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都怀揣着一个简单的梦想,那就是天天能吃上泡面,没想到韩国人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根据世界泡面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泡面消费量达到422.1亿包,乍一听数量相当可观。然而换算下来,实际人均泡面年消耗量仅为30包,大约每12天才吃一次泡面。

对比之下,韩国2023年的泡面消费量是40.4亿包,韩国人口5171万,算下来人均泡面临消耗量高达78包,差不多每4天就要吃一次泡面。而且在各种韩国电影、电视剧、综艺里,常常能看到吃泡面的镜头。
那么,韩国的泡面文化是如何兴起的?为什么韩国人如此钟情于泡面?中国的泡面消费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特点呢?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


要讲韩国泡面的发展史,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可绕不开,因为美国人提供了原料,而日本人发明了泡面。
把时间回溯到1952年,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建阶段,国内青壮年劳动力大量伤亡,粮食极度短缺。美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向日本援助了20万吨小麦。
美国这么做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那时美国小麦库存积压严重,与其看着粮食发霉,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既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所谓的“大国胸怀”,又想着如果日本人因此改变主食口味,爱上吃面包,那以后就能持续购买美国小麦了。
而日本人的反应是“不要白不要”,不仅接受了援助,还通过签署一系列协议,让美国小麦后期得以继续进入日本市场。但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拿到小麦后,并没有热衷于制作面包,反而捣鼓出了面条这种主食。
1958年,日清创始人安藤百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鸡肉拉面,它价格亲民,食用便捷,只需用热水一泡即可,迅速在日本平民阶层中流行开来。

日清创始人安藤百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
与此同时,隔壁的韩国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遭受重创,美国也对其援助了面粉和小麦,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韩国的粮食问题依旧严峻。
直到1961年,朴正熙掌权,提出“增产、出口、建设”的口号,并推行低粮价政策,目的是让民众能以低价解决温饱,从而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
然而,这一政策导致农民种地收入减少,约600万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同时很多家庭主妇也加入了就业大军,35至39岁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32%。
当时全社会都在致力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追求效率,急需一种既便宜、饱腹又方便的主食,毕竟在那个阶段,吃饭不能耽误太多时间,能快速解决就行。
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在日本,韩国三养集团的董事长全正润前往日本学习泡面制作技术。1963年,韩国的第一款泡面——三养拉面问世了。

对比日本原版的鸡丝拉面和韩国改良的三养拉面,包装颇为相似。而且三养拉面定价十分便宜,一包仅10韩元,按当时汇率换算还不到2毛钱,而那时韩国一杯咖啡就要35韩元。
不过,三养拉面刚上市时并没有立刻走红,因为在韩国民众的传统观念里,米饭才是主食,这种弯曲的面饼被视为异类,而且它的口感过于清淡,不符合韩国人的口味偏好。
但形势比人强,当时韩国迎来了婴儿潮,人口激增导致大米短缺,政府开始提倡“混食行动”,鼓励民众把泡面和大米一起食用。在政策的推动下,泡面的销量逐渐有所提升。
当然,三养集团也没闲着,开始在泡面中加入辣椒粉等韩国人喜爱的口味,慢慢地,韩国人对泡面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觉得这东西还挺好吃。到了1969年,三养拉面的年销量突破了1500万份。


随着三养拉面的发展,其他品牌也纷纷崭露头角,丰年拉面、新韩拉面、农心拉面等相继出现。其中,农心拉面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在20世纪70年代,农心推出了乌龙面、浣熊面和炸酱面等产品,市场反响良好。1986年,农心推出了方便面中的王者——辛拉面,凭借这款产品,农心一举超越三养,成为韩国人最喜爱的泡面品牌。

根据2022年韩国的报告,农心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9.5%,仅辛拉面这一款产品的市占率就达到了16.9%,是韩国人最钟爱的泡面口味。三养集团虽然在市场份额上落后于农心,但实力也不容小觑,市占率为10.2%。2012年,三养推出的火鸡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爆辣挑战,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在吃法上,韩国人对泡面的讲究程度令人咋舌。韩国的泡面会添加更多的淀粉和小麦粉,更加耐煮且劲道十足。吃的时候,他们还会加入大葱、鸡蛋、芝士、泡菜等食材,甚至有专门煮面的黄铜锅,就连加入调料包的顺序都有特定的讲究。有意思的是,在韩国人眼中,泡面既可以作为主食,也能当作主菜,把泡面倒进米饭里又能解决一餐。
韩国泡面的火爆,政府也功不可没。韩国政府借助赛事、电影、电视等多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泡面文化。比如在汉城亚运会和奥运会上,农心被选为官方拉面供应商,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在《顶楼》、《继承者们》等热播剧中,都有关于泡面的情节,如富二代深夜偷吃泡面,还感叹其美味程度胜过米其林三星;在穿越剧《哲仁王后》里,古代宫女吃到现代泡面后感动得落泪,称其为“神的恩赐”;《请回答1988》中也有各种吃泡面的场景。

可以说,泡面已经如同泡菜一样,成为了韩国的文化象征和国度符号。

回到中国,泡面的地位与韩国有所不同,它更多地被视为应急性食品。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人吃泡面是因为没时间或者不想做饭,而且年龄越大,对泡面的接纳度越低,除非是长途出行或者户外野餐等特殊情况,平时能不吃就不吃。
在口味选择上,红烧牛肉、清汤肥牛、老坛酸菜是最受欢迎的三个口味。从市场规模来看,2023年中国方便面的消耗量为422.1亿份,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大约是第二名印尼的3倍。但从人均泡面消耗量来看,中国仅排第九。
而且令人意外的是,韩国并非人均泡面年消耗量最高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越南。
2023年,越南人均泡面消耗量达到80包,高于韩国的78包。越南作为新兴市场,正全力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大城市生活节奏快,追求高效率,泡面自然成为了快速解决一餐的首选,一个新的方便面王国正在崛起。

小小的一包泡面,看似普通,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历程。日本战后的发展起步,韩国的工业腾飞,以及中国人的生活应急,都与泡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包泡面,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时代故事、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甚至还能成为文化自信的代表,实在是神奇。话说回来,小时候觉得泡面美味无比,想顿顿吃,可长大后只希望工资能够丰厚,别只够吃泡面。
本文来源@财经不眠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