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嘲笑罗炳辉:你还好意思当军团长,我要是你,干脆当个营长

司马秘事 2025-04-25 09:40:07

王树声是我军里的一名悍将,革命心特别硬,以前还亲手解决了反革命的亲舅公。虽然他外表看起来特别威严,让人不敢靠近,但他在战友和手下人中,那可是好评如潮。他怎么可能会讲出那种话呢?

土地革命时期,王树声在鄂豫皖苏区很出名,而罗炳辉主要在瑞金苏区活动。到了抗日战争时,罗炳辉加入了华中新四军,王树声则在晋冀豫军区战斗。解放战争一来,王树声的部队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5师汇合,一起组建了中原军区。另一边,罗炳辉去了山东战场,带着部队跟国民党军打仗。

1946年6月份,罗将军因为脑出血,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们两位将军在打仗的那些年里,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太多碰面的机会,那这句话到底是怎么个说法呢?

其实,王树声真讲过那句话。那么,他到底是在啥场合下说的这话呢?

【敢杀亲舅公的王树声】

1905年5月,王树声大将军在湖北省麻城县的一个挺有钱的人家里呱呱坠地。他小时候叫王宏信,而他的堂弟呢,就是那位开国上将王宏坤。因为这哥俩都成了将军,所以在军队里头,“一家出俩将军”这事儿被大家传得沸沸扬扬的。

有人说他出生在穷苦的农民家里,但这其实不对。王树声的爷爷以前是个教书的私塾先生,也算是文化人。所以王树声小时候就得到了挺不错的教育,后来他还成了小学的校长呢。

他老爹相当有本事,手头有四十多亩田地,外加十几间屋子,日子过得很滋润。要说家境,那绝对是能排上地主或者富农的档次。

民国时期,要是家里没钱,孩子根本上不起学,更别提能当上老师或者校长了,除非有人帮忙出钱。

王树声的家庭背景是啥样,其实没那么关键。说白了,咱们党早期的好多领导人,家里条件都还算可以,正因如此,他们才有机会受到挺好的教育,成了那种有远见的人。他们最先了解到马列主义,然后就站出来领头搞革命了。

后来,王树声家碰到了两件大事,他爸妈都走了,家里情况就一落千丈。不过说实话,就算这样,他们家还是比普通种地的人家过得滋润点,毕竟他爸以前当小学校长,那收入还是挺可观的。

主席讲过:“处境艰难就得想办法改变,得行动起来,闹革命。”那王树声后来为啥会踏上革命这条路呢?

王树声小时候就是个“闯祸精”。上小学那会儿,他死活不信天主教,还领着人把教堂给闹了一番,结果就被学校给开除了。正当他不知道该咋办时,有个老师给他指了条路,让他去武昌高小补修学校继续念书。就这么着,他的人生路开始拐弯了。

这所学校是由共产党的老前辈董必武创立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王树声在这所学校里深受影响,逐渐接受了革命的理念。

王树声近亲属里,有超过百人投身革命,但最终只有41人能活到新中国成立那天。很多人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或是倒在了国民党的残忍刀下。这些英勇逝去的亲人中,有王树声的两个兄长、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三位嫂子和他的原配妻子。

这样的经历,让王树声心里充满了怒火,脸上的表情也不再像教书先生那样文静了。

说实在的,我家人是受到王树声的启发才去投身革命的。王树声在1926年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入党的时间比彭德怀、贺龙两位元帅都要早。

王树声在中共麻城县委、县防务委员会和县农民协会都干过要职,分别是县委委员、防委会委员和农协组织部部长。他革命信念铁打不动,对人对事态度明确。为了党的大业,他狠下心来做过大事,亲手把自己的亲舅公给正法了。

1926年秋天那会儿,北伐军把汉口、汉阳还有武昌都给攻下来了。王树声一看时机到了,立马动手搞了个农民协会。他在一次大会上,情绪可激动了,大声喊着:“农民朋友们,翻身做主的日子到啦!咱们这个农民协会,就是专门给那些穷苦的乡亲们撑腰的。大伙儿得拧成一股绳,一块儿去收拾那些土豪恶霸,把原本属于咱们的田地给抢回来!”

受他带动,台底下好多穷苦的农民都热情高涨,一个个急着要报名,加入农民协会。

这时,底下有人故意挑衅道:“王树声,你老喊着要打土豪,那你舅公那儿你打算咋处理啊?”

