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不少钱买了套100平米的房子,可实际能使用的面积却只有70平米,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嘛!”
随着住建部提出“住宅应按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关于公摊面积究竟该存还是该废的争论,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先来看一看当下的实际情况。
对于33层以上的高层住宅而言,公摊率往往高达30%。
这就意味着,倘若你花费300万购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实际上真正属于你的面积可能仅有70平米。
这样的现实状况,让众多购房者都深感自己吃了大亏。

那么,公摊面积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项制度是在1995年从香港引入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共设施的分摊问题。
像电梯、楼道、管道井、公共门厅、过道、警卫室,甚至连外墙面积的一半,都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每一户。
如此一来,开发商不仅能够将公共部分的成本转嫁给购房者,而且在面积的计算上还可能会做一些“小动作”。
一般来说,一栋楼的公共面积越大,公摊比例也就越高,相应地,购房者实际能够使用的面积就会越小。
公摊比例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分摊系数的计算方法是:公用面积总和除以套内建筑面积总和。
而你家的公摊面积则等于:分摊系数乘以你家的套内面积。
举个例子,假如一栋楼的公用面积是200平米,所有住户的套内面积总和是1000平米,那么分摊系数就是0.2。
要是你家的套内面积是100平米,那你家的公摊面积就是20平米。
虽然从计算方法上看似乎很科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水分。
楼层的高度不同,公摊面积也有所不同:
高层住宅的公摊比例通常在14%-24%之间。
多层住宅的公摊比例相对较低,在7%-12%之间。
超高层住宅的公摊比例最高可达30%。
为什么楼层越高,公摊面积就越多呢?
这是因为像电梯井、设备间、避难层等这些公摊面积较大的部分,会占据不少空间。
在一个小区里,高层住宅和洋房的实际得房率可能会相差20%以上。
住建部的态度十分明确。
“住宅应按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简短的14个字,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按照实际能够使用的面积进行房产交易,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重庆已经率先取消了公摊面积,其他城市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
那么,购房者有可能拿到赔偿吗?
直接获得赔偿的可能性比较小。
开发商并没有义务对购房者进行赔偿。
购房合同中通常也没有关于公摊面积的相关赔偿约定。
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补偿标准。
而且,很多开发商的资金状况比较紧张。
不过,也别太着急,取消公摊面积可能会带来这些好处。
物业费将按照套内面积来收取。
供暖费或许会重新进行核算。
二手房交易可能会得到政策方面的扶持。
市场定价会变得更加透明。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除了重庆直接取消了公摊面积之外,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天津、苏州、厦门、杭州、南京、福州等城市也都在积极探索相关改革。
虽然每个城市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让房产交易更加透明。
给购房者提一些建议。
对于准备买房的人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核算房子的公摊比例。
了解具体的分摊项目都有哪些。
选择信誉良好的开发商。
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
对于已经买了房的人来说,也不用过于着急:
等待政策进一步完善之后,再做决策。
关注是否会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
算清楚物业费可能的调整空间。
理性地看待市场的变化。
可以预见,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规范。
会有更多的城市跟进改革,取消公摊面积。
老业主的合法权益也会得到保障。
市场定价会变得更加透明,让购房者更加清楚明白。
市场也会逐渐形成新的平衡。
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有序,让人们的居住体验更加舒适。
即便老业主可能拿不到直接的赔偿,但市场会变得更加透明公正。
对于取消公摊面积这件事,你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什么是取消公摊?是不是把过道,电梯等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