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安禄山时来运转02

吕公评历史 2023-02-25 07:33:01

 NO.2  接下来,我想请各位做个选择题:  ()的是,他偷羊被抓了!  更()的是,他不仅被抓,还被判了死刑!  A:不幸,不幸 B:幸运,幸运  在一般人看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但如果让安禄山来做,他肯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B。  因为,这正是他本人的切身体会。  如果他不被抓,不被判死刑,他就不可能见到那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贵人——张守珪!  张守珪时任幽州节度使,统领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州区)、妫州(今河北怀来)、檀州(今北京密云)、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州(今河北定州)、恒州(今河北正定)、莫州(今河北任丘)、沧州(今河北沧州)等九州,是当时大唐帝国在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他出身行伍,长期戍边,在与突厥、吐蕃等胡人的战事中屡建战功,历任游击将军、瓜州(今甘肃瓜州)刺史、鄯州(今青海乐都)都督、陇右节度使等职,深受皇帝李隆基的器重。  不久前他刚被调到东北边防,出掌幽州,以对付不时入侵、极为难缠的奚人和契丹。  这次,安禄山就被张守珪的部下抓住了。  按照那时的法律,偷羊是要被棒杀的。  眼看刽子手的大棒就要落下,安禄山急了,连忙大叫:你们不是要消灭奚人和契丹吗?为何要杀壮士!  这声音响得让在场所有人都瞬间耳鸣了起来。  这声音也一下子引起了在场的张守珪的注意。  见此人长得高大魁梧,膀阔腰圆,虽然生命已到尽头,此时此刻却依然高昂着头;虽然四肢都被捆住,眼神中的悍勇之气却依然掩盖不住!  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与其让这样一个当兵的好材料因为小事白白受死,不如让他到战场上戴罪立功!  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念头。  正是张守珪的这个念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给后来的大唐帝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苛责张守珪。  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预知未来。  毕竟,那个时候的他,不识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人旁!  就这样,安禄山不仅捡回了一条命,还被张守珪任命为捉生将——负责侦查和活捉敌人的下级军官!  对安禄山来说,遇见张守珪,就好比梁山伯遇到祝英台、陈子昂遇到幽州台——人生从此不同!  从此,他开始时来运转。  安禄山虽然做中介的水平不怎么样,但在战场上却是一把好手。  他精明果断,有勇有谋,加上自幼在东北边境长大,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几乎每次出马都有斩获,有一次甚至带着麾下三五个骑兵竟抓获了数十个契丹人!  张守珪不由暗暗称奇——看来上次幸亏没杀此人,差点埋没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他决定重用安禄山,便逐步增加其统兵数量。  安禄山也不负所托,此后的战绩越发突出。  这让张守珪对他更加赏识,又将其提拔为偏将。  而安禄山又特别会来事,特别善解人意。  张守珪刚想打瞌睡,安禄山就马上送来了枕头;张守珪刚听张单吊八筒,安禄山就马上打出了八筒;张守珪刚想读最好看的书,安禄山就马上送来了云淡心远的《彪悍南北朝》……  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让张守珪对安禄山再次刮目相看。  当时张守珪无意中说了句:小安,你长得有点胖啊,要注意保持身材……  没想到安禄山当了真,从此厉行节食,居然三个月就减掉了整整八十斤!  这下子张守珪对安禄山更喜欢了:我随随便便一句话,他就这样认真执行,简直比儿子还忠心!  他当即将安禄山收为养子,视为自己的心腹,尽心培养。  很快,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NO.3  这段时间,安禄山真是春风得意,短短几年就从一个社会底层变成了军界高层!  然而天不可能日日晴朗,人也不可能时时顺心。  公元736年三月,一直顺风顺水的他栽了个大跟头!  当时安禄山奉张守珪之命率军讨伐奚人和契丹的叛军,事先张守珪一再告诫他务必要谨慎小心,切勿轻敌冒进。  不过安禄山对此却颇不以为然,在他的印象中,之前每次打契丹人比简直打蚊子还容易——只要能找到对方,他们不是被轻松拍死就是吓得四处乱逃,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因此,他完全没把张守珪的话放在心上,一见到敌人就猛打猛冲,孤军深入,不料竟然中了对方的埋伏,最终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张守珪向来以治军严明而著称,这种违反军令招致惨败的行为,按理无疑应军法从事,否则无以服众。  但真要这么做,他心中却又有些不忍。  毕竟,安禄山是一名难得的骁将,之前又战功卓著,况且他还是自己的干儿子,性情又讨喜,纯属居家旅行必备……  不杀不行,杀又不舍,怎么办?  思来想去,他总算想了个办法。  他命人将安禄山押解进京,听候朝廷发落,同时又给皇帝李隆基上了一封奏折,在奏明安禄山此次失利的同时,也婉转地列了不少安禄山之前的功劳。  他多么希望,皇上能明白他的心意,看在安禄山的战功份上,免掉他的死罪,让他戴罪立功!  安禄山心里当然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刚到京城,他就遭到了当头一棒。  审理他的,是当时的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相。  他有才学——他是当时著名的才子,曾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名句而蜚声文坛;  他有风度——举止优雅,气度不凡,相传后来张九龄罢相后,但凡有人举荐人才,李隆基总是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他更有操守——自从出仕以来,他一直以忠于职守、直言敢谏而著称。  凭借多年来阅人无数的经验,张九龄一眼看出这个胡人尽管外表看似憨厚老实,但内心极其狡诈狠毒,绝非良善之辈。  因此,他对安禄山的态度极其冷淡,很快就作出了这样的批示: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当初司马穰苴(春秋末年齐国名将)杀国君的宠臣庄贾,孙武斩吴王的爱嫔,张守珪若要执行军令,安禄山就必须死!  但皇帝李隆基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从奏折中,他清楚地看出了张守珪的意图。  如果一个女人说“这个包有点贵,可是我好喜欢,你看着办吧”,显然她是想让你帮她购买。  同理,张守珪说“安禄山犯错了,可是他有很大的功劳,皇上你看着办吧”,显然他是想让你帮他赦免。  为了不让张守珪失望,他当即决定免掉安禄山的死罪,只是剥夺其一切职务,让他以士兵的身份继续在张守珪帐下效力。  这下张九龄急了,连忙进谏道:按照法令,安禄山不能不诛杀。且臣看他面有反相,不除必有后患。  而李隆基对此却根本不屑一顾。  安禄山不过是个普通的地方将领,相对于庞大的大唐帝国来说,比一元钱相对于一个亿万富翁还要微不足道,这样的小人物会有什么后患!太危言耸听了吧!  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安禄山放了。  回到幽州后,死里逃生的安禄山对张守珪更加感恩戴德。  之后,他不仅作战更加勇猛,处事也比以前谨慎了很多。  公元737年二月,他又跟随张守珪在捺禄山一带大破契丹。  经此一役,契丹人元气大伤,从此不敢再轻易南下。  凭借自己的军功和张守珪的提携,安禄山很快就官复原职。  可惜世事无常,仅仅两年后,他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