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破陈友谅60万大军,却被朱元璋幽禁至死,百年后子孙篡权夺位

百年机动站 2023-12-02 07:59:14
前言:

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个皇帝,也是出身布衣,一步一步从底层慢慢成长起来的皇帝。他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干,以超级的智慧,以超级的亲和力,揽天下英于入麾下,最终推翻腐败的元朝政府,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

在朱元璋招揽的人才中,有一个人竟然大破陈友谅六十万的大军,而这个人叫做朱文正。

朱文正虽然跟着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因为一件事,他竟被朱元璋幽禁致死。

那么朱文正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导致他被朱元璋幽禁致死的呢?百年之后他的子孙又因为什么事情,竟然篡位夺权的呢?

事件缘由: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也就是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根据历史的记载,朱家一共四个儿子而朱元璋排行老幺,年纪也比较小,虽然家里贫穷,但有一口吃的哥哥姐姐们都会留给年幼的朱元璋,大哥朱兴隆更是如此。

朱文正出生于元末明初,由于元末明初时期的社会动乱现状,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萧条无比,当时的流行疫病让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朱兴隆相继得病去世,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将三人埋葬以后为了活下去各奔东西。

朱元璋被迫和自己剩余的家人分开,远赴他乡寻求生计,随后朱元璋投奔了皇觉寺的和尚。随着灾情的进一步加深,流浪大军越来越多,逐渐对朝廷生出了反抗情绪。

由于当时的各种情况所迫,朱元璋毅然决定参加起义,自此朱元璋深受起义军头目郭子兴的信任。随后在起义军的权力争夺之中,朱元璋独善其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在之后朱元璋率兵打下滁州时,名声逐渐传了出去,家里的亲戚也都相继去世,只剩下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前来投靠,从此朱文正便在朱元璋的队伍中留了来。

此时朱元璋的军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三万余人,而朱文正也逐渐的在军队当中展露自己的军事才能与实力。起义的战火直至和州地区,面对元军的水军对峙,朱元璋直接下令步兵骑马上船乘胜追击,顺流而下,出其不意大破元军,自此朱元璋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在朱元璋的栽培下,朱文正不仅习得了一身武艺,就连治军之才也渐渐显露。尤其是在洪都保卫战之中,战功赫赫,一鸣惊人。

洪都大战:

洪都保卫战的发生,正是源自于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战略冲突。洪都位于江西省,是朱元璋控制江南地区的重要门户。陈友谅想通过拿下洪都,从而控制江南地区,进而实现其夺取天下的野心。

朱元璋攻占应天以后,下游的张士诚和上游的陈友谅启图东西夹击朱元璋璋瓜分其地盘,应天震动。朱元璋制定诱敌深入战术先消灭最强的陈友谅来各个击迫。

由于洪都位置险要,直接威胁陈友谅的腹地,需要得力干将镇守,朱元璋于命令朱文正统领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一同镇守洪都。

朱文正到任后,先是改建洪都城池,重新修缮且加固了城墙,深挖城外护城河,加强了洪都的城防。后来又内修城防的同时,朱文正还强化了洪都周边的治安。

到了第二年,张士诚派大将吕珍进攻韩林儿所在的安丰,当时朱元璋在名义上仍是韩林儿所属政权的臣子。于是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渡江驰援安丰。

陈友谅借此趁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洪都空虚之时,亲帅60万大军东下誓要夺取洪都,而洪都城里,朱元璋只留下了侄子朱文正以及两万士兵守城。

陈友谅大喜过望,满以为胜券在握,带着六十万大军前来攻城。陈友谅的大军包围洪都,朱文正精心组织防御,命将士死守城门,他则居中调遣诸军。朱元璋派他的侄子朱文正死守洪都抗战陈友谅60万大军。

此战朱文正以寡敌众,边战斗边修缮城墙,先后战死数位重要将领,仍死守不退。情势越发危急,城中与外界隔绝,他决定派千户张子明潜出城外,去向朱元璋报告洪都被围的危急情况,等待救援。

不久,陈友谅的大军又如潮水般袭来。朱文正立即指挥士兵登上城墙,使用弓箭、掷石等方式阻击。陈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洪都城池坚固,外加朱文正的巧妙调度,终究无法攻破。

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攻击洪都,朱文正将洪都城守的如铜墙铁壁一般,无论哪一方向都没有破绽,几次三番的强攻进城却都没有不成功。

而洪都城墙上,旧士兵倒下了又有新的士兵顶上,朱文正也亲自上城墙指挥作战。

陈友谅围困洪都八十五天不下,又得知朱元璋主力大军正驰援洪都,只好撤出洪都,沿着赣江北上。

洪都之围可谓朱文正军事生涯的巅峰。面对六十万大军,他只以两万守军竟没让洪都沦陷,此战过后,朱文正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百姓们都称赞他是“英雄”。

