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馆藏
今天尝试简单的把皮壳,包浆,沁色讲清楚一下。
1.皮和肉的状态肯定是不同的,皮壳厚重的意思是,古玉表面有一层厚厚的与肉不同的皮。为什么不同,因为沁入。沁入越深,皮壳越厚。这个道理,类似和田玉在河里滚的时间久远了,出现一层厚厚的皮,甚至厚到从外表分不出里面是石头还是玉。这个皮壳主要指的这个玉本身的成分,颜色等发生了改变。
2.皮壳上层的那层原本不属于玉材的东西,叫包浆,包浆相对玉来说是外来的地下的物质,空气中的物质,人这个有机体去反复摩擦它带来的物质。这些东西就像污垢,其实仔细想,就是污垢,但污垢可以很亮,就像疯子身上的衣服脏的闪闪发亮。包浆厚重,其实就是附着在皮壳上面的这层浆糊状污垢很厚,但是玩古玉的人,听到东西从墓里出来还兴奋,所以对这个脏脏的亮亮的污垢也很喜欢,当然,往往,其实这个亮亮的光气,往往不止是包浆的作用,还有皮壳的加工精度效应。包浆一般没那么厚,但皮壳可以很厚,比如1厘米厚,皮壳颜色沿着表层不断向玉的中心变浅,接近玉的真实颜色。
3.古玉的沁色是2个途径沁入,一个是直接沿着皮壳表面缓慢的向内沁入,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皮壳,第2个是沿着一些裂缝更快速的进入玉体中心区域,再沿着裂缝面进一步的沁入。

馆藏
4.比如,有些材质比较酥松的玉材,因为时代久远,沁入的时间长,所以通体全部与环境产生了化学物质交换,其实这个东西,就出土后,材质除了个别顽固的局部,几乎全部变的不是以前的物质成分了。基于这个原因, 就会有一些东西,个别局部可以透光,但是绝大部分看的见的地方变成了“石头”。
5. 鸡骨白,也是这个原理。鸡骨白,就是环境化学成分沿着皮壳沁入,将玉器皮壳层,或全部变成石灰材质。沁入厉害的是真全成石灰了,但一般只是部分成分是石灰,绝大部分成分没到那个程度。为什么鸡骨白的东西,容易盘变,因为表层最酥松,最接近石灰那么软,虽然不是包浆,但一样比较容易盘掉。
6. 往往传统的说法是沁入,沿着裂缝,或者受损的位置进去,这个说法,是没有把沁入讲完整,把沁入和皮壳的形成分为2个说法。其实鸡骨白皮壳,就是环境物质沿着皮壳不断深入。沁入就是皮壳形成的原因。

此图非馆藏,但开门度没啥问题
再简单一点:
皮壳,就是类似猪身上的猪皮。
包浆,就是玉表有一层外来的浆糊状东西,类似猪皮上层的污垢。
沁入,就是环境化学物质长时间,从有表面的任何地方进入玉的内部,改变内部物质成分和颜色。
以上是关于皮壳,包浆,沁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说明。希望可以有助于古玉玩家对皮壳,包浆,沁色有不那么神叨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