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得知贺子珍哥哥职务后,陈毅一脸嗔怪:怎么连省委常委都不是

司马秘事 2025-04-25 09:38:18

1956年,国防部长彭德怀那时候要去西安参加个会议。

在陕西,一群高层干部到机场去迎接彭德怀。可彭德怀一开口,却问了句让大伙儿都摸不着头脑的话:“贺敏学同志到了没?”

一说起贺敏学这个名字,陕西省委的干部们都觉得挺耳生。后来,有个同志瞅着这姓氏,还瞎琢磨贺敏学和贺龙元帅之间是不是沾点亲带点故呢。

贺敏学这个人,知道的人不算多,主要就是他太不爱出风头了。对他来说,能投身革命就是最大的心愿,别的都不值一提。

再说贺敏学,毛主席称他为“井冈山的先锋”,是个资历很深的老革命家。但奇怪的是,他的官职一直不怎么高,这让好多他以前带过的兵都觉得不公平。说起来,到了1955年授军衔那会儿,贺敏学以前手下的人里,都有不少当上上将的了。

【一、井冈山第一人】

1927年那会儿,贺敏学和他妹妹贺子珍,领着一帮人,浩浩荡荡地赶到了井冈山。

那时候的井冈山,落在袁文才的部队手里。为了让袁文才加入革命队伍,贺敏学不停地给他讲革命的道理。可以说,袁文才后来决定投奔红军,贺敏学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毛泽东之所以能去到井冈山,全靠贺敏学在中间“搭桥铺路”。袁文才愿意接受党的领导,贺敏学在里面可是使了不少劲儿。

在井冈山那时候,袁文才和王佐偶尔也会做出些像土匪一样的事儿,还不太能适应红军那些严明的规矩。碰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贺敏学去跟他俩谈心,做思想工作。

1931年2月份,袁文才和王佐,因为不听指挥还有其他一些情况,被错误地处决了。说实话,贺敏学对于袁文才他们的遭遇,心里头特别过意不去,也很伤心。从那以后,贺敏学就变得特别低调,不张扬。这次的事情,也让他之后对当多大的官儿都不那么在意了。

1934年那会儿,王明老是对毛泽东使绊子。贺敏学呢,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还是他的亲戚。这样一来,王明、李德他们肯定也不会对贺敏学手下留情。这一年,贺敏学原本是个红军参谋长,硬是被他们给贬成了科长。尽管被降了这么大一级,贺敏学却一点怨言都没有。

【二、为了战斗四次降级】

说实话,在打仗的那些年里,贺敏学为了能够上战场,四次主动要求调低自己的职位。

1930年开头那会儿,红六军在军长黄公略的带领下,打下了安源。那会儿,贺敏学是第三纵队的头儿,管着整个纵队。

但没过多久,贺敏学因为枪伤又犯了,只能留在江西永新县养伤。同时,他还兼顾起训练新兵的任务。

那年六月底,贺敏学的伤养好了,他急着想回队伍。可黄公略一看,发现队里没合适他的位置了。贺敏学一听,立马说:“啥职务都行,能让我继续干革命就好。”就这么着,贺敏学去了第三纵队第九支队,当上了参谋长。

一再降级后,对于井冈山根据地的那些老资格成员来讲,大多数人心里头肯定会有些嘀咕,好多同志都替贺敏学觉得委屈,但贺敏学自己却完全没往心里去。

红军打完第三次反围剿后,贺敏学那会儿正好是红九师的参谋长。没过多久,陈毅发来个电报,就把贺敏学临时调走了。

陈毅这次临时调动,主要是想让贺敏学带着特务团,去端掉反动派的一个硬骨头阵地。之前,独立第六师的4团已经试过一次,但没能攻下来,还吃了大亏。

大雨突至后,贺敏学迅速发现了敌军阵地的一个防守破绽。他立刻下令,让战士们集中火力猛攻那面被雨水浸透变得松软的城墙。这一招真奏效,他们拿下了战斗的胜利。胜利之后,陈毅都不舍得让贺敏学离开了。但贺敏学心里有数,他为了能有自己带兵打仗的机会,主动要求降职,去做了特务团的团长。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斗岁月里,因为革命大局的需要,贺敏学毫不犹豫地听从党的调配,两次主动降低了自己的职位去担任新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贺敏学没借着跟毛主席那层特别的亲戚关系,找毛主席要职位要官衔。相反,他自个儿就愿意听从组织的调配,把军装一脱,直接扎进了经济建设的浪潮里。

【三、贺敏学怎么连常委都不是】

1952年的时候,贺敏学收到上面的通知,让他去华东军政委员会管的建筑工程部,当个副部长,这就是让他转业的意思。

让一个在战场上拼杀了二十多年的老兵,突然转行去搞地方上的建设,而且还是个他完全不熟悉的行当,你说,谁心里能没点儿嘀咕?要知道,那时候,贺敏学可是华东军区防空司令的大官呢!

这样的调动命令,从某个角度来看,不就是等于给人降职了嘛?

贺敏学的一个老朋友为他感到不公,这样的工作变动,哪像是往上升,根本就是往下降嘛。

对于这事儿,贺敏学一点都没抱怨,他还劝起了身边的战友:革命嘛,哪儿都是阵地,在哪都是给党干活,给人民帮忙。

贺敏学接到调动通知的那天,他立马就跑到了图书馆,翻找起跟建筑有关的资料来。贺敏学这人行事挺低调,所以不少人压根不知道,那时候上海最出名的十座建筑里头的中苏友好大厦,其实就是他领头给建起来的。

1955年那会儿,贺敏学在上海正忙着搞建筑,好不容易把局面给打开了。可没想到,中央又突然把他调到西北去负责工程,这次调动,说白了就是降职了。

对于外界那些为他鸣不平的言论,贺敏学只是简单回应:我完全听从安排。

王茂良是贺敏学的警卫员,他有一天壮着胆子问贺敏学,心里是不是真的打算去西北。

贺敏学平静地回应道:“打仗那会儿,条件那么差咱们都挺过来了,西北虽然条件不好,但跟战争年代比起来,根本不算啥。现在国家需要他出力,他当然得听国家的安排。”

1957年那会儿,陈毅一听贺敏学被提为福建省副省长了,但居然没进常委班子,他脸上就露出了点不解的神情,直截了当地说:“就贺敏学那本事和经验,这次咋就连个福建省委常委的边儿都没沾上呢。”

旁边的工作人员也按捺不住,直言不讳地说:“领导,说实话,就凭贺敏学参加革命的年头和立的功劳,他本该坐上更高的位置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那会儿,国家开始搞了个行政级别的制度。按照贺敏学的工作经验和这些年干的成绩来看,上头给贺敏学定的是正部里的7级。

不过,当贺敏学了解了状况,他自己提出降一档,只要了个八级副部职位。说真的,按党内一些老前辈的说法,就凭贺敏学在红军那时候的贡献,给个7级都算是委屈他了。

说实话,贺敏学主动要求降级,这事儿真让中央的行政评级工作变得容易多了。

贺敏学一辈子官职就做到副部长,那时候,他手下的好多老战友,都当上了省长,或者更高的官。但是,就算一次次被降职,贺敏学也从没嘀咕过半句,因为他心里头清楚,投身革命,压根儿就不是图升官发财、享乐过日子的。

说到贺敏学,毛主席夸了他两回,说他是个“棒小伙儿”。正是因为新中国有着许多像贺敏学这样的“棒小伙儿”,咱们的国家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嗖嗖地发展起来,变得强大。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