随后又紧接发生了鄱阳湖大战,在鄱阳湖朱文正率部队又与朱元璋主力相遇,爆发了鄱阳湖大战,此战以陈友谅身死告终。

鄱阳湖大战:

元朝末年,南方各反元武装不断取得胜利,在长江中下游形成了三股比较大的势力,即以武昌为中心、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以应天府为中心、自称吴国公的朱元璋,以及以平江为中心、自称吴王的张士诚。

朱元璋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刘认为“张士诚龌龊无大志,应集中力量先除陈友谅,上游无事,张士诚势单力孤,一举可定。”朱元璋以为“然”,决定采取先灭陈、后攻张的战略,并争取浙东方国珍的支持,以减少东顾之忧。

当陈友谅领兵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不下,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前往救援,决定先全力消灭陈友谅。

闻讯后,陈友谅撤围洪都,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擅长的水战迎战朱元璋,即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的鄱阳湖之战。

两军在鄱阳湖康郎山湖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从清晨打到日暮,仍未分胜负。

随后双方重新部署兵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决战。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的建议改用火攻破敌,陈军大乱。

朱元璋抓住有利战机,立即调动水军主力全线出击。在朱军的前后夹击下,陈军大败,"弃旗鼓器仗,游蔽湖面"。陈友谅只好收拾残部撤退,不敢再战。

此战主要是堵截陈友谅时,陈友谅并没对此做出任何的反应,以致被朱元璋的援军封锁了鄱阳湖进入长江的入江口,截住归路,陷入缺粮的被动局面。

此战,朱元璋趁陈友谅军久攻洪都的受挫心理,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世纪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之后,朱元璋先后赏赐了常遇春和廖永忠以及一众在此次战役中立功的将士,却出人意料地没有封赏朱文正,甚至对朱文正的功劳却只字未提,也并无夸奖,这也为后来朱文正的翻脸埋下了伏笔。

埋下伏笔:

朱文正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认为自己居功至伟,理应得到重用。这场战役若非自己死守洪都,耗掉陈友谅大半军力,朱元璋又怎能在鄱阳湖大败陈军?可现在,自己不仅得不到封赏,连个嘉奖都没有。

原来,朱元璋认为,朱文正是自己的亲侄子,以后立功的机会还很多,不必和那些“外人”比。

没想到朱文正为此愈发骄纵贪婪,在洪都为非作歹、搜刮民财。按察使李冰饮见状,立即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大怒,立即写信训斥朱文正。

“既然叔父待我如此,那我便另谋出路!”于是,朱文正暗中与敌对势力张士诚勾结,准备叛变投降。这些动向都被李冰饮察觉,急忙禀报朱元璋。

随后朱元璋将朱文正押解到应天审问。面对背叛自己的侄子,朱元璋痛心至极,本想以造反之罪赐他死刑,但终究还是对这唯一的亲人生了恻隐之心,于是朱元璋没舍得杀了朱文正,只将其幽禁天牢。后来,朱文正受不了这等煎熬,自杀而亡。

朱文正死后,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前,一口气封了9位藩王。其中就包括朱文正的儿子。也为之后的百年后子孙篡权夺位提供了基础。

篡权夺位:

朱元璋当时一共有10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跟早夭的儿子,剩下的8个儿子,不论嫡庶、不论年龄大小,都被朱元璋封为藩王。

朱元璋封的9位藩王,这位最特殊的藩王名叫朱守谦,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他的父亲就是朱文正。

朱元璋曾对朱守谦说:你父亲不遵从我的教导,忘记了昔日的艰难,犯下大错。你不要走他的老路。

此后明朝,靖江王一脉一共传承了14代,而明朝末年已到了强弩之末。靖江王朱文正的第十三代孙朱亨嘉,乘隆武帝入闽,在广西 监国之位,意图重建桂林王朝。

朱亨嘉黄袍加身,在桂林称帝。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朱亨嘉一边向周边各省派出使臣,让其臣服自己,一边广招兵勇,训练军队,准备和大清朝对抗。

然这反清复明的美梦还未做多久,甚至朱亨嘉都未来得及与清军决战,就因窝里斗而被在福建称帝的朱聿键打败。朱亨嘉至死只做了十几天的皇帝,令人唏嘘。

结语:

从朱文正立下战功到最终死亡等等事迹,都可以看出前期的朱文正也是力挽狂澜,救城于危难。血奋战,舍生忘死。用他的勇猛和智谋,维护正义,保护无辜的生命,救百姓人民于危难之中。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是却因为贪婪,迷失了自我,最后也作茧自缚,得到了应有的结果。对于今日的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过多的贪婪会让自己走上绝路,我们要学会认清欲望,把握住欲望的分寸,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让自己陷入贪婪的泥潭,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传》

《朱元璋大传》

2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