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朝建立以来,近5000年中国历史中,朝野更替不断,但作为中国根基的中原却几乎一直是汉人在统治着的。
当然中原地界也有被外族侵占全境的时期,其中时间最久,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中国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
清朝统治者的前身是以金人后代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脉所组建的“八旗”子弟。
在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只是女真族的一个头领,但经过他和他的后代的苦心经营,最终实现了以少治多的统治拥有3亿汉人的关内长达276年之久。
不仅如此,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不同,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原的三亿汉人也没有爆发类似之前的大规模起义活动。
这就引发了众人的猜疑,三亿汉人为何不起义反抗仅300万的满清八旗呢?总的来看,他们不反抗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家底空空,无力反抗提起努尔哈赤,那就得先说说他的宿敌,明朝人。
而明朝人的发家,那就得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说起,他一生战功赫赫,他帐下的蒙古铁骑一度征服到欧洲领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征途最长最远的一次。
但随着成吉思汗的离世,蒙古人在中原建立起的元朝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首先是欧洲土地的尽数丢失,接下来就是中原大地纷乱不断,战火连天。
有道是“君舟民水”,“得民心者得天下”,蒙元的民族压制政策让无数汉族人民难以忍受,此外元朝政府对臣民的职业性质划分也让读书人们十分仇视。
直此乱世元朝开始分崩离析,在元朝高楼危矣的最后时期,朱元璋横空出世
带领着汉人起义军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重新建立起汉人掌控中原的时代,明朝就此诞生。
可是朱家人的一代代辣眼操作使得明朝传到崇祯皇帝这代百姓怨声载道,几乎达到了无法生存的程度,本着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原则,李自成反了。
明末的农民起义可谓是此起彼伏,但这中间最著名的就是李自成的起义军,大军所到之处明军丝毫没有对抗的余地。
但李自成的政权没有维持多久,他贪图富贵、敛财图色的丑恶嘴脸便暴露了出来,甚至他还纵容部下四处杀掠。
这样的政权与明朝的政权几无二致,因此李自成也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就这样努尔哈赤发家的机会来了。
政权统治者的更替往往离不开血腥的手段,只不过这种血腥可大可小,可祸及争权者也可祸及街头百姓。
原本的中原便经历了战火的弥漫,还没有来的及恢复元气,又遭受到天灾的侵害。
中原百姓,3亿汉人几乎是没有来的及反抗便被女真人强压头上,皇太极登基,清朝的统治拉开了帷幕。
看起来女真人的入关有些趁你病要你命的嫌疑,但单凭实力来讲,汉人对阵女真人的确是没有获胜的把握在的。
女真人是游牧民族,自幼长在草原上,骑射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便是放羊的女人都是百箭穿杨,骑射一流的高手。
除此之外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是十分的强健,这种基础条件使他们在战场上占据很大的优势。
而明朝人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自小学习的是多读圣贤书,知书识礼,文质彬彬。
身体方面也是偏向弱柳扶风、玉树临风的柔弱美感,美观上自是养眼,但在战场上就有些弱势了。
当然了也不是底看汉人的能力,毕竟以战术取胜的战争不是偶然出现的。
但就当时的中原形势,面对女真人的侵入,汉人是真的有心无力,毕竟国力空虚,战士们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想着打仗呢?
出乎意料的器重读过明史的可能都曾有过一种深深的怀疑,朱家人的基因是真的不怎么样。
中国历代的帝王不说全部都是,但大多数都是文韬武略无一不精的。
除去皇家子弟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外,历代的开国皇帝也都是自身能力非凡的人。
而朱元璋自身能力是有的,但他的才干有些不太适用于一个建立新王朝的帝王。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朱元璋没有为他的后人立下良好的治国体系,导致后期的明朝君主几乎都是泛泛之辈。
但一个国家能否向好的方向发展,统治者是否能力出众并不是必要的因素,他身边的辅佐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此是有影响的。
人靠衣裳马靠鞍,明朝的帝王虽然能力一般但能臣之辈频出,有了他们的扶持,百姓在明的庇护下也算安稳度过了两百余年。
明朝末年,宦官把持朝政,上蔽帝王耳目,下遮人间疾苦。
朝臣们被宦官压的几无立足之地,忠臣良将斩杀殆尽,看着这样一幅人间惨剧,无数良臣心寒不已。
直到清兵进关,皇太极登基,这种血腥的气氛仍然没有消减的意思。
早就听闻夷人粗蛮,人人心头都竖着一把刀,生怕自己惹了他们不快被一刀削了脑袋。
但皇太极登基后注重汉文化,礼待汉臣。
之后清朝皇帝还陆续放宽政策大力尊崇儒学,效仿汉族前朝科举制度给汉族读书人一个晋升渠道,并允许汉人入朝为官,甚至清朝的各类文书都用两种文字发布便于大臣阅读。