王树声有个亲舅祖父,大伙都叫他丁大鱼,是这一带有名的大富翁。他家田地广阔,上千亩不止,房子也是一排排,好几百间呢,家里雇的长工短工加起来也有好几百人。老话常说有钱人心狠,丁大鱼也不例外,他和官府的人勾结在一块,跟那些当官的称兄道弟,可对穷苦的农民,他就没那么客气了,总是摆着张臭脸,欺负老实人,干尽了坏事。

这时候,大家的眼睛全都盯上了王树声,看他怎么处理他那有钱有势的舅公。丁枕鱼呢,仗着自己是王树声的亲舅舅,压根不把农民协会当回事。他暗地里勾结其他地主恶霸,打算拿钱收买王树声。后来,他们更是对着干,成立了红枪会,要和农民协会拼个你死我活。

大家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王树声,他瞪大了眼睛,紧握拳头说道:“大伙儿别管我和丁枕鱼那点事儿,我是真心革命的,可以不顾一切,谁要是敢跟农会对着干,那就是咱们的敌人。”

话毕,王树声大手一扬,招呼着手下直奔罗家河的丁宅。他们冲进屋里,把正吞云吐雾抽大烟的丁枕鱼逮了个正着,随后将他绑得结结实实,硬是从家里拖了出来。丁枕鱼的小老婆们见状,慌忙跑上前来拽住王树声,手里还攥着金银财宝,一边抹泪一边哭着求情,可王树声毫不留情,一脚就把她们给踹到了一边。

没多久,丁枕鱼就被带到了会场,在大伙眼皮底下给处决了。王树声这一手大义灭亲,真给麻城那些长期受欺负的穷苦百姓提了气,让他们下定了斗争的决心,也瞧见了曙光。大伙儿一看,都踊跃着要参加革命。

之前咱提到过,王树声为了革命可真是豁出去了,他好多亲人都没能幸免,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这事儿让他心里头埋下了深深的恨,脸上也总是带着股子“狠劲儿”。

1936年那会儿,王树声所在的队伍整编成西路军,打算去新疆。走到河西走廊时,他们碰上了马家军的猛烈攻打,结果两万多红军战士陷入了大麻烦,损失惨重。

1937年3月十几号的时候,那3000多名剩下的红军战士,被分成了三支小队,分散到不同地方跟敌人斗智斗勇。西路军的二把手王树声,带着朱良才、杜义德他们那500多人的小队,跑到了左边的深山里头,玩起了游击战。

没过多久,他们被马家军冲散。王树声和杜义德碰上了强盗,值钱家当都被掠走,没办法,只能一路要饭,往延安方向赶。

但是,那些当地的农民一瞅见王树声,吓得不行,直接就把他给挡在了门外头。杜义德没办法,只好自个儿走上前去要饭,让王树声跟在自己后头……

说白了,王树声的外表确实挺让人吃惊的。但他对敌人那是真狠,对自家战士却特别亲。大伙儿都说,王树声看起来一脸凶巴巴,其实心里头软得很。

红军在长征路上,王树声瞧见一个小战士的脚底板被磨得血肉模糊,都流脓了。他心里头那个疼啊,啥也没多想,立马就蹲了下来,亲自动手给小战士清理伤口。

1947年春天,王树声前往上海调养身体。在跟战士们道别时,这位平时刚强的将领眼眶湿润了,泪水不停地流,直言“心里真舍不得大家”。

病好了以后,王树声顺道去了山东根据地,老战友许世友真心实意地想让他留下,就是不肯让他离开。王树声心里头也挺不是滋味,他说:“我其实也不想走啊,但我就是牵挂那些我带出来的兄弟们呐……”

这么说吧,王树声其实并不是那种冷酷无情的人,他心里头也是有感情的,对身边的同志、战友,他都有着很深的情谊。

【既然如此,王树声为何要对罗炳辉说那番话?】

这事得从红一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合那会儿讲起。当时,红一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两支队伍在懋功碰头了,这可是个大事件。

1935年6月份,我们党迎来了个特大好消息:中央红军跟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了。就在6月12日那天,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和政治委员杨成武的率领之下,历经千辛万苦,穿越了被白雪覆盖的夹金山,最后成功抵达了维乡的木城沟口。

突然间,前面冒出一队人马,王和杨两个人吓了一跳。等他们靠近了一看,才发现原来对方也是红军。搞清楚状况后,才知道那是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个分队,正在那儿忙着执行任务呢。一听这话,两边的战士们都激动得抱在一起哭了,这可真是个大大的意外,让人又惊又喜。

13号那天,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后续人马陆陆续续进了懋功。到了14号,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班子也赶到达维镇了。这一路啊,红军两大队伍被国民党军队追得紧,堵得凶,好在都挺过来了,现在终于碰面了。大家心里那个激动,真是没法用话来说。

