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几篇文章分享了微观蚀坑规律,今天我进一步阐述一点自然老化背后的事情。

这不是馆藏,是网上开门度好的古玉
首先谈一下蚀坑是怎么回事,蚀坑其实跟材质本身分布的不均有关,在特定的长期环境下,玉器某些局部位置更容易形成蚀坑,甚至坑洞越来越深,可以非常深。

这个也不是馆藏
其次古玉不管是目视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为什么玉表的角,棱线部位更容易风化。这个和2个因素有关,首先角是三个或多个方向接触环境,棱线是2个方向接触环境,所以受环境的风化影响更大,其次角部,棱线部在加工时受到的物理应力更大,导致局部玉的质密度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古玉的角,棱线会容易脱落钝化成曲面状(或叫球面状),凸出部位是一定遵循球面风化的自然规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玉表面的很多线痕容易若隐若现,模糊化。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观的凸长条会钝化,局部崩缩或变矮。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玉这个极复杂的多面体,会风化变成极复杂的曲面体。

这件也是民间藏品
总之吧,一件古玉如果不遵循蚀坑规律,球状风化规律,是不开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