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剑骑翩翩出武威”,甘肃的地名内卷厉害

书兰聊历史 2023-05-09 09:45:13

前言: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就拥有了以语言和文字为事物命名的天性。地名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符号,以特有的方式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尽了地名和人文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方文化。不管是塞外大漠,还是烟雨江南,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阡陌乡村,地名都会凭借较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标记出其地之“根”和“魂”。

安土重迁的炎黄子孙对地名的情怀从来都是深切而厚重的,每一个地名都将汉字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要说到哪个省的地名最美、最内卷,无疑是甘肃,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剑骑翩翩出武威”,甘肃的城市,不论大小,地名普遍都充满了画面感,每一个都很美好。玉门关、酒泉、张掖、敦煌、兰州、武威......即使未能踏足其地,也能身临其境。

今之甘肃

一、甘肃的地名有来头

1、开拓进取

甘肃地处西北,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的战略重地。汉匈大战期间,汉武帝为断匈奴臂膀,令霍去病率军两度攻打长期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匈奴人,得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之地。这四个地名颇有讲究,敦煌的字面意思是盛大辉煌,彰显了汉军的赫赫战功。酒泉之名源于霍去病倒酒入泉,与众将士同饮,展现了汉军的豪情万丈。

另外,张掖之“张”为张开,“掖”则通“腋”,是为臂下,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张开大汉王朝的臂膀,开拓西域。武威即武功和军威,充分体现了汉朝的尚武精神。鉴于此四郡新设,且距长安甚远,汉武帝为保万全,特在连接关中和四郡的咽喉之地设立了一个天水郡。传说上天因为同情此地百姓在秦末乱世中所遭受的苦难,赐下了一个美丽的天水湖,故有“天水”之名。

霍去病在河西之战的进军路线图

时间来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志在一统,于公元376年攻打前凉政权,他本人亲自到高平(位于今平凉市)统筹相关事宜。前凉覆灭后,苻坚便以高平为中心,设平凉郡,有夸耀军功之意。七年后,苻坚信誓旦旦地发动灭晋之战,可惜一出草木皆兵让他终是抱憾而终,他的未竟之业被隋文帝杨坚完成了。为了更好的经略西域,隋文帝在金城设兰州总管府,遂有兰州之名。

河西之地从汉朝到隋朝未曾缺过金戈铁马,纵使是军事孱弱的北宋,也曾在宋神宗的手上取得过“熙河开边”的佳绩。为巩固成果,宋神宗令人在收复的一处故地上建定西城,意在“安定西北”。宋朝都能有如此表现,煌煌大明自然也有故事,明太祖在驱逐河西之地的鞑鞑人后,下令修建了嘉峪关。自此,甘肃的14个市州(敦煌是县级市,不在其列)已有8个因中原王朝开拓西北而得名。

颇为壮观的嘉峪关

2、美好愿望

地名是人为产生的,而人会有主观上的愿景和审美,比如古代王朝的统治者希望自己治下的所有地方安定祥和、江山万万年,百姓们希望自己幸福吉祥、福寿通达。当他们的美好愿望和地名交融到一起时,地名也会有所反应。就拿平凉市的灵台县来说,相传周文王曾在此地筑祭天之灵台,颇喜欢改名的隋炀帝因此取其祈福之意而改出了一个灵台县。

此外,兰州市的永登县名源于西晋时期的“永远丰收”之意。金昌市的永昌县名源于明太祖的“永久昌盛”之意。白银市的靖远县、会宁县和景泰县之名分别源于清朝多尔衮的“边县安定”之意、西魏宇文泰的“会州安宁”之意和民国时期的“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张掖市的民乐县名和武威市的民勤县名分别源于民国时期的“民众快乐”之意和“民众勤劳”之意。

一众好听的县名

天水市的秦安县名源于金熙宗的“熙秦路安定”之意。平凉市的崇信县名和静宁县名分别源于唐德宗建崇信军的“尊崇信义”之意和元成宗的“安宁祥和”之意。庆阳市的宁县名源于西魏宇文泰的“抚宁羌氐”之意。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名、和政县名和康乐县名分别源于民国时期的“永远安定”之意、明世宗的“政通人和”之意和宋神宗的“民康乐业”之意。