这都是为消除民族间的矛盾和隔阂
清朝的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做出的努力和让步,这也为他们预防以及避免了来自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
毕竟利用统治政策让汉人俯首称臣,以汉人统治汉人是最稳妥不过的方式了。
他们只需要通过保证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能有效地使一部分汉族人忘记了反抗。
从而在这些政策的实施下,具有反抗意识的人化整为零,剩下一小部分有反抗意识的人,就会因为没有反抗的力量而反抗不起来了。
当然当时的汉人只能沉浸在这些政策带给他们的好处中而无法想象这只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实现千秋万代丰功伟业的手段而已罢了。
满汉一家利益化清朝政权在汉民中站稳脚跟后,连着几代的皇帝便开始了自强不息的努力
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打天下,但守天下这个巨任却不是仅凭满人自己就能实现的。
因此,他们格外重视汉学文化,历代君王自幼便接受汉学家的指导,汉、满、蒙三文是他们的必学科目,此外汉文化的礼仪、制度他们也有所研习。
他们读汉人的圣贤书,行汉人的祖制礼,鉴前朝的高官专权、外戚干政、宦官越界,随后建立适合清朝的政治体系。
当然除了强化皇帝自身,他们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拉拢汉民。
最直接的就是减免赋税让利于民。皇太极入关后开始实施的仁政,他没有暴力的对待汉民,相反他还出了很多利民的政策鼓励汉民耕种。
比如自明朝万历皇帝起,百姓就一直饱受着三饷的折磨,三饷制度可以说在赋税本就繁重的基础上又给老百姓压上了一个直不起腰的“大磨盘”。
因此在清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便利用取消三饷制度拉拢了很多人心
有了安生的日子可过自然不愿搅入政权斗争当中,于是清朝暂时收服了汉民。
再比如康熙十六年,他也明确宣布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将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家学说作为治国之本,汉族的知识分子们更加的大力支持清朝政权。
这让汉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便无人起反对满清的心思了。
之后皇帝又带头领着满人学习汉族文化习俗,并且不分彼此的满汉联姻
汉臣看到汉族女子开始进入皇帝的后宫之中,甚至不少女子得到了非常高的位份后,表示出了对满清的统治的更大支持,这是清朝统治者乐意见到的局面。
不仅如此,满人看到皇室与汉人通婚后也纷纷上行下效
在古代,联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巩固的联盟与纽带,毕竟没有人随便的反抗自己的亲家。
釜底抽薪,愚民防抗除去以上缘由,满清统治得以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的的康、雍、乾盛世。
但随着乾隆皇帝的离世,清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为了预防汉民的反抗,自顺治皇帝开始清朝就开始实行了文字狱。
文字狱顾名思义,一定的人数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就算是非法聚会,这些人就会统统的被下入文字狱中。
举个例子,一位清朝汉族诗人只是写了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被抓进了文字狱中
因为这首诗被当局者解读为诗人在抱怨清朝先祖出生于愚昧荒蛮之地,不识礼法却还要在中原搞统治。
而让诗人被当局者误解的仅仅是因为诗中含了一个“清”字。
如此严苛的控制言论下,清朝文人只好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也因此清代诗词歌赋的文学水平出现了历史上的断崖式下降。
久而久之思想与精神已经麻木了的文人们,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便放弃了反抗意识。
结语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却不反抗的原因:
总体来说就是满清统治者们一边采取怀柔政策,拉拢着拥有话语权的读书人,宽待底层决定民心的百姓
一边用铁血手段镇压对清朝心怀不满的汉人,他们将汉民们当做猎物般驯服却不容许他们反抗自己。
可惜的是他们还是考虑的不够周到,他们只顾着防范着自己控制下的汉民,却忘记自己也终将被这种防范落下了后腿。
清政府的手段与结局提醒了我们,满清统治者们之所以能统治远远多于自己的人数的汉族人民,是因为他们能够接受并吸收满、汉之间的各类差异
他们主动融入汉文化中,最终在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的同时也把意图反抗的力量压制住了。
任何手段都是双刃剑,收买人心也好,手段强硬也罢,最终都是要注意分寸,稍有不慎就会害人害己。
大清快灭亡了还派遣舰队保护侨民,就是解放后蒋介石都做不到,你侮辱大清好意思吗?
汉人被满人统治,这本来是后人给予的命名。 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
明朝末年战斗力连宋朝都不如,满清才几百万人,大明将近上亿人。上亿人打不过几百万人,好歹南宋在蒙古的功打下,还坚持了五十多年,明朝一瞬间就亡了,这是历史的黑色幽默。明粉就不要吹了,事实胜于雄辩[得瑟][笑着哭][笑着哭]
换了CEO,就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