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可谓是战功赫赫,年纪轻轻便拥有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武果敢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汉朝最年轻的将军首领。他先后受封为冠军侯,并在汉武帝的命令下率军深入漠北,成功打通河西走廊。今天要讲的就是霍去病征讨匈奴期间发生的事情。

在霍去病抗击匈奴的时候,带了十几车的肉,为什么任凭肉臭掉也不给士兵吃?
当众人知晓原因之后,为什么纷纷对其称赞?
事件缘由:要说霍去病能够出露头角,不仅是因为自身的聪明才智,骁勇善战,还是要归功于卫青。卫青此次在出征之前带上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让霍去病有了一展才能的机会。而卫青也是仪表堂堂,骁勇多谋 ,被汉武帝看中后,也是一鸣惊人。

当时西汉王朝的边境时常遭到匈奴人的骚扰,民族矛盾极为严重。汉武帝让一大批部队前去打击匈奴,其中就包括老将李广,公孙敖,公孙贺。虽然卫青也跟随队伍一同前往,但是此时和这些资历较深的老人相比,卫青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最终的战斗结果就是三位老将战绩惨淡,而卫青确实首战收获颇丰。公孙贺啥也没打着,而公孙敖大败而回,丢失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打败,被擒后又逃回。只有卫青一人取得了捣灭匈奴龙城,斩敌七百的战绩。
因此卫青得以被汉武帝重视,赐给卫青关内侯的爵位,卫青就这样,从奴隶摇身一变成了贵族。

在卫青于沙场征战之际,他的外甥霍去病也逐渐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他自幼擅长骑射,对战事极为敏感,将自己的舅舅奉做榜样。
后来匈奴再次来袭,漠南之战一触即发。卫青此次在出征之前带上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由此两人都大获全胜,受到汉武帝的重用。
漠南之战:时间来到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当时汉武帝大胆重用卫青,以声东击西的谋略,击走匈奴楼烦王、白羊王,俘敌三千余人,获牲畜一百多万头,将秦末以来,丢失八十年的河套地区全部收复。

此战将汉朝对匈战争的前线向北推进了六百多公里,既解除了汉帝国都城长安的北部军事威胁,河套地区易手,对西汉来说是天大的胜利,对匈奴人,却是巨大的损失。
匈奴王单于非常生气,严厉斥责右贤王,怒其失职失察,致楼烦王、白羊王败逃,失地于河套。伊稚斜趁机上位,发动军事政变,而取代老匈奴王的伊稚斜生性暴戾,主张对汉朝采取强硬态度。
当年夏天,他便命令匈奴万骑侵入代郡,攻击汉帝国代郡,杀代郡太守恭友。然后匈奴又入雁门,杀掠千余人。而匈奴右贤王对西汉收复河南地,筑朔方城,更是怨恨之极,数次进袭朔方,杀掠吏民甚众,企图夺回河南地。

汉武帝刘彻遂决定对右贤王和匈奴单于发起反击。武帝以10余万骑兵反击右贤王。汉军兵分两路,以西路军为主攻方向,由卫青直接统领3万骑兵,出高阙北进,两支军队从不同方向对匈奴进行反击。
而卫青率领的那支军队有骑兵3万名,这一次,他采取奇袭的战术。率急行军夜行七百余里,突袭匈奴军队。
汉军俘获了匈奴贵族、士兵万余人,牲畜百万头。这场胜战令匈奴军队元气大伤。汉武帝闻之欣喜万分,立即派人到军中,封卫青为大将军,统率全军将士。

匈奴右贤王失败后,伊稚斜单于极不甘心,同年秋天,他派出1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而去。
为了寻歼匈奴,巩固边防,元朔六年,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率部队出兵。卫青此次在出征之前带上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卫青本次只是想让霍去病前去学习一下如何与匈奴人作战,毕竟当时的霍去病只有17岁,战场上的实际经验也基本为零。
最终,霍去病找到了卫青,并且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霍去病死不罢休,卫青拗不过他,只好给了他800人,随霍去病自己调配。

另一边,苏健与赵信率领的3000骑兵却碰上了数万之众的匈奴单于主力,但汉军却被匈奴骑兵团团包围,经过一番大战,在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面前,汉军损失惨重,原匈奴降将李信再次叛变汉军,投降匈奴,苏健只得单骑冲出重围逃回大营。
霍去病出其不意,从敌军的侧翼主动发起进攻,匈奴兵往往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在追击数百里回营后,霍去病800骑共斩杀匈奴2000余人,俘获匈奴单于大行父藉若侯产与叔父罗姑以及匈奴相国、高官等数人。
因此汉武帝对霍去病赞赏有加,并封其为冠军侯。到了19岁的时候更是无敌,他率军打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绕开匈奴主力,直取祁连山,封狼居胥。

