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047】秦穆公老糊涂了吗,让功臣贤良殉葬,自毁国运?

春秋史话 2024-04-09 20:26:37

崤之战失利后,秦穆公把罪责全部归结于自身,没有甩锅降罪三位将军。

次年亲自组织了王官之战,收殓将士尸骨发丧追悼,郑重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并记录在册。

接下来秦穆公立即转变国策,不再把扩张的目标指向中原地区,改为攻打西戎。

用计纳降由余,兼国十二、开地千里,为秦国后来跻身战国七雄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临死前秦穆公听闻楚灭江国,因自己无力救援同盟,特意降服撤乐,哀悼戒惧。

一系列事实证明秦穆公年老时非常清醒,一点也不糊涂,偶尔贪功冒进而已。

而且在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及时改正止损,弥补过失,调整方略。

这样一位明君,在死前要拉着177人殉葬,其中有三十多位功臣贤良,究竟是为何呢?

秦国长期保持着人殉的传统,直到秦献公将其废止。不过大多数陪葬者是国君的近臣、仆人或者奴婢,旨在死后依然有人服侍。

用国家栋梁进行陪葬的情况极少。秦穆公去世时,却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殉葬,此三人都是秦国的贤良,秦人作诗《黄鸟》纪念他们。

这种行为不仅大幅度削减了本国的人才,而且阻断了其他国家能人贤士前往秦国谋职的念头。

本来打工就很辛苦,还要陪国君一起死,职业风险太大,给多少钱也犯不着玩命。

秦穆公之后,秦国将近260年毫无起色,本次人殉是一个重要原因。

更加根本的原因在于秦穆公之后,秦国国君没有作为,没有认识到这项制度严重阻碍秦国的人才引入从而及时废除。

秦穆公的儿子秦康公,史册只给了他寥寥几笔,说明他属于平庸之辈。

秦穆公鉴于齐桓公、晋献公死后国家陷入混乱的教训,对于君权稳定交接极其重视,很早便确立了太子嬴罃加以培养,即使他不成大器,也未有中途更换的迹象。

子车氏家族三个儿子贤能,在秦穆公看来或许不是国家之幸,而是君权的潜在威胁,他不希望子车氏家族做大,必然要在死前解决掉隐患,所以带走了他们。

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秦国的人殉制度虽然严重影响了国力发展,但是很有效地遏制了国内大家族势力抬头,因而秦国没有发生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之类的夺权政变。

并且,孟西白三大家族的力量不足以给秦孝公的改革造成过大的阻力,导致商鞅彻底改变了秦国的体制,反而在战国时期成为最强的国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