地区自然就显得比较平静,没出现什么特别的情况,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没掀起什么波澜,总之就是没什么能引人注意的动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