那天晚上,第一和第四方面军联合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庆祝活动。两边的战士们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那场面真是让人动容。

但这融洽的氛围下,却藏着一个难以忽视的窘况。

由于两队人马所处的环境有差别,等他们汇合时,人数差距特别大。差不多9万多的中央红军,在长途跋涉过程中,不断被国民党军队追赶拦截,损失非常大。

汇合时,红一方面军剩下的人不足两万,粮食、枪支弹药都紧缺,战士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身上的衣服破得不成样子。反观红四方面军,人数多达八万,兵力强盛,装备齐全。他们粮食弹药充足,军装整齐划一,将士们精神饱满。

看到眼前这实实在在的场景,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们心里直犯嘀咕。他们之前可都听说,中央红军西征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十万人之多,怎么眼前这副景象跟说的完全对不上号呢?打那以后,张国焘心里就开始有些不对劲了,红四方面军里头的个别将领,也慢慢地跟着张国焘的思路走,干出了一些不太合适的事情。

在这些将军里头,王树声也算一个。他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主要是因为受了张国焘的蛊惑。有的将军不太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被误导了,因此对红一方面军有了错误的看法。

王树声长期待在红四方面军,那时候他是副总指挥还兼着军长呢,一直都在张国焘手下干活,被他影响得不轻。战场上他那是勇猛无敌,但一说到政治,他就有点糊涂,分不清好坏,结果干了些错事。

两支队伍汇合后,彭绍辉就被调到了红四方面军第30军,当上了参谋长。他得知张国焘的一些不对头的话和行为后,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就给党中央写了封信,说他对张国焘有意见。

张国焘一听这事,火冒三丈,立马叫彭绍辉去总部聊聊。那会儿,王树声也在场,他瞧见彭绍辉没给张国焘敬礼,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拿枪抵住了彭绍辉。

好在朱德及时出现,把他的枪给缴了。

王树声对红一方面军的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也是一点不含糊。他之前就有所耳闻,清楚罗炳辉是红9军团的领头人。

现在,王树声瞅瞅自己手下的人马都快打光了,就剩一个营了,便嘲笑对方:“你这大军团长咋混成这样了?我要是你,直接降级当营长得了!”

之后,张国焘铁了心要往南走,王树声也跟着他一起。一开始,四方面军往南走的路上挺顺利的,跟刘湘的川军交战,战绩也挺好。这样一来,张国焘就有点飘了,还喊出了“一路打到成都吃大米饭,攻下成都过个好年”这样的口号。

但他却忽略了一句老话,骄傲的人总会跌倒。张国焘因为太过高看自己,结果没多久,在1935年11月时,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就被川军死死挡住了去路。

一听那地方的名字,就知道地形相当棘手,没有比敌人多几倍的兵力根本没法打。红军手里头没重家伙,攻坚战不是他们的强项。要是百丈关一丢,刘湘的老窝可就保不住了,所以川军也是被逼到墙角,只能豁出去拼了。

这时候,老蒋的嫡系部队到了,他们开着飞机,拉着大炮来了。

百丈关那一仗,红军人数上不占优势,不管让谁来带兵打仗,赢得胜利都挺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别跟敌人硬碰硬,想办法避开这场战斗。

这时候的张国焘被那看似美好的未来给迷惑了,硬是要继续打。这场仗打下来,川军的损失比红军还大,但红军想要的大目标还是没达成,说是赢了其实跟输了差不多。在连续打了七天七夜之后,红军没办法,只能撤退。

红四方面军原本兵强马壮,但后来损失惨重,兵力大减。面对这无情的现实,很多人逐渐明白,南下之路根本行不通,就连高级副总指挥王树声也这么想。

张国焘在满心懊悔中,只能改变策略,让红四方面军调转方向朝北前进。经过三次穿越草地后,两大红军部队终于又一次汇合在一起了。

后来,西路军开始向西进发,王树声担任了副总指挥的职务。他和战友们在河西走廊经历了生死激战,遭到了马家军的顽强阻挡,队伍最终被冲散。没办法,他们只能一路上靠乞讨维持生计,最终艰难地回到了延安。

到了延安,王树声就被分到了抗大去进修。

毕业后的王树声变得沉稳内敛了许多,行事作风十分谦逊。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辅助角色(1938年,他成了晋冀豫军区的副司令;1940年,转到了太行军区继续当副司令;1945年,中原军区也有了他的身影,还是副司令……直到1949年5月,他又在湖北军区挑起了副司令的担子)。

王树声打仗勇敢,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还能爽快承认自己的过去,确实是个出色的将领。1955年的时候,国家给了他开国大将的荣誉,这就是对他之前付出的一切的最高赞扬。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