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记忆:富顺县晨光化工厂

于晓萱来了 2025-03-31 14:31:15

有人询问关于四川富顺县的晨光化工研究机构,该机构亦称晨光化工厂的相关信息。晨光化工研究机构,位于四川富顺县,通常也被人们称为晨光化工厂。这家机构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该项目筹备工作始于1964年底,当时被视为关键任务。为此,特别指派了北京化工研究院的院长,他亲自率领专家团队前往四川进行地点的选择。

化工研究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海拔,经过考量,最终选址定在了富顺县的邓关地区。为此,我们携手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设计院、天津近代化工以及上海化工厂等多家机构,共同制定了设计建造方案,并成功实施了该项目。

1965年初,化工部下属的第八建设团队开始着手建设,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主要建筑结构。到了1967年,首批援助人员抵达,其中包括来自沈阳化工研究院的79名科研人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20名科研人员,以及作为核心力量的北京化工研究院的578名科研人员。随后,上海化工厂、天津近代化工厂等多个单位也陆续派遣了大量化工专业人才前来支援。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加入。最终,在项目启动时,全厂员工总数达到了4542人,其中超过2300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内迁员工。这些内迁员工遍布沈阳、长春、锦州、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重庆等地的24家科研院所和工厂。除此之外,还有直接从广州军区分配的500名复员军人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据上海化工厂的老员工回忆,当年的迁移行动异常隐秘。他在工厂工作时,突然被厂领导告知要执行一项特别任务。随后,他经历了政治审查和组织谈话。最终,他和一批同事被要求携带单位统一发放的火车票启程,而家人对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一无所知,他们自己同样毫无头绪。直到火车抵达四川,他们才得知将被送往富顺县的东湖镇,确切地点被称为“富顺一号信箱”。抵达东湖镇后,他们由厂筹备处的负责人带领,乘坐大卡车前往晨光厂的建设工地。

全盛时期,晨光院的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若算上家属,人口接近2万,规模堪比一个小型城镇。那时的晨光化工包含四个分支机构。其中,第一分厂位于半边寺,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工作;第二分厂设于杨家坝,承担化工新材料的中试生产任务;第三分厂坐落在望云村,主要负责新材料的加工成型。而原先作为晨光一厂附属的机械厂,后来独立成为第四分厂,位于锁江村,专门负责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制造。

沿邓富路两侧,晨光集团的多个工厂坐落于沱江沿岸,共同构筑了一片长达十里的化工区域,这里汇聚了数万名晨光员工及其家属。当时,晨光的工作环境堪称一流。鉴于其化工行业的特性,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常接触易燃易爆材料及危险化学品,因此,晨光专门组建了自己的消防队伍。此外,晨光还设有员工医院,其医生团队多出身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这家医院在处理各类化工烧伤、烫伤及化工生产中毒,特别是有机氟中毒的紧急救治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享有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晨光中学创立于1968年,在其初创时期,教师队伍中便吸纳了十数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优秀人才,同时还有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其他著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加入。那时,该校的教学质量颇为出众。当时,该校的初中毕业生众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被直接推荐至自贡市的蜀光中学,这所当地重点高中继续深造。

80年代的晨光厂,其待遇颇为优渥。员工可享受分配福利房,早在那个时代便已使用天然气。厂内设有免费澡堂供职工使用。医疗设施方面,除了配备一所职工医院,还有四个卫生所保障员工健康。教育体系亦十分完善,包括四个托儿所兼幼儿园、四所子弟小学、一所子弟中学、一所化工技校、一个电大教学点。体育设施方面,有四个灯光篮球场,以及四个职工俱乐部供员工休闲娱乐。此外,厂内还建有富顺地区首个标准游泳池,并率先引入闭路电视和有线广播电视台。为方便职工通勤,厂方还提供了专车接送服务。

当时,晨光的主要职责集中于研发与生产多种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产品之中。到了1973年,晨光化工厂经历了名称变更,成为了晨光化工总厂。而后的1978年,它再次转型,被改组为化工部下属的晨光化工研究院。

2012年,公司转型成为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伴随中国昊华旗下十多家科技企业集体登陆资本市场,晨光目前已成为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正式名称为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至今,该公司依然是我国在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研发与生产领域的关键机构之一。

来源:内地工厂职工子女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地工厂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远离繁华都市的工厂,不仅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工厂职工子女。这些孩子,自小便在工厂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童年没有繁华的街市和热闹的游乐场,但有的是广阔的厂区、忙碌的父母和亲密的伙伴。每天放学后,他们会在厂区的空地上追逐嬉戏,或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这些孩子们却拥有着纯朴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更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学会了勤奋、努力和自律,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地工厂的职工子女逐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继承了父母的衣钵,成为了新一代的工厂工人;有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那个曾经养育他们的内地工厂。如今,虽然那些内地工厂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那些职工子女的故事却仍在继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那份纯朴和坚韧,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