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安禄山挑起的的,而安禄山是唐玄宗一手培养出来的,就算没有杨玉环,以玄宗的本色,也会出现其他的什么“玉环”,杀一个杨玉环又有什么用……
——安禄山的造反之路的检讨反思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对于唐玄宗来说,安禄山的造反太突然了。
经验教训一:不听忠臣劝,将来腿跑断
安禄山,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其父早逝,做女巫的母亲阿史德氏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而改姓安,改名禄山。
安禄山既善于处理各种纠纷,又敢于同当地的恶少争斗,以勇敢善斗闻名。
后来投军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由于他为人狡诈,善于揣度人心,所以很受张守珪的青睐,甚至被张守珪收为义子。
因此,他也不断得到升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已担任左骁卫将军的安禄山由于军事失误犯了死罪。张守珪爱惜他是个人才,想饶他不死,于是写了一纸呈文,派人将安禄山押往首都长安,交朝廷处置。
当时担任右丞相的张九龄看了呈文后,批复说:“昔日司马穰苴为严明军纪,不惜杀掉备受齐景公宠爱的监军庄贾;孙武为严明军纪,也曾杀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若张守珪要严明军纪,使部属统一行动,于法不可不杀。”
但玄宗认为安禄山是可用之才,应该赦免,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反军纪,丧师失地,影响恶劣,不杀不足以明军纪。而且臣看安禄山不是个忠诚之臣,此时不杀他,必会贻害无穷,追悔莫及。”
玄宗不耐烦地说:“你不要杞人忧天,这样既陷害忠良,又不利于朝廷。”
于是玄宗下诏赦安禄山不死,立功赎罪。
经验教训二:警惕“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糖衣炮弹安禄山回到幽州军营,通过曲意巴结、贿赂各方面的人,不久就赢得各方面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见,能获得“赞誉之声”的不一定都是好人,也有可能是小人。
天宝元年(742),一片赞誉之声的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
过了两年,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
天宝六年(747),安禄山再次入朝谒见玄宗。
刚入宫门,安禄山就伏地奏道:“臣生长蕃戎,仰蒙皇上恩典,得极宠荣,自愧愚蠢,无法胜任,只有以身许国,报答浩浩皇恩。”
玄宗听了非常欣慰,安抚说:“卿能以身报国,是大唐的福气,朕心甚慰!”
言毕,玄宗指着一旁的太子,让安禄山上前参拜。安禄山迟疑了一下,并不向前参拜。
殿前侍监厉声道:“安禄山,见了太子殿下,为何不拜?”
安禄山却装糊涂地问玄宗:“陛下,太子殿下是何官职?”
玄宗以为他真不懂,笑着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年之后,当将帝位托付于他,代我为你的君王。”
安禄山这才假做歉意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真是罪该万死!”然后才向太子拜了几拜。
作为朝廷的两镇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高级官员,安禄山说自己“不知有太子”,这显然是在跟玄宗扯淡:如果他真不知道朝廷的官制,以这样的智商,他这个节度使也就没有干的必要了;如果他知道,故意说不知道,只能说他在拍玄宗的马屁。
可悲的是,玄宗被拍的很舒适。
玄宗不明白安禄山心怀奸诈,反而称赞他诚朴可爱,对他的忠心感到十分满意。
还有一次,唐玄宗设宴于勤政楼款待安禄山,召集诸杨及亲信大臣侍宴。当群臣毕集,盛筵摆好之时,玄宗与杨贵妃携手并肩,登临勤政楼,安禄山紧跟其后。上了楼,玄宗一面传召杨铦、杨锜,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登楼,其余百官分坐楼下。
正当安禄山激动不已之际,听到楼上响起一片悠扬的音乐,只见贵妃和三个姐姐,各执管笛、琵琶等乐器,奏出一片清音悦耳之声。
安禄山忘乎所以,不由得起身离座,走到御席前启奏道:“皇上,臣愚钝不识音律,但觉悠扬悦耳,真是盛世元音,奇妙无比!臣想献舞一个,以助陛下酒兴。臣乃胡人,胡旋舞乃臣所长,今愿在筵前献丑。”
玄宗笑着说:“你如此肥胖,也能跳胡旋舞吗?”
安禄山傻笑了一下,就挪动脚步,随着乐声盘旋起来。
起初,玄宗还觉得他有点笨拙,但接着看下去,只见他腾挪旋转,活跃得如同走马灯一般,以至玄宗等人看不清他的面目,只见一个大肚皮,辘轳圆转,灵活自如!大概转了百十回次,随着乐声的停止,安禄山也就站定了身子,只见他口不喘息,面不改色,恭敬地向玄宗行礼。
玄宗不住口地称赞,并指着他的大肚皮笑着说:“你腹中装的是什么东西,如此庞大,跳起舞来却又显得轻盈无比?”
安禄山笑着说:“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您的赤心。”
像这种表忠心的话,最适合空口白牙张嘴就来,关键是还辩不了真假,听着就让人很舒适。
这次舒适的马屁,玄宗听后更是无比舒适,当即令杨氏兄弟与安禄山结为异姓兄弟。
曾经发动“唐隆政变”拨乱反正的李隆基,曾经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唐朝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在安禄山用“马屁”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下,打了败仗。
天宝七年(748)元月,玄宗赏赐安禄山铁券。
天宝九年(750)五月,玄宗又赐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开了唐王朝将帅封王的先河。
经验教训三:好良言难劝该死鬼,大慈悲不度自绝人。
在唐玄宗的宠爱下,朝中大臣都想方设法巴结安禄山,只有宰相李林甫能够压制安禄山。
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每次碰到安禄山,李林甫都能像老妪剥笋一样,在漫不经心之间将安禄山的伪装层层剥落,把安禄山的野心一一揭穿,安禄山觉得如坐针毡,芒刺在背。
每次有人从朝廷回来,安禄山都要问李林甫说了什么。如果李林甫说了自己好话,安禄山就欢喜雀跃;如果回来的人说:“宰相让你检点一些。”安禄山就躺倒在床上说:“哎呀,我死定了。”
乐师李龟年知道这些事以后,学着安禄山的样子给玄宗看,玄宗看了哈哈大笑,却没有说什么。
这时的玄宗,应该是已经昏庸至极了。
安禄山骗取了玄宗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
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将领,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准备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去世,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接任宰相。
杨国忠上任以后,几次三番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会谋反。
安禄山知道后,哭着对玄宗说:“臣是蕃人,不识字,陛下提拔臣于行伍之间,臣感念陛下深恩,杨国忠欲杀臣也。”
玄宗没有相信杨国忠的话。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带领15万叛军南下。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敲碎了玄宗的安逸梦。
好良言难劝该死鬼,大慈悲不度自绝人。
《尚书·太甲(中)》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纵观安禄山的起家,固然与安禄山本人善于逢场作戏,外表憨直、诚朴,内心却怀有阴险奸诈有关,但更与玄宗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直接相关。
如果不是玄宗自己好大喜功、昏庸晦暗、偏听偏信,即使安禄山如何装得愚钝可爱,溜须拍马,如何费力曲意巴结、揣度迎逢,他又怎么会不断地得到起兵造反的资本和信心。
安禄山这个阴谋家直接造成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