时间来到元狩二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接受汉武帝的任命,领骑兵一万进军河西,这也是他第一次单独作为主帅出征匈奴。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祁连山,攻打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军队。
霍去病继续采用“闪电战”,不仅迅速地攻破了河西五国,还差一点捉住了单于的儿子,然后又在六天内,翻过焉支山,转战一千余里,大破匈奴浑邪、卢侯等三王军队,卢侯王、折兰王被斩杀。
在同年夏季,汉武帝又派霍去病、公孙敖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想要一举收回河西走廊的控制权。

但是当霍去病已经到达指定地点的时候,却全然不见公孙敖的身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公孙敖对方位判断失误,走错了路。
不过霍去病并没有因此就谨慎退兵,反而是做出了更大胆举动,他带领骑兵开始了一次大纵深、大迂回行动。
汉军一路向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又穿过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到达了居延海,然后转向沿着弱水重新南下,整整在匈奴的地盘上绕了两千多里的路。
霍去病获得大胜,此战歼敌三万,俘获匈奴各部落王、王子、官员共63人,汉军自身损失则只有三千。

匈奴军队从此不敢再生异动,河西之战宣告结束。这次战斗让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同时也打通了通往西域诸国的道路。
之后霍去病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了狼居胥山脚下,于是在狼居胥山上就建造了祭坛,悼念战死的将士,以昭告天下。可谓是居功至伟。
从建造祭坛,悼念战死的将士,也可以看出霍去病并不是对将士完全冷漠的人,他心里还是非常在乎将士们,那又是为何十几车肉都臭了,也不给手下的士兵吃呢,这就要提到“贵不省士”的事情了。
贵不省士:
“贵不省士”这个故事,指的是霍去病少年时期就已经带领队伍,担任了皇帝的心腹,皇帝对他宠爱器重有加,但他却不懂得爱惜士兵。汉武帝经常派大臣们给霍去病的军队派送一些优质的肉类粮食,但霍去病都一一拒绝,哪怕食物坏掉也不会碰一下,不仅自己不吃,更不让战士们吃。
此时的霍去病不仅手握重兵,且威望极高,一旦发动叛变,寰宇之内无人能敌。因此皇帝经常在他出征之前给予各种赏赐,一来达到激励的目的,二来可以测试霍去病的威胁程度。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些酒肉乃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

而且在当时皇帝赏赐的食物酒肉上面记载写明了都是赏赐给霍去病的,如果霍去病自己吃不完赏赐给士兵,便是辜负了皇恩。所以即使自己吃不完,也不能赏赐给士兵。
其次,霍去病的战斗方式是以闪电战成名的,讲究以快制胜,汉军进入漠北,必须要承担极大的后勤负担。而人在半饥饿的状态下,往往能爆发出最大的生存意志。控制军粮,强迫士兵面临绝境,也能激发战斗的凶猛。
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汉军必须比他们更快;若要快,就必须甩开自己的辎重队伍,直接取食于敌。

霍去病种种考量之下,也只能让这些肉发霉变质了。聪明的霍去病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此他故意不把肉食分给士兵,还当着士兵的面把腐烂的肉食全部扔掉,
面对将士们的饥饿难耐,霍去病心中也定是无奈,但为了所有兄弟们的安全,他只能选择一个人背负这份贵不省士的痛苦。
霍去病对队伍中的将士想必也是极其好的,不然这些将士们怎么会全心全意、尽心尽责地为霍去病出入生死呢。

只是霍去病的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英年早逝,否则他的成就真的不可限量。
英年早逝:元狩六年,因为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然而在准备过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年仅24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当时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都比较差。汉朝人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5岁。再加上霍去病少年时就开始出征在外,远征漠北。虽然一路横扫,但身上恐怕也受了很多伤。以汉朝的医疗条件来说,恐怕很难去医治。

这些伤受的多了,霍去病自然也就难以长寿了。另外,从史记当中,司马迁对其他人的记述来看。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死于其他特殊原因的时候,往往会另外记载。而霍去病正常死亡,司马迁自然也就不会多加赘述了。
不管死因为何,霍去病终究是英年早逝。汉武帝被迫暂缓了自己继续征讨匈奴人的步伐。汉武帝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谥封为“景桓侯”,赐葬茂陵。而当时的汉朝,也彻底失去了一位百年难遇的名将。
结语:从霍去病展露头角到最终早逝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霍去病擅长机动性的闪电战,而“匈奴轻疾悍急之兵也,至如飙风,去如收电”,要想将匈奴连根拔除,非要师夷制夷,霍去病的战法正是克制匈奴人的法宝。

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侵略,维护了中国的疆域安全。为国家疆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做出了长远积极的重大作用。他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值得今日的我们永远致敬。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中国通史》