自此,甘肃的58个县已有15个因美好愿望而得名。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县机缘巧合地组团而名,比如陇南市的文县(对应周文王姬昌)、武都(对应周武王姬发)、成县(对应周成王姬诵)和康县(对应周康王姬钊),组在一起就是“文武成康”,人们仿佛寄托了一种对治世环境的殷切期盼。不过要说这完全是巧合吧,好像也不尽然,其一,这四县紧密相连,其二,除武都外的三县之名都源自宇文泰家族。

比邻而居的“文武成康”

二、甘肃的地名有传承

1、区划稳定

从大禹分九州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汉朝的郡国并存制。从唐朝的道到宋朝的路,再到元朝的行省。地方区划从来都是动态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绝非仅仅是地图上的大小变化,它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地名。一般来说,地名因被广泛使用而有一定的稳定性,可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实则依然会在地方区划的变化中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比如曾经存在一千多年的登州,从唐高祖初设,领二县,到唐肃宗复设,领四县,其行政区划在短短的百余年中发生了7次较大变化,变来变去的结果就是最终消亡于民国,还有曾经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而短暂出现过的江南省和热河省等地名。甘肃的区划虽然也时有变化,但是因其地形独特,民族众多,相对变化还是要小不少。

甘肃地形图

先说地形,甘肃除了没有海洋之外,诸如沙漠、山地和戈壁等诸多地貌特征都有,也就是说甘肃的城市不会那么整齐划一,城市与城市之间往往会有隔点什么。再说民族,都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甘肃有55个民族?这倒也不奇怪,甘肃在古代就是胡汉杂处的地方,民族一多,区划调整上就不得不有所权衡,毕竟“因俗而治”的实效性是有目共睹的。

甘肃整体变化小,局部的城市变化也小,早在汉武帝设立武威郡时便是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一直到现在,凉州区依然是武威市城区。天水郡初设时地域较大,辖有16个县,后来几经拆分,到隋朝时还剩下5个县,再往后,一直到现在的天水市,其辖区范围变化比较小。平凉郡初设时同样很大,但是今平凉市的大部分地区在当时都被囊括进去了。

隋朝时期的天水郡

2、辨识度高

华夏幅员辽阔,城市众多,而地名的命名习惯和规则又千篇一律,且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远没有现在这么频繁,自然会出现重名的问题。据相关史料所载,华夏的城市重名问题在民国初期表现得十分严重,一千多个县中有两百多个县重名,平均每八个县中就有一个,比如最早由唐文宗下令在幽州设立的新城县,到民国初期一查,江西和山东等地都有了,一共六个新城。

不过这种县名的重复问题倒是没有发生在同省之内,都是不同省份之间有重名。古代长期讲究一个“穷家难舍,热土难离”,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自己所在的县域,能在省级这种一级行政区划内跨县活动就十分难得了。对于一省百姓来说,只要自己所在省不存在有县与县重名的问题就足够了,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

重名的新城县

随着交通建设的不管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地名也就需要唯一性了,前面提到的新城县后来除了最早的那个没改名之外,其余五个全都改成了不同地名。甘肃虽然也曾有过县名与其他省份重合,但是并不严重,像皋兰、会宁、瓜州、泾川、陇西、渭源和甘谷等县名,一看就知道是甘肃的,相当有辨识度,其他省份很难与之重名。

另外,凡事讲究一个“先来后到”,即使两个地方重名了,也不需要两个都改名,那么哪个应该改名呢?自然是后面出现的一个改。甘肃文化底蕴深厚,充满了历史想象,即使是小到乡镇,其地名大多都能往先秦时期去朔源,比如今属天水市的秦亭镇,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并且从这里走出的秦人最后还建立了响当当的秦国。

秦人老家

结语

综上所述,甘肃的地名来头都不小,大多数地名“出道即巅峰”,它们背后不是汉唐雄风,就是朴实无华的精神愿景,再加上文人骚客的各种助力,它们的文化底蕴也就愈发深厚。如果只是这样,甘肃的地名文化倒也不会如此耀眼,毕竟华夏最不缺的就是千年古城。最关键的是,甘肃的地名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有了传承,也就有了更高的辨识度,人们在面对甘肃地名时,很容易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深刻体会到那种古朴的厚重感。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有一个从千年以前穿越到现在的甘肃人,在甘肃范围内迷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地名未变,位置未变。虽然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夸张,可依然能够反应出甘肃地名的美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美好的甘肃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中国地名史话》

《中国地名演变手册》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