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正处于寻求连任的关键时刻,他的竞选团队沉浸在即将获胜的喜悦中,觉得一切都尽在掌握,没有人预料到,一场灾难性的风暴正在悄然积聚。
这场风暴的核心,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一度风光无限的总统,最终以辞职谢幕?

尼克松的非凡人生,并非一开始就充满光辉,而是发端于加州约巴林达一个贫困的家庭,童年时期,他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为了贴补家用,尼克松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驱车前往几英里外的市场购买蔬菜,然后运回自家的小卖部售卖。
他亲眼看到父亲辛苦积攒的钱全部用来买地种植柠檬,希望借此改变家庭的境遇,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甚至连维持生计的土地也只能忍痛低价出售。

命运的捉弄还在继续,没过多久,那块低价卖掉的土地竟然发现了大量的石油,这对尼克松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变幻莫测和生活的艰难。
然而,困境没有压倒这个坚强的年轻人,他一边工作挣钱,一边努力学习,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

尽管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他不得不放弃哈佛,选择了离家更近、学费更低的惠蒂尔学院,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华和毅力。
这段早年的经历在他心里种下了对有钱人的复杂感受,既羡慕他们的生活,又对他们抱有敌意,还感到深深的自卑,同时也塑造了他坚韧不屈、永不放弃的性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尼克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报名加入了美国海军,成为了一名负责后勤保障的军官。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尼克松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出色的执行效率获得了上级的认可,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正是在艾森豪威尔的赏识和帮助下,尼克松踏入了政治舞台,从此发展顺利。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的共和党议员,仅仅过了六年,他就成为了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档,并且成功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68年,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总统,实现了从普通人到国家领导人的巨大转变,不过,这个表面上非常成功的逆袭故事,实际上掩盖了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

尽管当上了总统,尼克松的普通百姓出身总是困扰着他,使他和华盛顿的政治圈子显得不协调。
他没有牢固的政治基础,没有显赫的家世和社会关系,被东部精英阶层看作是“乡巴佬”,一个凭着好运和野心爬上去的“外来者”。

早年的艰苦生活,加上在政治上的排斥和孤立,使他的性格变得复杂且矛盾,而他的这种性格,也为将来的不幸遭遇种下了祸根,预示着他未来可能遭遇的悲惨结局。
1972年,尼克松准备再次竞选总统,民意调查显示他明显领先,赢得选举好像没有悬念,不过,尼克松心里还是不踏实,总担心会出问题。

可能是因为他长期身处政治斗争,变得非常谨慎,甚至有些多疑,也可能因为他小时候生活很苦,所以特别看重已经得到的权力,害怕失去,而且,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的竞选势头越来越强,这更让尼克松感到紧张。
或许是领导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变本加厉地去做,为了迎合尼克松的心意,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的团队成立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CRP)。

这个委员会开始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尼克松获胜的把握。
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个人偷偷溜进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他们的目标是安装窃听器,谁也没想到,一位名叫弗兰克·威尔斯的保安发现了他们,并立刻报了警。
这五个人可不是普通的小偷,他们穿着体面,身上带着大量的现金和窃听设备,其中一个名叫詹姆斯·麦科德,他竟然是尼克松总统“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安全顾问。

更让人吃惊的是,调查发现这些现金和CRP(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秘密资金有关联,矛头直指尼克松的竞选团队。
最初只是一桩普通的入室盗窃案,谁也没想到,它后来竟然发展成轰动全美的重大政治丑闻,这就是后来人尽皆知的“水门事件”。

更让尼克松没料到的是消息的泄露,《华盛顿邮报》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曝光了这件事,报道非常详细,甚至连窃贼的身份以及他们和尼克松竞选团队的关系都清清楚楚。
信源:新闻背景|美国历史上那些引发争议的总统赦免事件2024-12-02 新华网

这些消息来自一位代号“深喉”的神秘线人,直到三十多年后,这位线人的身份才公开,竟然是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

费尔特泄露秘密,是因为尼克松没有让他当FBI局长,胡佛去世后,费尔特觉得自己比尼克松任命的格雷更有能力领导FBI。
他认为自己才应该接替胡佛的位置,但是尼克松却提拔了自己的亲信格雷,这让费尔特非常不满,他对尼克松的做法感到怨恨,最终决定做出泄密的行为,这无疑是对尼克松政府的一次重大打击。

水门事件中,尼克松的处理方式让他越陷越深,他不仅没有积极配合调查,承认错误,反而试图隐瞒真相,还利用总统的权力给媒体施加压力。
但尼克松显然低估了媒体的力量,也低估了公众想要了解真相的强烈愿望。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面对强大的阻力和压力,毫不畏惧,坚持调查真相。

他们逐步揭露了“水门事件”的内幕,使得这起最初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窃听案,最终演变成一场震动美国政治的大风暴。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尼克松和他的幕僚甚至开始销毁证据,他们命令手下作假证,并删除了关键录音带的内容。

其中,一段长达18分半钟的录音离奇消失,这让公众更加怀疑,觉得其中肯定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些举动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让公众更加质疑和愤怒,还妨碍了司法公正,无疑是雪上加霜。
信源:媒体人日历42年前的今天,尼克松被指控参与水门事件2016-03-15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最终,一份记录了他和白宫官员对话的录音带,也就是那盘被动过手脚的录音带,在最高法院的强大压力下完整地公开了,成为了压垮尼克松的最后一根稻草。
录音带里的内容证明,他不仅早就知道窃听事件,而且还直接参与了掩盖丑闻的阴谋,甚至指使手下阻挠司法调查。

证据确凿,尼克松再也无法辩解,一九七四年八月八日,眼看着弹劾和审判就要到来,尼克松通过电视向全国讲话,宣布自己辞去总统职务。
曾经身居权力顶峰的他,最终因为水门事件东窗事发而声名扫地,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沦为历史上的罪人。
笔者认为水门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尼克松的性格弱点、当时的政治氛围以及权力带来的傲慢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早年的经历使得他对权力有强烈的追求,同时也缺乏安全感,最终,他采取了不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甚至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如果尼克松能更真诚地对待水门事件,结局可能会不一样吗?如果他能够信任和尊重媒体和法律程序,而不是试图控制和压制,历史会怎么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