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别人家的孩子、少年天才,这些赞誉都属于他,人们觉得他前途无量。
13岁时,其他孩子还在懵懂地认识世界,他已经成为大学生,受到关注,收获赞扬。

他叫魏永康,来自湖南华容县,1996年,他的名字变得非常有名。
但是,未来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十几年过去,这位一度被看好的人才最终没能实现期望,这结局让人惋惜。

他到底遭遇了哪些变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颗耀眼的新星变得不再光芒四射?
“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这句话饱含痛苦,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失望与伤心?
魏永康的家庭背景非同寻常,他的父亲魏炳南,曾经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老兵,战场上英勇无比。

但遗憾的是,战争让他身受重伤,最终瘫痪,生活起居都需要他人照顾。
而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则是一位吃苦耐劳、性格坚强的女性。

在那段时期,她原本有机会继续深造,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因为家境窘迫,高中毕业后,她不得不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开始为家庭操劳。
曾学梅与魏炳南的婚姻,是旧式的媒妁之言。
起初,曾学梅的父母并不赞成,他们顾虑女儿嫁给一位身有残疾的丈夫,以后的生活会充满艰辛。

然而,魏炳南身上那种军人特有的坚毅和正直深深打动了曾学梅,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要与他相守一生。
1983年,他们的儿子魏永康来到了人世,为这个经历许多困难的家庭增添了一抹亮色和新的盼头。
魏永康的超常之处,很早就能看出来,曾学梅回忆说,魏永康一岁半的时候,她的同事用花生米引诱他,提出写一个字就奖励一粒花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魏永康竟然真的在地上写出了七八十个汉字。
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感到非常吃惊,他们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是一个天才。

魏永康两岁时就展现出惊人的识字能力,已经掌握上千个汉字,到了四岁,他更是自学完成了初中全部课程,学习速度远超同龄人。
因为出色的学习能力,他小学阶段跳读了好几个年级,八岁时就直接进入了华容县的重点中学读书。
信源:湖南伢子17岁考进中科院遭退学 再次上演"伤仲永"2016-04-07 直播株洲

魏永康被誉为“神童”,这与他母亲曾学梅的细心培养密不可分,曾学梅深刻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并且希望儿子能通过学习改变整个家庭的未来。

为此,她放弃了百货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魏永康的教育中。
她不只是辅导魏永康的功课,还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甚至在魏永康上了大学以后,她也一同到湘潭陪读,细致入微地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她这样做,就是希望儿子能够专心学习,不用为生活琐事分心。
魏永康的生活起居,从吃饭穿衣到洗澡,都由母亲曾学梅全盘打理。
曾学梅的母爱无疑是深厚的,但其中也包含着强烈的控制和过度的溺爱,最终反而限制了魏永康的自我发展,成为他前进的阻碍。

17岁,魏永康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始了硕博连读的深造之路,他独自来到北京,第一次真正独立生活。
但是,没有了妈妈的照顾,他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难题。

他不太会洗衣服,冬天也只能用冷水凑合着洗,经常把衣服弄得一团糟。
时间管理对他是个难题,上课和考试常常被他遗忘,人际交往对他更是挑战,在集体生活中总是显得不合群。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实在令人担忧,不仅生活习惯差,社交能力也亟待提高。

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生活技能、时间管理、人际交往,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摸索和学习,否则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更难在社会上立足。
魏永康的学习之路也遭遇了新的难题,中国科学院的学习强度和进度比湘潭大学快很多,他开始感觉难以跟上。

由于缺乏自己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停滞不前。
由于未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魏永康最终没能从中科院顺利毕业,校方建议他退学。
这件事对魏永康本人,以及他的整个家庭,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让他们深感痛苦和失落。

曾学梅听到儿子被学校劝退的消息,焦急万分地赶往北京。
当她亲眼看见儿子失魂落魄的模样,内心的怒火和痛苦再也压抑不住,直接说出了那句伤人的话:“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这句话充满了深深的绝望和愤怒。

而魏永康深受打击,也开始认真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以及母亲的教育方式。
他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头脑聪明,智力超群,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方面却非常欠缺。
于是,他决定开始独立生活,努力学习做饭、洗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并积极尝试与他人沟通交流,积累社会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他逐渐走出舒适区,迎接独立生活带来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和成长。
离开中国科学院之后,魏永康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他希望继续深造,报考了湘潭大学的物理系硕士研究生,可惜未能如愿。

他还曾经进入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工作,但最终因为无法融入那里的环境而选择了离开。
之后,他又尝试在北京工业大学考研,但结果仍然令人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挫败,让人们渐渐忘记他曾经被称为“神童”,他的天赋异禀的光环也随之黯淡下来。

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日子,魏永康结识了妻子付碧,付碧的体贴温柔与善解人意,成为了他重要的精神支柱,给予他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在付碧的陪伴和支持下,他慢慢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他们后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了自己的孩子,组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小家庭。
日子过得不算宽裕,但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想办法克服生活里的难题。

曾学梅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她诚恳地向儿子道了歉,还拿出老家拆迁得到的钱,在上海给儿子买了套房,一家人总算又生活在一起了。
为了撑起家,魏永康选择了当程序员,这份工作赚钱不少,但特别耗费心神和时间。

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健康严重受损。
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因病逝世,享年38岁。
这位早年被誉为“神童”的人物的离开,重新唤起了公众对他的记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方式的深刻思考与讨论。

魏永康的遭遇令人惋惜,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伤痛,更暴露了教育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假如时光倒流,曾学梅还会坚持把儿子培养成所谓的“神童”吗?她还会说出那句让她抱憾终生的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