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价又双叒叕要降?司机月收入还能剩多少?

网约车焦点 2025-03-13 16:30:42

济南网约车行业的一纸调价通知,正在全国司机社群里掀起风暴。

据多名司管透露,平台合作方近期计划将基础运价统一下调至1.09元/公里,这意味着扣除平台20%-30%的抽成后,司机实际到手收入可能仅剩0.76元/公里。

以当前新能源车平均0.2元/公里的充电成本计算,再叠加每年约1.8万元的车辆折旧和保险费用,司机每公里的真实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几毛钱。

这一价格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长期价格战的必然结果——早在2023年,洛阳、杭州等地已出现0.6元/公里的特惠订单,2024年春节后更有平台将平峰期运价直接压至0.8元/公里

一位杭州司机在一喂社群里自嘲:“现在跑单就像给电池打工,平台吃肉,我们连汤渣都舔不上。”

这场降价潮的连锁反应可能远比数字更残酷。

凌晨3点的深圳充电站成了行业缩影:几十辆新能源车排队补电,司机蜷缩在车内过夜,只为了抢早上6点的早高峰单量。在郑州东站,等待接单的车队从地下车库一直排到高架桥入口,有司机苦笑:“以前等单还能刷短视频,现在得掐着表算电费——多等一小时,今天又白干。”

更严峻的是,平台算法正在加剧内卷。南京司机老张发现,每次运价下调,系统派发的“特惠快车”订单占比从30%飙升至70%,而这些订单的时薪甚至低于送外卖的收入。

降价引发的恶性循环也将蔓延至整个产业链。租赁公司为吸引新司机,打出“首月0租金”的广告,却隐瞒了后续高昂的车贷条款;二手车市场里,大批低价转让的营运车印证着从业者的退出潮。

行业数据显示,新注册司机数量同比增加25%,但日均接单量却下降18%(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这种“降价→短暂单量回升→新司机涌入→收入摊薄→被迫接受再降价”的死循环,正把整个行业推向临界点。

在这场生存博弈中,司机们的自救策略透着无奈与辛酸。有人摸索出“跨平台游击战”——同时开4部手机接单,有人不得不专攻医院、酒吧等深夜冷门点位,还有人在社群里共享“反算法套路”:“接单后先绕路充电,既能省电费又能耗时长,让系统误判你运力紧张。”

这些草根智慧背后,是300万从业者的集体焦虑。正如北京司机刘师傅在短视频里的呐喊:“我们不是要躺着赚钱,但总不能跪着都吃不饱饭吧?”

当计价器的跳动赶不上电池的折旧速度,这场由降价引发的行业地震,或许终将逼迫所有人回答一个问题:在乘客低价出行与司机基本生存之间,网约车行业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0 阅读:1198
评论列表
  • 魍魉 17
    2025-03-13 20:43

    在网约车平台的眼里司机就是叫化子,地主的长工,累死累活后给点剩饭剩菜打发

  • 2025-03-13 21:00

    平台贩卖紧张!平峰期经常这车乘客还4-5公里才送达,单子已经连进来

  • 2025-03-13 19:31

    能不能全部退出?都别跑啊,就是因为你们觉得不跑网约车就不行,他们就敢持续在你们身上割肉!

    用户10xxx15 回复:
    好多入坑的没办法出来,只有等车贷还清了才能解脱
  • 2025-03-14 14:15

    为无人驾驶铺路,计划清场计划,后面就加价无人驾驶上场

  • 2025-03-13 21:14

    司机命贱!不好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